词条 | 青薯3号 |
释义 | 百科名片<青薯3号>是青海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2年以前,以深眼窝为母本,以高原3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1993年经实生苗单株选择,后经无性系多带比较选育而成,原代号为827(93-8-27)。2001年12月14日经青海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3号。国审薯2005003 品种简介该品种属晚属类型,全生育期为160天左右。植株直立高大,株丛繁茂,生长势强,株高约106厘米,茎粗1.35厘米,茎浅绿色,茎横断面三菱形,茎翼直状,主茎数2-3个,分枝数约4个,着生部位较高。叶色较浅,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互生或对生,有5对侧小叶,第二对较大,托叶成镰型。聚伞花序,有7-8朵花,排列较疏松;花蕾椭圆形,紫色,花瓣尖深紫色,基部浅紫色;雌蕊花柱长,柱头圆形,呈绿色;雄蕊聚合成圆柱状,黄色;无天然果。薯块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大而无空心。芽眼较深,芽眼数6-8个,芽眉半月形,脐部中等深浅,结束集中,休眠期长,植株较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贮藏。抗病性强,抗晚疫病,环腐病,轻感黑胫病,花叶病毒。 营养元素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2.7%、粗淀粉含量15.0%,还原糖含量0.63%,粗蛋白含量2.19%,维生素C含量13.0毫克/100克鲜薯,蒸食品质优。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国家马铃薯品种中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518公斤,比对照互薯202增产34.9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80公斤,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1.2%。 栽培技术1.适应地区。适于海拔2200-2800米旱地、水地和各类地区种植。 2.耕作要求。该品种属晚熟品种,结薯较晚,结薯层深,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秋深翻,翻匀,翻松,在翻地前施农家肥,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冬灌,并耙耱保墒,为进行冬灌的地块可在播前7-10d进行春灌,播前进行施肥,灭草,灭虫等工作,然后进行深翻,耙磨平后播种。 3.施肥水平。每公顷施有机肥2-4方/亩,N10kg/亩,P2O55.2kg/亩,k2o10kg/亩,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90%,现蕾至开花前追施N4.6kg/亩. 4.播种方法。播前选择无病,无虫的幼状薯整薯播种,要随时进行切刀消毒。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播种量为150-200kg/亩,一般行距为70cm,株距为25-30cm水地密度为3000株/亩,旱地密度为4000株/亩。热量高的川水地区实行平种及宽行大垄和等行距种植,也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80.00厘米—100.00厘米,窄行25.00厘米—30.00厘米,热量低的脑山地区可起垄等行距种植。 5.田间管理。苗齐后除草松土,松土层达5.00厘米以上,防止伤根伤苗,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施肥和浇水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在现蕾后至开花前进行,待地皮微干时及时培土,在开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次-3次。 6.防治病、虫、草害。选择三年以上未种马铃薯,土地平整,肥沃、耕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在生育期发现病株,随时拨除,以防病害蔓延。播前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7.收获与贮藏。于9月下旬田间植株茎叶枯黄90%以上时收获,防止机械损伤,薯块茎在通风透光阴凉处放置1天-2天后入窖,堆高不超过1米,窖温稳定在1℃-4℃为宜,于11月中、下旬翻窖一次,去掉病薯和泥土,注意防冻、防热、防湿,使薯块始终保持在休眠状态。 8.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北方一季作区种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