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卡特考斯基(Peter C.ratcoski),Lucille Dunn Kratcoski著 叶希善 译 乐国安 编 丛 书 名:司法心理学系列出 版 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1965946出版时间:2009-02-01版 次:1页 数:384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刑法 内容简介全书共分18个章节,主要从美国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剖析了各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和类型,揭示其背后的根源,并提供了有效的矫治策略,具体内容包括青少年犯罪起因的历史视角、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帮派犯罪和暴力、学校和青少年犯罪、警察在青少年犯罪防御和控制中的作用等。《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第5版)》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导论第1章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范围和趋势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回应青少年犯罪人和身份违法行为青少年犯罪的范围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小结问题讨论 第2章 青少年犯罪起因的历史视角理论发展的过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理论小结问题讨论 第3章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道德发展和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性格特征阐释精神病和青少年犯罪小结问题讨论 第4章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社会学视角社会压力理论学习理论,文化传递和青少年犯罪电视暴力对于攻击性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暴力文化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解释小结问题讨论 第5章 儿童控制:美国社会中的儿童地位变迁中世纪时期的儿童儿童权利保护的出现与兴起美国殖民时期的儿童工业化和移民时代的儿童少年法庭的缘起少年法庭的基本原理小结问题讨论 第6章 帮派犯罪和暴力问题的界定帮派产生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的帮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l世纪的帮派帮派形成理论帮派的结构帮派行为的变化帮派活动控制小结问题讨论 第7章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化机构的现代家庭变迁中的美国家庭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价值观念与青少年犯罪小结问题讨论 第8章 女性青少年犯罪 Susan Fryberg案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界定女性青少年犯罪的性质女性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青少年司法系统对女性青少年犯的处置小结问题讨论 第9章 学校和青少年犯罪滋生青少年犯罪机构——学校辍学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学校中的破坏财物行为学校与毒品及非法饮酒之间的关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角色界定小结问题讨论 第10章 受虐儿童与遗弃儿童受虐儿童与遗弃儿童的定义受虐儿童的官方报告与自我报告虐待儿童的范围与性质对儿童的性虐待或性滥用哪些儿童受到了虐待与遗弃?谁在虐待儿童?被虐待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有关儿童受虐待、遗弃以及性虐待的报告保护受虐待儿童的立法儿童保护措施的作用少年法庭对虐待和遗弃案件的处理程序我们能做点什么?小结问题讨论 第11章 青少年司法程序中的重要问题处理身份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严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小结问题讨论 第12章 警察在青少年犯罪防御和控制中的作用警察在处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中的工作性质警察处理青少年犯罪的自由裁量权对青少年实施监管的决定对侵害青少年案件的调查青少年服务机构的设立打击非法青少年帮派的机构警察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小结问题讨论 第13章 少年法庭诉讼程序和诉讼争点少年法庭的案源少年法庭案件处理的情况与数量少年法庭诉讼程序小结问题讨论 第14章 缓刑及其相关的社区项目计划缓刑发展史缓刑的定义缓刑的适用范围缓刑执行官的角色缓刑的程序缓刑的撤销备用方案:社区监督缓刑的有效性和其他的社区为基础的选择程序小结问题讨论 第15章 青少年的保护性设施美国青少年监禁的发展史青少年监禁和矫正机构的组织形式青少年对监禁生活的反应小结问题讨论 第16章 青少年假释和非保护性的监视居住关于青少年假释的决定青少年假释的程序青少年假释的撤销青少年假释的效果对高度危险青少年实施强化青少年假释青少年假释和住所矫正小结问题讨论 第17章 矫正治疗青少年犯罪矫正治疗的界定管理规则对青少年矫正治疗的适用矫正治疗人员的作用特殊的矫正治疗技术矫正治疗的有效性小结问题讨论 第18章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犯罪预防项目志愿者在青少年犯罪预防项目中的作用通过威慑方法进行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控制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计划小结问题讨论 ·收起全部<< 前言青少年犯罪在整体犯罪现象中的分量自不待言。尤其是影响民众安全感的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在其中的比重更高,影响更明显。因此,青少年犯罪在绝大部分国家都成为令政府当局头痛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美国等国家不断发生震惊世界的校园青少年暴力枪击事件,这些具体事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青少年犯罪研究在我国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中国犯罪学在解放前已经有所发展,包括青少年犯罪研究,比如学者赵琛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了《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一书,深入分析了当时的青少年犯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的犯罪学研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没有得以有效开展。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才开始逐步推进。1979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宣部等八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报告》,并要求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政法部门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1982年6月我国成立了新中国最早的全国性青少年犯罪学研究学术团体,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后改名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自该学会成立以来,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承担了一系列重大青少年犯罪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另外,该学会还负责主办《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因此可以说,不管在学术团队建设上,还是在学术资源积累上,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为整个犯罪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犯罪学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研究至今依然是犯罪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尽管如此,相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当然可推及于整体的犯罪学研究),欧洲及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要成熟得多,理论内容自然也丰富得多。这得益于美国历史悠久的未成年人特殊政策。早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就出现了专门适用于末成年人的缓刑制度。同一时期,人们还成立了各种保护未成年人的团体,如帮助少年协会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