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麓塔 |
释义 | 青麓塔,也称青龙塔、凌云塔。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区东北三公里处青麓山巅,东悬耒水岩畔,青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塔立青麓山风水龙脉最佳处,有镇风水宝地之意,为楼阁式青砖石塔结构。 简介建筑风格 青麓塔坐北朝南,七级八角四门,置于石基上,底层用花岗岩砌成,基高约1米。其塔身各面均有浮雕,每层高3.96米,第一级边长4.31米,自下而上逐级渐收,通塔高33米,塔中空,内设石磴沿内壁旋至最上层,各级四面设拱券门,每级仅一面开拱券窗,门窗檐穹状,各层券窗防卫错置各级出檐,檐角微翘。塔顶铸置铁质空心葫芦宝瓶。第一级以砂石砌筑,各面饰云气、人物、瑞兽龙、狮、虎、卷叶纹雕刻;第二级以上均以青砖砌筑。各级南向券门均置门额,分别阴刻楷书“云梯初级”、“更上一层”、“禹门春渡”、“明达境界”、“蓬莱不远”等字样。 历史沿革1956年列为耒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重修。 诗词描述登塔眺望,一邑风光尽收眼底,联云: 舟小如松,横织江中锦绣; 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 另有耒阳集贤人蒋传爱题《登青麓塔》诗曰: 古塔临江矗, 登天幸有梯; 心随平野阔, 目尽远山低。 水共寒烟转, 霞同雁阵飞; 愧无崔颢笔, 不解望乡悲。 民间传说那么为何叫青龙塔?自然与龙相关了,至少流传有四个版本的神话传说。 版本一:青龙塔的由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未阳有一条青蛇,热爱家乡。它修行一千年后,就成了一条青龙,有百多种变化,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常为家乡做好事。 有一次,王母娘娘要青龙把天上的宝贝下到衡阳。因为她太喜爱自己的家乡,只听了个“阳”字,便以为是把宝下到耒阳,欢喜得不得了,赶紧把宝都下到了耒阳。结果,误了王母娘娘的事,王母娘娘要把青龙活埋在衡阳,青龙央求说:“我生在耒阳,修行在耒阳,死也要死在耒阳。”王母娘娘答应了它的要求,把它处死在耒阳:用一座塔压住了它的脖子,使它动弹不得,青龙压在塔下三天,对于人间来说就是三年。在这三年,由于龙的变化,要雨有雨,要晴有晴,整个耒阳没出现过一点灾害,这条青龙死后,山泉哭泣,泪水聚集在一起,流成了一条河,这就是耒河。由于塔底下压住的是一条青龙,人们就叫这座塔为“青龙塔”。 版本二:青龙塔与一把伞相传很久以前,玉帝打发一个仙人下凡,要他将百宝散在四方。这个仙人听错了,认为是将百宝散在耒阳,耒阳得了百宝,于是就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才辈出的好地方。 有一条青龙不喜欢山清水秀,故意把耒河水搅浑.变成黄水。沿河百姓纷纷上告知县“张太爷”。张太爷召集沿河百姓建石塔镇孽龙。当时塔下基脚不稳,都给孽龙滚倒了。张太爷束手无策,站在塔基脚旁发呆。这时有个秀才挑一担书路过这里。树上的鸟叫:“一字值千斤”。张太爷如梦初醒,拉住秀才说:“请你把这一担书卖给我”,秀才说:“读书人不卖书”。张太爷将建塔的事讲给他听,秀才答应了,将书全部给了张太爷,张太爷把书全部倒在基脚里。孽龙滚不动了,基脚才下稳,石塔也才建成。塔圆顶时,有个师傅下不来,张太爷抛给他一把伞,这个师傅张开伞从塔顶上跳下来,随风飘了三里路远。这个落伞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一把伞”。石塔建成后,因为镇住了孽龙,沿河两岸才又树木葱葱,河水清彻。张太爷将塔命名为“青龙塔”。 版本三:青龙塔与八角亭相传太上老君察访人间时,玉帝叫他把“宝撒四方”,太上老君错听为“宝撒耒阳”,于是就使耒阳出现一大批人才来。奸臣县令张太爷怕这样下去,自己会在耒阳站不住脚,就想把耒阳的宝气压下去,但首先必须制服那条青龙,于是张太爷强迫民工建座塔压住龙颈。可是,青龙一翻身又把塔掀倒了。没有办法,张太爷到处打尽,从一个妖道那里借来一部神书,书中每字重千斤,这样青龙就被这部神书活活压死后,“青龙塔”就砌成了。青龙死后,耒水连续三年大发洪水,张太爷又惊又怒,又在龙尾建一座亭,就是如今的“八角亭”(也叫环绣楼、望江楼、奎星楼),并在亭上题了一首压制耒阳的诗: 金牛对金洲, 耒水两边游; 财主不三代, 清官不久留。 版本四:青龙塔与天子相传耒阳会出天子时,有个县令会看风水,发现有一仙人在青龙塔的那块地方种植牡丹。据说开花之后,真命天子就会诞生。于是县令想尽办法破坏风水,把牡丹挖了,再把龙脉也挖了。可是,这龙脉总是当天挖了,第二天早上又恢复了原样。最后,县令想了个办法,弄一个有残疾的婴儿并弄死后埋在龙脉里,准备让天子一转世就杀掉。 相传耒阳会出天子时,有个县令会看风水,发现有一仙人在青龙塔的那块地方种植牡丹。据说开花之后,真命天子就会诞生。于是县令想尽办法破坏风水,把牡丹挖了,再把龙脉也挖了。可是,这龙脉总是当天挖了,第二天早上又恢复了原样。最后,县令想了个办法,弄一个有残疾的婴儿并弄死后埋在龙脉里,准备让天子一转世就杀掉。第二天真龙天子转世后,由于先天不足,只有一匹瘸腿的马驮着这个天子逃命,追兵听说天子骑马逃了,本来不打算再追了,可碰巧遇上个傻子,说有人骑了三条腿的板凳跑了。于是追兵就明白那个转世天子骑的是瘸马,跑不远。于是追兵追上后,把那个天子杀了。杀死小天子之后,刽子手在一个水塘里洗刀,最后把那口塘的水都染红了,于是那口水塘被命名为红眼塘。最后,那个县令又在龙脉处修了一座塔,也就是青龙塔压龙脉的来历。 史料记载传说终归是传说,但青龙塔与耒阳知县张应星有关却是真的。据《耒阳市志》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县城五里许建凌云塔(即青麓塔)”。 青麓塔,又名凌云塔,俗称青龙塔,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此推断,以上几个版本“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最早不会早于1719年——大约300年前。 从京珠高速下车,往耒阳市区方向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这座青灰的塔,在柏油路旁边,在霓虹灯下,周围围着仿白玉的基台,非常显眼——只有青灰的塔身告诉你,这是一处清代楼阁式砖石塔。 资料记载,青麓塔塔高33米,通体用青石、青砖砌成,塔顶为铸铁空心葫芦,门窗檐穹状;底径6米,底层八面,有龙、虎、狮、人物等石雕,各层有石刻。曾有联云:“舟小如松,横织江中锦绣;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这似笔的尖塔,说的正是青麓塔。 据悉,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结构稳定的古塔。2002年,当地政府曾对青麓塔进行维修,并镌碑“重修”凌云塔记,立于塔南面东侧。 其它信息青麓塔建在青麓山上,青麓山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区东北面,西南与耒阳市治地的后房镇山马阜岭相连,盘踞数十里,山势环抱,欲换乾坤,似耒水的捍门,为一邑治地关锁。青麓山下崖临耒水,砥南来耒水,东回再北。造就青麓山三面环水,蜿蜒耒水随山转了半个多圈,使山如如袅伸入水中,两岸苕兰敷茵,郁郁葱葱。青麓山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方风水宝地,孕秀钟灵。这里曾始建明万历年间的文昌宫,及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青麓书院。但完整保存下来的镇邑之宝、也仅这座青麓塔了。青麓山在县治左边,按勘舆学说,左青龙、右白虎。青麓山又称青龙形,故塔名叫青龙塔;张县令在此地建塔意在:塔为矫首,迢递入云,取其壮志凌云塔云,为邑士勉,故又名为凌云塔。 凌云塔,又名青龙塔、青麓塔,康熙五十八年(1720)耒阳县令张应星建。 张应星在耒阳任县令十四年多,康熙四十八年(1709)四月——雍正元年(1722)六月。在封建社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父母官。十四年中,他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好事,他踏遍了耒阳的山山水水,了解了耒阳的民情风俗,为耒阳的兴利革弊积储了第一手资料。十四年中,兴文教,黜陋习;恤民困,除积弊;正人伦,倡孝道;建文庙,修城池;培杜墓,葺庞词;开乡道,筑石路;修津渠,便商旅;建宝塔,壮风水。用现在的话说,真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康熙丙申(1716)年,他亲自动手主修主纂了《耒阳县志》。他在主纂《耒阳县志》中了解到,一个若大的耒阳县,又是人文荟萃之处,而在历朝历代,虽有举人进士,竟没有一个状元,深表惋惜。 张县令会风水,他察看了耒阳县城的形势,东、南、西三方地形均高且雄伟,东北山势低,耒水自南而北,转向东北滔滔而去,东北似一操箕口,按风水藏不住才(财)。东北又是县治的青龙方位。青龙低,地脉不旺。在张县令的心中遂形成了筑一七层高浮屠,壮其地脉。浮屠筑何处?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张县令带了吏役去青麓山踩址,在荆棘蔓草中得了一石碑,是明朝一姓曾的人留下的,上刻:耒邑欲兴,须于此处筑塔,以塞泄。张县令建塔计逐决。 决心下定。张县令召集了县邑乡绅,捐资鸠料,于是年夏动,历八个月方竣工。竣工拆架的次日晨,塔顶的铁葫芦掉了下来,塔身歪斜闪裂,两天后即全部倒了,一时谣传四起。有的说,建塔处是一条青龙,塔建在青龙腰上,塔把青龙压痛,青龙一翻身,把塔给翻倒了。有的说,塔建好的当天晚上,恰是雷公婆当值,巡察人间,塔高突兀,挡了他(她)的路。雷公雷婆发怒,一个闪电,一个雷轰,就把塔给炸倒了。还有一说法,上古时,耒阳有一民谣: “耒阳耒阳, 周围城墙, 儿孙智慧, 代代侯王。” 被从这里路过的申公豹听了,施展妖法,把东北的山压低了三丈三尺,变成了操箕口,并把谣歌改成: “耒阳耒阳, 三面城墙, 东北低矮, 流水精光。” 张县令为恢复耒阳“四面城墙”之说,建其塔,山川始其耸其拔,风云憎其突兀,奏明玉帝,玉帝在昏睡中倒下圣旨:派风伯云师推倒此塔。百十种不一的说法,终究塔是倒了,这是事实。 张县令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松劲的人。他认定一个理,既有所异,定有所灵,便一定做对了。他弃前功而图后效,复为之区画,复为购料,复为集资,又在原址重建。 重建塔时,传说张县令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塔基中心挖了一口三丈三尺深的井,在井里烧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本经书。俗说:一字值千金(斤)。一本有多少字,九千九百九十九本书里有多少字,有多重,无法计算。张县令说:这样就可以把青龙压住,青龙再也不能翻身了。第二件,是塔的八个屋角上也挖了八个一丈八尺八寸的圆井,每个井里填了三石三斗绣花针。张县令说是塔脚千万铁根,风吹雷打稳不动摇。这些传说不可信,但是可以肯定,张县令吸取了前次的教训,重建时,基脚下得更扎实。张县令与全体主事者不惮寒暑,不计所值,不私锱铢,期年而工再峻。据传,竣工后风伯云师又将建塔情况上奏玉皇,玉皇不信,亲自查看后,传谕说:建塔以振脉气,壮一方文风,此塔与天同寿。此塔至今已近300年,仍挺拔巍峨如昔,雄姿不减当年。 此外,在青麓塔附近的青麓山坡青麓村,曾发现400平方米的青麓商代文化遗址,出土有磨制条形石斧二件,泥质软陶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