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莲寺 |
释义 | 1 山西省晋城市青莲寺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公元 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 简介青莲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为山西省境风著名的佛教寺庙。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新寺内,中大殿是全寺主体建筑,寺东一崖陡立,长宽各3米有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台。 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净土宗,弥勒净土派。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 寺内环境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 得名原因青莲寺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两寺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正所谓山清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自北齐创寺以来,该地即成为泽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上党,流芳千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现存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中供奉有弥勒佛等6尊彩塑,塑像面容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南殿现存彩塑12尊,当中为释迦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这几尊塑像为宋代彩塑中的精品。南殿中还有一通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图》,极有价值。 新青莲寺距古青莲寺大约500米,始建于唐太和年间,主要有藏经阁、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等建筑。藏经殿始建于唐代,是贮藏经文的场所,曾藏经五千多卷,可惜后世已全部佚失。在罗汉楼后墙中部,有一通《罗汉碑记》,上刻有五百普通罗汉的姓名,这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 修建人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自幼丧父,与叔同居。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结室为庵,创立道场,讲经说法,注疏佛教经典,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净影寺。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圆寂于净影寺,终年70岁。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磐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历史综述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咸通八年(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寺院西侧有一唐代慧峰法师石作墓塔,是1986年从寺西迁移而来。正殿,亦称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 ◎ 上院青莲寺既上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 ◎ 两厢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观音阁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 新寺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 寺内布局◎ 寺内彩塑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但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面容丰满,肌肉健美,身式微曲,姿态自然,皆与唐塑风格一致。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 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制的最好资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贤、释迦等唐代塑像,为寺中珍品。 ◎ 子抱母古柏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砖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约25米;西侧有建于唐乾宁二年的惠峰石塔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寺院东一崖陡立,长宽约3米余,面平如台,相传为高僧慧远禅师掷笔处,称“掷笔台”。台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名为珏山吐月。可照出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可证是宋代建筑。其他如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 在“子抱母”古柏之前,有根杏树(俗称白果树)两株。东为雄树,树径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树径4米,高与雄树相当。银杏树雌异株,成活率极低,果实青白色,为珍贵药材。这里的两株大树,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雌树还可收获白果百余斤,既点缀了风景,又生产了药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青莲寺外左侧石崖下有一天然水池,名曰“乳窦泉”。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早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其上石壁,陡峭如削,直插云端,上有约20多米宽的岩石,有经水多年冲刷、侵独留下的痕迹。再看峭壁上的石刻,上有“瀑布飞泉”及“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的字样,据考证这些是北魏时期遗留下的。由此可见,当时瀑布之壮观,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 掷笔台在青莲寺东侧有—天然石壁,岿然屹立,高约20余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顶上面积呈条状,宽不足3米,长l0米有余,西南壁部刻“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据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于丹河之滨的硖石山腰创建寺庙,故取名“硖石寺”,也就是最初的青莲寺。在这里,慧远—边讲经说法,一边为《涅磐经》精心注疏。历经数年,《涅磐经》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注疏准确可靠,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慧远捧书持笔沿山径而上,当他来到这块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时,决定在此告天,于是攀上石顶,将门笔对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磐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 ◎ 寺庙特色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礴;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悬崖峡峙,形成“别有天地”之门,崖面“乳窦”,崖肢内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 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两寺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正所谓山清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自北齐创寺以来,该地即成为泽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上党,流芳千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寺创始建于隋唐,属净土宗,弥勒净土派。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 相关报道晋城青莲寺惊现世界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佛学研究网讯据山西日报讯:晋城青莲寺11月初出土了一件密宗文物石刻,经著名佛教考古学家罗昭教授考证,这件密宗文物石刻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据了解,前几天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佛教考古学权威罗昭教授专程从北京赶到晋城,对这件国内罕见的密宗文物石刻进一步研究。 罗昭教授认为,密宗与显宗相对应,是佛教修行的高级阶段,一度流行于北朝时期,唐代后神秘消失,元代又出现在草原地区,但和早期已有所不同。他断定,这件密宗文物不仅比唐代法门寺的密宗实物早了150多年,而且早于古印度现存的密宗实物,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密宗实物。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南望珏山。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代时期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 ◎ 旅游攻略门票价格 门票10元/人 交通提示 从长治到晋城的长途汽车路过玉皇庙,搭乘该车回晋城3元。晋城的客运汽运总站有开往郊区的中吧,可在钰山下车然后乘坐路口的小吧10元到青莲寺。 晋城一日游旅程 晋城市--玉皇庙--青莲山--珏山 晋城--桑林乡--蟒河自然保护区--晋城晋城二日游旅程 晋城--陵川县--棋子山--红叶景区--陵辉路 陵川县--王莽岭--锡崖沟--晋城 2 江西省赣州市青莲寺◎ 寺庙简介青莲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西侧二十公里的莲花山,是江西省重点佛寺,也是赣南第一大丛林。蜿蜒五公里的莲花山,导峦叠障,气势磅礴,逶迤回旋,状如莲花。山泉淙淙,鸟鸣空谷。随季节的变化,时而去雾缭绕,山色朦胧;时而烟消雾散,碧空如洗;常年呈现出幽深雅静、扑朔迷离的景色。 ◎ 历史沿革青莲寺由开山始祖青莲和尚(法名智通)於西晋泰始二年创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馀年的历史。明朝无际大师(法名觉悟)曾受明英宗器重,於正统六年下旨召见,敕对「万寿禅师」,并赐半副銮驾。清朝无伪法师(法名真惠)德高望重,於乾隆十三年由知县郑暨金及县缟绅公举为本寺方丈,其善行悉载《传灯支录》。古刹始建於现寺宇左边二百馀米远的大窝底,至宋被毁,於明朝移到现处,复建寺宇,经四百多年,保留至今。其间天灾人祸,屡经沧桑。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道光、同治年间都重修或护建过。 解放後,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印慈担任过住持。 「文革」後,陆续修复,尤其是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三年间,新建起藏经楼和大雄宝殿,飞檐翘顶,全用金黄色琉璃瓦,溢彩流金,堂皇华丽,与古朴庄重的明清建筑互为衬托,相映生辉。 ◎ 寺庙建筑寺宇坐西北,朝东南,整个建筑联成一体,占地面积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建筑群体分前、中、後三幢十殿。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右边有三圣殿、斋堂。左边有观音殿、韦驮殿、祖师堂、伽蓝殿。傍出建有方丈室、招待所。天王殿是寺宇的门面,大门上方出自古人之手的「青莲古刹」四个隶书大字,引人注目。殿内正面中央,弥勒佛盘腿而坐,形象憨厚慈祥,笑容可掬。威武英俊的韦驮,手持金刚杵,背靠弥勒佛,屹立其间,威风凛凛,按佛家所说,他时刻警卫著寺庙安全,保护著佛、法、僧三宝。两旁高丈馀的四大天王,铠甲耀眼,金刚怒目,且透出一股慈善之意,使人可畏又可敬。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宗教文化色彩浓厚。高悬在殿门与殿堂上方的「大雄宝殿」「佛日增辉」两块楷书大匾额,分别是清代翰林书法家谢远涵和清代书法家李惟修题写的,属古代书法精品。高大的木质殿门,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古色古香「文革」後重塑的三宝大佛和十八罗汉,庄严慈祥,心形逼真,金碧辉煌。佛像後面的佛光,座下的乐座及殿中的龙泉香案,均耗尽艺人心血,幅幅浮雕中的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卉鱼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装饰大殿的刺绣品——幔、幡、宝盖,色彩斑斓,巧夺天工。整个大殿中的装潢陈设,一件件都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藏经楼宽畅明亮,简洁大方,有海外捐赠价值二十多万元的缅甸玉石卧佛和《藏经阁》陈列其间,为古寺增色不少。 ◎ 寺庙特色该寺坚持丛林清规,僧容整齐,道风严正。常年香烟缭绕,熏化心境;梵声悠扬,触感人心;晨锺暮鼓,空谷传音。朝拜进香者常年不断,每逢农历八月,更是热闹非凡,人如潮涌,高峰时竟夜宿两千。不分派别门庭的丛林制,吸引著诸多的佛门弟子,云游挂单的僧尼络绎不绝。这里历来是宁都的佛教活动中心,也是全省有影响的古刹。常住的四十多位僧尼居士,发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农禅并重,劳作耕种,育菜种茶,粮食产量三万多斤,蔬菜、茶叶均可基本只给。 伴随著古刹度过的漫长岁月,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稀世的珍宝,奇特的胜迹。诸如遇莲则开、袈裟占山、潭涌神运之木、殿架无楔之梁、仙女飞升等传说,早已脍炙人口。留至近代的「四宝」金钗钟、玉石香炉、甘露宝树、鲤鱼梆,惜遭人为破坏或无声消失。 金钗钟∶相传开始铸造时,一连三次均未成功,後有一位小姐摘下一枚金钗投入炉中,钟才铸成。此钟声宏异常,通体金光灿烂。抗战时,被离任的专员强行夺走,由水路外运,途中风起浪掀,船翻钟沈。玉石香炉,来自京都,重百馀斤,高八寸许,宽一尺多,厚约一寸,色泽光亮,纹理细密,红脉交错。 香炉:在文革中被毁,今剩二十馀斤的残块。 甘露宝树:原长在寺前空坪上,枝繁叶茂,状如华盖,每当炎炎烈日,树底下便飘洒著霏霏甘露。後因香客互传剥此树皮煮水喝能治百病,苏区时,树皮全被剥光,树也枯死。其树桩,不腐不蚀,至今还在。 鲤鱼梆:外形刻成鲤鱼状,内中掏空,发音清脆,历时千年,何时丢失,不得而知。 寺内现存文物,有二十多块明、清碑刻,一苹清道光铸造的大钟,沿用数百年的大鱼饰木梆。惜在「文革」中,还砸烂了一尊铁铸大弥勒佛像,一苹明造大钟和许多历代碑刻。欣喜的是,莲花山十四景∶莲峰 霄,天湖浴仙,高山览胜,甘泉永注,祖植古树,镇山宝树,青莲古刹,月池荷香,灵塔生辉,半山梵宇,鳌鱼拜佛,洞喷灵风,太平奇洞,双龙护庵仍保留至今。供人思古,溯源,探奇,览胜,吸引历代的骚人墨客、信众游人。 古刹後山有一棵二人合抱的杉树,树龄数百年,苍老古虬,顶天立地,被视为镇山的巨龙宝树。开山始祖青莲和尚的古墓,坐落在寺左一公里的登山公路边,历时一千多年,经多次修缮,保留至今。每年都有许多佛门弟子前往凭吊瞻仰。作为一代宗师的青莲,在佛门中享有崇高威望,民间流传有关於人世间的许多传说,如遇莲则开、袈裟占山和潭涌神运之木等。几乎家喻户晓。 悠悠古刹,不仅以其历史见长,香火鼎盛,规模较大而名闻遐迩,成为一处佛教圣地。同时,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互为掩映,美如图画;神话传说,神密离奇,引人入胜;世所罕见的当代「中国奇尼」宏青法师辟谷多年,名扬海内外;更有那清新的空气,偏低的气温,使人心旷神怡,凉爽惬意;清甜的山泉,飘香的绿茶,使人精神倍增,舒适无比,青莲古刹又是一处人们理想的旅游胜地。 寺址∶江西省宁都县 3 浙江省杭州市青莲寺青莲寺,位于浙江省余杭市的江南著名赏梅胜地--超山北麓,距杭州城十五公里。青莲寺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国子监宋大樽等游览青莲寺均留下佳作名篇。相传清朝大将军年羹尧部曾扎寨该寺,现存寺院四周石坎均是其手下将士所垒。该寺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进行过维修,占地三十多亩。文革期间大部分房屋被毁。超山源出天目山系,以奇峰突起,超然于皋亭、黄鹤之外而闻名。南宋时已遍植梅树,以十里梅花香雪海被誉为江南三大观梅胜地之一,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之三绝而闻名。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桂生前酷爱梅花,常来超山采梅,并嘱身后葬死,现其墓置于大明堂北侧,木鱼法师有诗赞之曰:吴公墓院立多时,千古艺林一大师。好为人间留典范,梅园巨像挺雄姿。 青莲寺为浙江省超山风景名胜区景点之一。寺院内大树参天,林木成荫,翠竹郁郁,二百六十五个台阶的林荫小道逶迤而上,是避璁纳凉,登高踏青的好去处。寺内有山泉一股,潺潺不息,淮入池治,春夏秋冬同一水温,天旱地涝同一水位,实属天下罕见之珍泉。据《唐楼》载∶(青莲寺)门径幽寂,春时桃花,夏熟杨梅,门内池治水味清冽,有桂花一株,山茶一株皆前朝物也。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一日,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青莲寺。在余杭市政府、塘楼镇政府支持下,于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二日,正式奠基,目前业已落成。 青莲寺总体规划建筑为三千五百一十五平方米,总投资五百万元,包括建造大雄宝殿、天王殿、西方殿、先德殿、齐殿、僧房、客房、放生池等。各种建筑如西方殿、三圣像、念佛殿等已经完成。 青莲寺历代著名祖师曾有祈西法师、宏修法师、云空法师等。 4 秦安县青莲寺青莲寺雄踞于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古成纪(今秦安县)东南隅的凤山之上,是秦安县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之一。 青莲寺以莲宗为名,同时,也因此地原有纪念李白的“太白祠”,借李白,号青莲而命名,这里便成了人们敬仰先贤、登高览胜、修身养性之地。 经天水市、秦安县两级政府宗教部门批准,2003年以来,秦安凤山泰山庙顶“太白祠”成为秦安县佛教协会会址及全县广大信教群众依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处的青莲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香烟缭绕,梵音悠扬,实为膜拜者的净土。 秦安佛教协会进驻“太白祠”后,对该祠进行了全面维修,对周围的住户做了妥善拆迁和安置,拓宽夯实了行道,美化了环境。“太白祠”原建筑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主殿,供释迦牟尼等诸佛像,二层为“藏经楼”,所藏的《大藏经》、《世界佛教名著》、《茗山日记》等极为珍贵。深入藏经楼,让人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在主殿左右维修了“观音殿”和“地藏殿”,同时还增建了僧房、客堂、斋堂、办公室等,完善了配套设施。2007年5月,秦安佛教协会,有幸得南海普陀山张国霖大德居士的邀请,上海卞林妹大德居士为修建青莲寺倾注了心血。纪信祥、卞林妹二位佛门伉俪倾注多年积蓄,携女儿纪群、纪菊、纪春和三位贤婿为青莲念佛堂工程捐助80余万元;并再次捐资10余万元,为念佛堂从缅甸恭请重约18吨的阿弥陀佛圣像一尊。县内外广大佛教弟子和信众捐款70多万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高大雄伟的念佛堂。 新建的念佛堂,基础部分采用了井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地上殿堂和地下殿堂。由世界著名高僧释净空老法师亲笔题写的“青莲念佛堂”匾额,及净根、苏泽立、道生、张国霖、刘承凯、董延明、李勣、王元喜等法师及著名书画家创作的书画、碑文,使念佛堂翰墨生香,丹青溢彩,殿宇生辉。 站在青莲寺,鸟瞰秦安城,车水马龙,一片繁华。那蜿蜒古老的葫芦河,远远流过,似乎在讲述着昨日的故事;明净清澈的南小河,似仙女抛下的银练泛光起舞,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5 福建省泉州市青莲寺泉州青莲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安吉路中段(与城东海堤防汛路交叉处)浔美社区,依山临海,周边11棵参天古榕环抱,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青莲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初名观音寺,历史悠久。早年海滨有近二百平方米的放生池,池中有永不淹没的莲花石,寺旁山坡上有“佛法僧”古塔一座,寺中有楹联:“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寺的两旁各有宽敞的石阶,与普济桥渡宝塔亭路紧密相连,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之一。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改名为普济观音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际璋(提督万正色次子)重修普济桥渡时更名为美山青莲寺沿续至今。 目前,青莲寺扩建已被泉州市政府列入青莲寺公园规划之中。据规划,扩建后的青莲寺将占地60亩,是现状寺院规模的4倍,续建或新建大雄宝殿、大悲殿、法堂、塔等工程。整个扩建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今年将开工建设寺里榕树边的一处假山瀑布景点,并着手雕刻采用台湾梢楠木为原料的高9米的千手观音像。 青莲寺负责人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的青莲寺占地只有15亩地。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莲寺先后新建了大悲殿、如愿阁、山门、挡土墙、界墙、停车场等,完善了僧舍、客堂、五观堂等生活配套设施,使青莲寺这座古寺初具规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