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枯病 |
释义 | 病原(病原菌学名):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菌。最初,地上部分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机,整个地上部均枯萎。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后便枯萎,呈青枯症状,这一过程进展十分迅猛。 危害与诊断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残体一同进入土壤。长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对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以生存长达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几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状态生存,而是在上述发病植株或某种杂草的根际进行繁殖。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或者是由根瘤线虫、蓝光丽金龟幼虫等根部害虫造成的伤口侵染植株,在茎的导管部位和根部发病。有时也会由无伤口细根侵入植株内发病。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20℃时十分严重 病原特点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残体一同进入土壤。长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对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以生存长达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几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状态生存,而是在上述发病植株或某种杂草的根际进行繁殖。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或者是由根瘤线虫、蓝光丽金龟幼虫等根部害虫造成的伤口侵染植株,在茎的导管部位和根部发病。有时也会由无伤口细根侵入植株内发病。 青枯病菌对原子氧、次氯酸敏感。根际环境中含有微量的原子氧、臭氧就能氧化掉病菌的鞭毛,可改变病菌的数量、活性。该菌为阴性菌,对直流电表现敏感。由植株流向土壤的电流对青枯病病菌的菌群分布、活性均敏感。 发生条件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 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 20℃时十分严重。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应及时消毒和更换床土,并且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同时,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剔除井烧毁。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有计划地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减轻病害发生。 改良土壤。青枯病病菌喜偏酸性土壤,结合整地施基肥,每亩施熟石灰粉10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能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 优化栽培方式。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 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肥团、温床育苗,培育矮壮苗,以增强作物抗病、耐病能力。 喷施微肥。喷施微肥可促进植株维管束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从花期开始,每次每亩用多元素混合型高效硼加硒100ml加水60公斤喷雾,或者用0.1%—0.2%的硼酸、硫酸锰混合液50—60公斤喷雾,或喷施果宝800倍液,隔10—20天一次,共喷2—3次。为避免植株体内酸性物质增加,可在喷施硼、锰微肥的间隔期间喷施1—2次0.5%碳酸氢钠溶液。 2.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植保技术进行青枯病的防治。根据土壤电消毒法和青枯病病菌对原子氧、次氯酸敏感的特性,在土壤中定期通入直流电进行青枯病病菌的数量的控制可预防青枯病。 3.药剂防治 栽培马铃薯,应选用无病种薯,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5—2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播种。对种薯切块时,切刀要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 防治方法 预防方案 治疗方案 发病中前期 发病中后期 20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具体详见产品说明书。 20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天灌1次,连灌2—3次。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7天用药1次,喷雾时,每15公斤水可加20ml+40ml金贝或沃丰素。 病情严重时,为了见效更快,在灌根或喷雾时,可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如:青枯立克50ml+15克或甲霜灵·锰锌25g或20%叶枯唑20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