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岛农业大学
释义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中文名:青岛农业大学

外文名:Qingdao Agriculturale University

简称:青农

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

创办时间:1951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农业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李宝笃

知名校友:孙政才

所属地区:山东青岛

主要院系:合作社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硕士点:76个

校训、校风及校标

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会受到人们的拥戴,能承担重大使命。“厚德”指广厚之德,大德。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博学:语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为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创新学习、追求真理、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笃行: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意在倡导师生员工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致远:语出《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意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奋斗的目标。意在倡导师生员工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校风主题词

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

团结:就是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和衷共济。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豁达、宽容、理解、尊重、谦敬礼让的博大情怀,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平等、友爱、互助、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创业。

勤奋:就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度,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实干精 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畏劳苦,勇于拼搏,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以自己不懈的奋斗攀登光辉的顶点。

严谨: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它要求师生员工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 度,认真扎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精神;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 踏实的功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 术道德的人。

创新:就是不拘陈规,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它要求师生员工时刻保持解放思想、知时适变、善抓机遇、敢于探索的境界和胆识,自觉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业、敢于创业的勇气和才干。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贡献聪明才智。

青岛农业大学标准字

青岛农业大学标准字为毛体

校标

校标整体呈圆形,有三部分构成,其中,主图形由“AU”组合而成,是一只昂首展翅的雄鹰,“A”为英文“农业”的缩写,如雄鹰,又似 “人”字,代表了农科特色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U”为英文“大学”的缩写,以三条平行线组成,如伸展的翅膀,又似一本书,代表了多层次办学和多学科发展的大学形象;“Q”为英文“青岛”的缩写,与建校时间“1951”组合的背景图形,如大海、陆地和太阳,代表了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及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以圆形环绕主图形周围的是中英文“青岛农业大学”,代表了学校团结和谐的氛围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校标表达内涵:青岛农业大学如昂首展翅的雄鹰,依托青岛优良的地域环境和学校50余年的办学积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保持农业及生物科学的优势特色,努力促进多层次办学、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以昂扬的斗志,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经济社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6000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合作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举办64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硕士点总数达到7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427亩,校舍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91.6万册,电子图书19321GB。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36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8人,副高级职称311人,博士363人,硕士705人,博士占26.5%,硕士以上的占78%。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8人,博士生导师22人。学校拥有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4个“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2个研究所。设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培训机构和康奈尔大学BTI——青岛农业大学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英食品研究所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表

1951年莱阳农业学校创建

195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

莱阳农学院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62年莱阳农学院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76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莱阳农业大学

莱阳农业大学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7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

2007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面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159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试点专业、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近年来立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372个,有一批课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学校坚持严格教学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向社会转让1个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3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办学成果

青岛农业大学学科建设扎实推进,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1978年到1999年获得过9项国家级奖励。“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5项,省部级项目30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329篇,其中核心期刊2353篇;编著专著、教材131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我校在动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果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业机械、植物病理、仿生农药、农业传播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200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农学30强排行榜上,我校在设有农学学科的128所大学中排名第29名。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1999~2006年,学校向社会转让大型科技成果6项,合计转让金额2242万元,并以技术入股合作成立了两家高科技股份企业。在科技部公布的2002年度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我校列第34位,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学校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2004年学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1998年和2000年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我校连续荣获“93-98”、“98-2000”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动科系党总支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德、加、英、韩等14个国家的30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荷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为代表的美、德、加、英、日、韩、俄等17个国家的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6月

国外交流大学

号 友好单位 国家

1.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USA

2.  莫瑞州立大学Murray State University 美国USA

3.  美国奥本大学 Auburn University 美国USA

4.  美国圣文生学院Saint Vincent College 美国USA

5.  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英国UK

6.  英国皇家农学院Royal Agricultural College 英国UK

7.  英国伍斯特大学Worcestor University 英国UK

8.  加拿大国际教育中心Canad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加拿大
Canada

9.  加拿大皇家大学Royal Roads University 加拿大Canada

10.  加拿大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 加拿大Canada

11.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Regina University 加拿大Canada

12.  加拿大农业部马铃薯研究中心 AAFC Potato Research Institute 加拿大Canada

13.  维多利亚州国际教育中心Victorial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澳大利亚Australia

14.  拉筹伯大学University of La Trobe 澳大利亚Australia

15.  法国孔泰大学University of Comte 法国Fance

16.  法国雷恩农学院Agrocampus Rennes 法国Fance

17.  威恩斯特凡大学Weihenstephan-Triesdor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德国Germany

18.  塞德尔基金会Hans Seidel Foundation 德国Germany

19.  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德国Germany

20.  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 荷兰Holand

21.  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 University 意大利Italy

22.  鹿儿岛大学Kagoshima University 日本Japan

23.  山口大学Yamaguchi University 日本Japan

24.  弘前大学Hirosaki University 日本Japan

25.  岩手大学Iwate University 日本Japan

26.  日本农协组织研究会Japan Farmers Association Society 日本Japan

27.  日本东京农工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日本Japan

28.  日本富士大学 Fuji University of Japan 日本Japan

29.  日本山形大学Yamagata University 日本Japan

30.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Saintsburg National  俄罗斯Russia

31.  米丘林大学 Michurinsk Stat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俄罗斯Russia

32.  伏尔加格勒国立农业大学Volgograd State Agricultural Academy 俄罗斯Russia

33.  克麦罗沃国立大学Kemerov State University 俄罗斯Russia

34.  纳威赛德大学University of Novi Sad 南斯拉夫Yugoslavia

35.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以色列Israel

36.  农业发展部推广服务中心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以色列Israel

37.  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38.  韩国庆尚大学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39.  韩国农业振兴厅 South Korea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韩国South Korea

40.  韩国全北大学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41.  韩国昌原大学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42.  韩国清州大学Cheongju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43.  韩国新罗大学Silla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44.  江原大学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45.  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 South Korean R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韩国South Korea

46.  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Kore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韩国South Korea

47.  骊州大学Yeojo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韩国South Korea

48.  国际经商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Society 韩国South Korea

49.  釜山开发研究院Bus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韩国South Korea

50.  天安莲庵大学Cheonan Yonam College 韩国South Korea

51.  韩国纪全大学Jeonju Kijeon Women’s College 韩国South Korea

52.  韩国宠物学会 Korea Pet Society 韩国South Korea

53.  加耶大学校Kaya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54.  韩国湖西大学Hoseo University 韩国South Korea

55.  韩国东亚高等学校 Korea East Asain College 韩国South Korea

56.  韩国食品研究所Korea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韩国South Korea

57.  韩国毒理研究所 Korea Toxic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韩国South Korea

58.  西班牙酒店旅游管理学校Spain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西班牙Spain

59.  斯米德斯洛德农场Woodsmoke Ranch 挪威Norway

60.  北岛技理工学院Wanganiu College of Polytechnics  新西兰New Zealand

61.  南非博兰德技术学院South Africa Boland Technical College 南非South Africa

重点学科

“泰山学者”岗位学科

名称 负责人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赵要风

作物栽培与育种学 梅旭荣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 万方浩

山东省重点学科

名称 负责人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潘庆杰

果树学 戴洪义

农药学 曲宝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董春海

植物病理学 李保华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王世清

植物营养学 史衍玺

农业机械化工程 尚书旗

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负责人

预防兽医学实验室 单 虎

动物生殖与种质创新实验室 沈 伟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实验室 李保华

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刘 新

应用真菌实验室 宋爱荣

旱作技术实验室 林 琪

农业传播学实验室 赵晓春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名称 负责人

山东省农业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赵晓春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负责人

山东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曲宝涵

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董雅娟

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赵宏坤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名称 负责人

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原永兵

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实验室 宋希云

全国首家合作社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于2008年3月16日,是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科研、教学、培训、实践指导与对外交流集于一身的机构,是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合作社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合作社思想、弘扬合作社文化、传播合作社知识、培养合作社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己任,以“早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为目标。合作社学院既是学校合作社教育的办学单位,也是合作社科研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实施部门。

合作社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教授兼任院长。特聘日本著名合作社问题专家与高等教育专家、日本农业市场学会会长、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会长、国立弘前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神田健策教授担任合作社学院专职院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常委、青岛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李中华博士担任执行院长。学院设有合作经济学教研室、农村发展与管理教研室、合作社培训中心、合作社学术与信息中心、合作社文献资料中心以及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海峡两岸合作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青岛)研究培训中心、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中国联络处等机构。现有专兼职教学研究人员近80人,专任教师全部为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加强教学与专业建设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探索新时期我国合作社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社学院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三农为本、实践为要”的教学目标体系,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复合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为立足点,以培养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创新型合作社人才为出发点,探索合作社本科专业办学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申报的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并于2010年正式招生。农村区域发展(合作金融方向)本科专业已纳入招生计划,连锁经营管理及合作经济学等专业已列入组织申报计划和建设规划,开设农村发展与管理学科硕士点的工作已全面启动。

合作社学院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筹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秉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的方针,探索符合合作社教育规律及发展趋势的办学创新体制。

合作社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人员为主,整合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农学学科等方面的资源,并联合有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合作社组织、高校、科研单位及国际组织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社教育,以提升中国的合作社教育和科研水平,推动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教学工作目标,学院制定了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农村区域(社区)和合作社发展战略规划及项目设计与管理业务能力,胜任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从事计划管理、发展规划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并拥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相关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在大一学生中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学习研讨制、假期实习制和学术发表制。从2008年底开始,启动了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的试点工作,从全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知识强化训练,并承担了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这是学校本科教学与现代培训体系的有机探索,也是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目前,已培养三届、共180名毕业生,社会反映良好。第四期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正在按计划开展教学等活动。

致力于人才培训与产学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训工作是合作社学院的一项重要职能。先后承担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林农合作组织培训班、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济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东营市林果合作社培训班、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新疆自治区昌吉自治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县局长和乡镇长培训班、青海省海东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贵州省黔南州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训班等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培训工作,累计培训30班次、2000余人次。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国务院扶贫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国家林业总局中欧天然林项目培训班、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山东省信用合作社干部培训班和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培训100余项,累计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为开展合作社及其他农业项目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基地建设是合作社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学院在省内各地市建立产学研工作站2个(莱州市驿道镇工作站和牟平区观水镇工作站)、合作社实践基地8个、教研基地6个、实习基地7个。2009年,学院指导的3家合作社获得“山东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1家合作社获得“中国合作社具有竞争力品牌”;2010年,学院指导的6家合作社获得“中国农村合作社组织百强”称号。

注重科研与学术工作 聚集合作社精干研究团队

合作社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的学术研究高地。学院聘请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及台湾地区有关知名专家、学者62人为学院客座教授或专职研究员。在2009年6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李宝笃校长当选为副会长、李中华博士当选为常务理事。

合作社学院成立3年来,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承担国家软科学课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特色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1项;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4项;青岛市“双百”项目3项;青岛市政府招标课题1项;另有国内外横向课题多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已做到所有教师“人人有项目、人人做课题”。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启动并主持《合作社理论与实践》教材和《合作社实务书系》的编写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专业教材2部。

2007-2010年成功主办了中日韩合作经济学术交流会、东亚合作社论坛、中国桃产业战略发展论坛、海峡两岸合作经济学术研讨会和东亚食品体系与合作社学术研讨会7次,成为国内外合作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合作社组织代表的重要交流平台。此外,学院还协办国内外合作社领域大型学术会议4次,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构筑开放办学国际平台

合作社学院秉承开门办学理念,广泛接触国际知名的高校、学术团体及其他组织,通过参观访问、交流洽谈寻求合作机会,推进了中外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交流,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目前,学院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合作社及企业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2009-2010年,学院成功组织了学校师生赴日本合作社考察团、赴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大学访问团和赴韩国昌原大学访问团等,共接待国外专家学者来访200余人次。已成功组织了4期中韩CEO培训班,并与日本消费合作社联合会启动了消费合作社的合作试点工作,与国内外有关组织共建合作机构5家。

贴吧及社区

虹子湖是位于青岛农业大学校园内的一座人工湖,是整个学校四通八达的人工河网络的中心,也是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休闲娱乐的中心。

其具体位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校区东苑中部、教学区以北、学生公寓以南的宽阔地带。

虹子湖周边景致优美,环境幽雅。湖的西边和北邻是连绵的松林和竹林,其间缀有假山与园林建筑,错落有致,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美景,引人入胜。湖周边更是有棵棵垂柳傲然挺立,是农大学子日常早读和休闲的绝佳地方。 虹子湖以北,是大学生们经常聚集起来组织活动的知音广场。这是大学生的活动舞台,几乎每周都有各种协会与校外团体在此举行各种活动。

虹子湖内生物繁多,除水中常见水生植物外,还栽植有莲花,湖中红鲤、鲫鱼、草鱼等多种鱼类畅游其间,湖内有亭,与假山相映成景。

虹子湖贴吧是农业大学学生最常去的非官方第一网络论坛,为青农最好男人创建,历经多个吧主,现在为网络排名靠前的活跃论坛,目前贴吧最红的是sunshuaigege,高泽人:新生即将入学,在一众热心吧友的耐心解读下,贴吧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校友风采

原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现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正部级 孙政才

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副省长 副部级 蔡秋芳

教授,山东省农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金宝

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江汀

烟台市副市长 田明宝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植物学系教授 栾升

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徐会连

美国Loma Linda大学研究学者,博士 秦学忠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京区党委副书记兼京区纪委副书记 隋红建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 时建忠

邯郸市市长 赵杰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蔬菜学博士生导师 何启伟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西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业国

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君茂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维志

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

六和集团创始人,资深董事长 张唐之

校园风光

青岛农业大学校园景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4: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