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
释义

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

蓝村观音阁历史

坐落在蓝村二里村西北与一里村的交界处的蓝村二里观音阁,历史悠久,始建年代不详,始建规模不明。

据蓝村一里村孙宗德(1924年生)老人说,上世纪50年代,高级农业合作社时,观音阁有一庙地,当时庙已地属于干属孙维田,其女儿孙启香为革命干部,由孙增德代为耕种,此庙地比别的地明显的高出50厘米左右。春天抗旱,地的使用者打井,挖出一圆坟,内有一玄砖。在新地立坟须有玄砖,是和尚坟。

玄砖上写的是:立玄砖人:***(和尚名)

玄砖上还刻有下面一段文字:某某人用九千九百九十九文买到皇天后土大地一段,上至青天,下至黄泉,前至朱雀,后至玄武,左至青龙,右至白虎,一座墓地。说和人:白云仙师,中间人:松火童子,代字人,铁臂将军。后落款是:大明万历*年*月*日。由此可见观音阁的初建年代在明万历以前。

另据蓝村一里村孙氏《阁西支谱》(谱书首创于清乾隆初年)记载,其三世祖东布公于明朝末年由栾村关帝庙东迁居观音阁西。再次说明观音阁创建在明朝末年以前。

后来张二凤于清康熙初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形成前后两个大殿的规模,其中前殿内东西墙壁上各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文字,1937年以前在此上初级部的学生都看到两碑,且看到大梁上写着“清道光某年重修”字样。只是他们当时年龄小,没用心看石碑上的内容。而村里很多更老的老人众口一致说是曹汶张二凤建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从石碑上得到的信息。当然也有可能是祖辈口儿相传。

据即墨市教育志记载载:“1907年秋,同盟会成员酆文翰(又名酆西园)、魏殿光(魏显廷)、李卓峰(李廷伟)等为培养干部、宣传革命,在即墨蓝村一所古庙(观音阁)创办了胶莱公学”。从此观音阁成了蓝村培养人才的地方。1995年8月蓝村镇二里小学新校舍建成,学校从此地迁出。后来,校舍由个人承包。

2003年,二里村委将出租校舍收回,拆除南排旧教室,整修后排房屋,群众积极捐款,重塑玉皇爷、天齐爷等神像,于2004年闰2月28日座定安家。为加强对庙宇的管理,设立了蓝村二里村民俗馆,民俗馆对观音阁作了统一规划,在后排房屋前面,先建观音殿,并建起院墙。

2007年9月初七日破土施工,经过富者出资,善者负劳,于10月20日落成。蓝村二里观音阁更名为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殿内正中观音菩萨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还有众位神灵,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分列左右护法,终日香烟燎绕,香客络绎。2008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华严寺主持、崂山华严寺寺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释闻喜法师为观音菩萨等主持开光大典,同时收居士管信英为徒,赐法号仁慈。现在正月初九日、二月十九日、三月二十八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庙会期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唱柳腔戏、杂耍、玩具,特色小吃,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民俗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蓝村二里村民 王德忠)

张二凤扩建蓝村观音阁的传说

关于观音阁的历史,笔者曾于1990年采访本村孙思尚(1907年生)、郭克洲、孙保身、孙保晟(1936年在胶州任教)等老人,老人们讲:清康熙年间,胶州曹汶(今属胶南王台)进士张二凤晚年辞官后聚积了大量家产,想过把皇帝瘾,花巨资私自建造金銮殿,地址选在即墨栾村栾吉玉皇庙,还没建,他的这种犯上之举就被人告发,由于张二凤的耳目很多,他得知朝廷派人要下来调查的消息后,马上派人将建筑材料运到栾村之南前桑行扩建了观音阁,形成前大殿(三间)、后大殿(五间)的规模。

无独有偶, 2009年5月胶南市博物馆在王台镇王台东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两处藏身于普通农家院落里的清康熙年间庙宇,其中一处在村民肖志礼的院落,距今已经300多年。记者昨天采访获悉,当地民间传说,这两处庙宇是清康熙年间一名进士为“体验”一把帝王生活而私自建造的“金銮殿”。 胶南市文物部门专家现场测量,这栋房屋长12米,高8米,宽7.4米,所有立柱都是一整根粗大的圆木,在屋檐上还刻着“佛”“寿”等篆字,专家初步认为这是清康熙年间一处庙宇。

另外专家发现,在这处庙宇东面100多米的另一处农家院里,也有一座设计相近、规模略小的古代房屋,经专家考证,这同样是一处清代庙宇。这两处庙宇全部用粗柱撑起,青砖砌筑,卯榫结构,整个建筑没用一根钉子,在同类建筑中是出类拔萃的。

王台镇王台东村村民介绍,在当地民间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年间,王台出了个进士张二丰,晚年辞官后想“体验”一把皇帝的生活,就花费巨资建造“金銮殿”,当时有前大殿、后大殿,规模非常庞大。后来张二丰的“犯上之举”被人告发。得知风声后,张二丰在朝廷“调查组”未到之前,在金銮殿里分别塑造起观音大士和准提菩萨像,躲过一劫。后来,张二丰把其它建筑拆除了,只留下这两处廊房供奉神像,让乡邻们进香许愿,后来神像也被毁掉了。

相隔百里之遥,有相同的建筑,有供奉相同的观音菩萨,有相同的传说,由此可见,的确是张二凤扩建蓝村观音阁。 (蓝村二里村民 王德忠)

观音阁与真佛寺

蓝村原名栾村,系因附近盛产栾树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8日),德国修胶济铁路蓝村火车站落成,因翻译原因,称“蓝村站”,“栾村”随之演变为“蓝村”。二里村原名前桑行,因此地桑树多而得名,解放后改为二里村。

听老一辈人说,观音阁是明朝建成的,后来到明末在京做官的大人,名叫张二峰,诸城人。是京翰林院学士。因和朝廷宠妾有关系。后被朝廷发现,朝廷要惩办他,宠妾知道后,提前安排张二峰到即墨崂山出家修身。走到栾村发现观音阁,就安身住留在这里。重建庙宇又名真佛寺,张二峰为庙主。后来到清朝,张二峰去世,国家战事混乱,庙宇遭到破坏和失修。一直到解放还保留大殿和里面的神像。1949年秋大殿和神像全部破坏干净,只有后面那所房子。所以观音阁又称真佛寺。庙的左侧有一座麦姑庙。

(蓝村二里村民 管法信)

曹汶张二凤考

在胶州、胶南和即墨西乡民间张二凤(或张二疯或张二丰或张二峰或张尔峰或张二风)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从各处的遗迹看,张二凤确有其人。据胶州文史办主任石业华考证,张二凤便是明末清初历仕三代的大官僚张若麒。原因是,明朝末年,胶州曹汶张熙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人称“二凤”,张若麒排行第二,被称为张二凤。

另据烟台文史专家考察:清初张二丰赞助修建的胶南王台一座殿堂的准提庵,准提庵原是个大型的宗教建筑群。在王台新近发现的一方碑刻,碑额为:“王台准提庵饭僧田碑记”,落款为康熙四十四年监察御史张洽撰,烟台文史专家认为张二丰是张应桂(张若麒的次子),张洽为张应桂(张二丰,准提庵的创建人)之侄,康熙三十五年进士。

再据胶南市文物部门专家鉴定,藏身于胶南市王台镇王台东村普通农家院落里的 “金銮殿”和“东庙宇”也是传说中张二丰建的,专家鉴定建造年代是清康熙年间,而张若麒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就在家病逝,因而不可能是张若麒只能是张应桂。

而蓝村观音阁传说也是曹汶张二凤扩建,由于和胶南市王台镇“金銮殿”的建筑风格、传说、庙内供奉菩萨都相同,因而也应该在康熙初年扩建。

笔者认为最初的张二凤称号应该是张若麒,后来次子张应桂出来办的事情也加在父亲身上,儿子承袭了父亲的雅号,而扩建蓝村观音阁的应是张应桂,扩建时间当在清康熙初年。

(蓝村二里村民王德忠)

张二凤的传说

张二凤进京赶考

据高祀祖等老人讲明万历年间,,曹汶张二凤带书童进京赶考,走到三官庙村下起了大雨,二人急忙跑到纪五常门楼下避雨,张二凤触景生情,脱口说了句“风起千重浪”,书童接了句“雨打万点波”。纪五常听了,觉得门外避雨之人有点文才,便叫养子嘲蛋到门口看看什么人。嘲旦回来说:“是个举子,还跟着个书童。”纪五常吩咐嘲旦:“天快黑了,雨又这么大,去叫他们进来避雨吧。”嘲旦把张二凤主仆叫进屋后,纪五常又吩咐嘲蛋准备饭菜招待客人。张二凤对主人的热情,感激不尽。饭后,纪五常问张二凤:“您是哪里人,准备到哪里去?”张二凤说:“我俩是曹汶人,想进京赶考。”纪大爷又问:“你去赶考,可准备份答卷?”“准备了”。张二凤说。“你的答卷可否让老朽过目?”“可以”。张二凤找出答卷,双手递给纪五常。纪五常看后想了想说:“愿听老朽一言否?”“愿意”。张二凤连忙回答。于是纪五常一一指点了答卷应改之处。后来,张二凤进考场,按纪五常的指点答卷,果然考中进士。尔后,张二凤拜纪五常为师,常登门求教。

(摘自《胶州百家姓》)

漕汶张二凤的传说

在胶州民间张二凤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从胶州各处的遗迹看,张二凤确有其人。据笔者考证,张二凤便是明末清初历仕三代的大官僚张若麒。也有人认为张二凤另有其人。

关于张二疯或张二凤名子的由来,说法不一。据宫天豫老人讲,张二凤在北京做守护皇陵的军官,一个严寒的夜晚,他喝醉酒睡在地上,巡查的人怎么叫也叫不醒他。翌日清晨,上司问他何以醉成这个样子,这么冷的天却不知道冷。张二凤回答:“我身上穿的是火龙丹,所以不怕冷。”从此,人们都笑他说痴话,是个“疯子”,又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家乡人就称他“张二疯”。也有人认为,明朝末年,胶州曹汶张熙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人称“二凤”,张若麒排行第二,被称为张二凤。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可信的。关于张二凤的传说很多,有些还带有荒诞色彩,这里仅选取几例。

张二凤告老还乡后,闲来无事就骑毛驴游崂山。他走到半路上,天黑了,村中没有旅店,看到村中一家塾馆亮着灯,老先生在批改学生作业,就要求借住一宿。没想到,这个教着八个学生的塾师见张二凤说话疯疯癫癫的,说什么也不答应。张二凤正在烦恼之际,迎面走来一位七旬老人,关心的问他:“哪里的客人,是不是没有地方歇脚啊?”张二凤随老人来到家中,老人嘱咐家人打酒炒菜,两人边喝边聊。第二天,早饭比头天还丰盛。张二凤观察老人家中虽然不很富裕,却男女老少厚道和气,只是几个青少年没有一个读过书,便问为何不把孩子送去读书。老汉就把家里穷孩子多等原因说了。张二凤沉吟半刻,说:“我教过几年书,现在老而无事,就住在你家教几个孩子如何?”老汉喜出望外,连声称谢。老汉有五个儿子,又从兄弟家招来两个,一共凑了七个学生,腾出一间东屋当学屋。张二凤认真的教起来,学生们深知这机会来之不易,个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转眼三年过去了,莱州府开科取秀才,张二凤和那个塾师分别带着自己的学生去报名应考。考试前,张二凤去见莱州知府,要求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考中秀才,并把那塾师教的八个学生一笔抹掉,知府虽面有难色,却知道张二凤是老臣得罪不起,便答应给他七个铁头秀才。发榜后,张二凤教的七个学生果然榜上有名,而那个不留宿的塾师教的学生却没有一个考中的。那位塾师知道内情后,气得一口吞下胸前的铜扣而亡。张二凤却骑着毛驴回到胶州。

胶州民间有“雹子不打曹汶”的说法。传说有一次,张二凤和张天师一起参加皇帝的宴会,看到雹王爷戴着笼嘴端盘子,很是不方便。于是他请求张天师把雹王爷的笼嘴摘了。雹王爷感激他:“以后下雹子,永远不打曹汶和闹埠子。”曹汶是张二凤的家乡,闹埠子是他的佃户村。雹王爷还说:“张二凤告老还乡,送他一把清凉伞。”后来,张二凤从京城回乡的路上,正值炎热的夏天,可他走到哪里,那儿的天空便有一片云彩为他遮挡太阳。

(摘自《胶州百家姓》)

胶南王台“张二疯”的传说

据青岛晚报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18版琴岛钩沉报道 胶南市王台镇北端,洋河以南204国道东边,有三个相邻的行政村,分别叫西汶西、西汶东和东漕汶。明时,三村各不相连,而居中的西汶东出了几位历史名人及景点故事,使其人文历史更显丰厚。明朝末年,漕汶的张跃解、张跃起兄弟俩中了进士,为褒扬张家功德,二人在村西建起一处占地21.6亩的园林,置石人石马于大片松林中,内修牌坊、甬道、池塘、亭阁等,成为当时古胶州以南一处风格特异的园林景观。

后来,张跃起的儿子张永桂16岁时中翰林。传说顺治当皇帝的一年冬天,皇上路过这里,顺便来园林游巡,见路旁有一少年睡着了。怕着凉,皇上为张永桂披上了黄袍。张醒来,慌忙到皇上面前请罪。皇帝大笑,问他在家排行老几,张说排行老二,皇上就说“好个二疯”,从此,“张二疯”而得名。

不想顺治皇帝的这句嗔言一下子把张家的知名度提升了,张家在这一带威望大增。园林东南有一个水塘,盛夏期间,青蛙蛤蟆叫声喧耳,令人烦躁。张永桂随口一声“上一边叫去”!从此,这池塘里的青蛙蛤蟆就不再叫唤了。

(摘自《青岛晚报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18版琴岛钩沉》)

漕汶张氏“三田”

张若麒因为投降了李自成,后又投降清朝,封建社会被视为“逆子贰臣”,在人们眼中形像不佳,所以史志不立传。然而,他在家乡漕汶设立“三田”的义举,数百年来被乡人津津乐道。清朝初年,张若麒回籍后,拿出 1080亩粮田,分成三份,一供祭,一瞻族,一养士,号称“张氏三田”。供祭也称祭田,利用收租利润用做祭祀祖先、修缮祠堂祖茔等;瞻祖也称义田,地租收入专为帮助家族内贫穷人家办理婚丧嫁娶、生病无钱救治及天灾人祸等事宜;养士也称学田,学田收入专门为设学堂、聘塾师、供应贫穷子弟读书之用。张氏三田有专人管理,有规章制度约束,对于三田收入的使用有详细的说明,规矩非常严格。张若麒生前亲自主持张氏三田,他死后由其长子张应甲负责。张应甲,年轻做秀才时很有文名,后来遵父亲遗嘱,继承父志,经理张氏三田,从此绝意仕进。据《增修胶志》记载,张应甲主持三田期间,“祀必尽祀,瞻祖亲疏不遗,择贫士有志力学者给栗四石,岁以为常,80年遵循弗改”。张氏三田的第三代主持人是张若麒的曾孙张楷。张楷,字书田,张淳子,八岁丧母,事父以孝闻,援例授教谕,改光禄寺署正,不仕,居家主持张氏三田。张楷主持三田事必亲躬,以公允著闻,史书称“奉祀、瞻族、养士无不周至,岁饥出栗煮粥,全活不胜计”。在张楷的感召下,他的胞弟张让木、族弟张袭庆、从孙张元倩等人,个个乐善好施,修河、捐赈、济贫,成为胶州南乡的大善人。起初,由于封建家族思想的局限,张氏三田只服务于张氏本族穷人。至清朝晚期,张姓后裔张筠、张怀澄、张元庆等人时,冲破了只救助本族人的框框,把救济的范围扩大到家乡所有姓氏的贫穷者。清光绪年间,张姓后裔与胶州名绅赵文运、宋希周、徐宗勉等人成立谷社,为贫苦百姓发放棉衣、送药品、施棺木、赠纸笔,得到知州余则达的褒奖。张氏三田持续了200多年,做为封建社会私人慈善机构,在救济张姓贫苦百姓、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初年,由于张氏直系后人分居各地,家境破落,加之兵荒马乱,张氏三田渐渐地名存实亡了。

(摘自《胶州百家姓》)

张若獬与张若麒

张若獬与张若麒系同胞兄弟,人称大凤、二凤,两人同为明朝进士,又同朝为官,但虽说一母同胞,却性格气节不同。明朝灭亡后,张若麒先投降的李自成,后来又归顺了清朝,做了大清的通政使;兄张若獬却誓死不作贰臣,谢绝清朝高官厚禄,告老还乡,在胶城南建旃檀庵,出家做了和尚。庵内除了供奉佛祖外,还有崇祯皇帝的神像,张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才不间断。

有一年,时任署顺天府的张若麒回乡省亲,派人请兄长张若獬回家团聚。张若獬写了一幅对联,让来人捎给弟弟。张若麒看了对联,上面写着“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不禁恼羞成怒。回到京城后,他向朝廷告发,说张若獬有反清复明野心,证据是至今还每天朝拜崇祯皇帝的神像。清廷大惊,立即下令到胶州捉拿张若獬归案。这个消息被张若獬在京做官的一个好友获悉,此人素来敬佩张若獬的气节,赶紧写了一封密信,派心腹家人快马驰至胶州。张若獬读了朋友的信,当天从胶城高薪请来几个泥塑师傅,用一夜的时间,在崇祯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两个神像,一个是周仓,别一个是关平。翌日,周仓和关平神像的釉(you4)彩未干,崇祯皇帝的塑像还没来得及改面,仍然为黄脸、短须,胶州知州便陪着钦差率兵包围了大庙,叫张若獬接旨服罪。张若獬问钦差:“贫僧所犯何罪?”钦差回答:“有人告你谋反,建崇祯庙,供奉崇祯神像。”张若獬说:“我建的是佛祖庙,我敬佛,也敬关公,关公忠义双全,为我楷模。你看我庙中哪有崇祯神像?”“这个短须黄脸、身着明朝服的神像是谁?”钦差质问到。“这个是关爷神像。”张若獬回答。钦差又问:“关爷是红脸长须,这个像却是黄脸短须,你怎么解释?”张若獬争辩道:“崇祯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国周仓、关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关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师傅知识浅薄。”钦差觉得张若獬的话有点道理,又在庙内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加之张若麒在朝中名声很臭,便就此作罢。

且说钦差回朝后,禀报朝廷说张若獬谋反实为冤案,清廷再也没有追究。1947年砸庙搬神前,周仓和关平塑像一直在崇祯皇帝塑像两旁。为此事,张姓兄弟结仇,再不往来。张若獬无后,他宁可从前店口过继远房兄弟之子,也不过继张若麒的儿子。(据高祀祖等老人采访)

(摘自《胶州百家姓》)

张若麒与松山之役

从明崇祯九年( 1636)七月起,清军多次进攻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中原农民纷纷起义,清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滚建议,乘机果断出兵。于是清太宗亲率军大举进攻明朝,占领东北不少县城。崇祯十四年(1641),清军集中全力围攻锦州,环城列炮猛攻。守将祖大寿率领军民誓死固守,清军急切不能攻下。清军围攻锦州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立即任命洪承畴为总督,张若麒为锦州前线监军,率军驰援。兵部尚书陈新甲嘱张若麒分兵四路,夹击清军。洪承畴顾虑兵力弱,主张慎重,不愿分军作战。张若麒说:“只要兵分四路夹击,锦州之围,可以立解。”陈新甲也督促承畴进兵。张若麒不管实战如何,屡屡报捷,被推荐提升为光禄寺卿。结果松山一战,明军损失过半,洪承畴率败军退到松山,张若麒从海上逃回北京。由于陈新甲的庇护,皇上没有追究张若麒责任,又令他出关为监军。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降清,张若麒从宁远逃回京师。当时大学士谢升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壁虎张若麒,为廷臣交章纠刻。御史米寿图向皇帝上疏,陈述张若麒的罪责,疏曰:“若麒本不谙军旅,淊(yan1)附杨嗣昌,遂由刑曹调职方,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若麒任意指挥,视封疆如儿戏,虚报大捷,冒功罔上,恃乡人谢升为内援,当骈斩以慰九庙之灵。”崇祯皇帝准奏,并着刑部将张若麒论死罪,打入大牢。与张若麒一起入狱的多已被斩,因朝廷有人为张若麒说话,所以他只监押,未行斩刑。明朝灭亡后,张若麒被李自成从监狱中释放,后来投降了李自成。

(摘自《胶州百家姓》)

张若麒劝降吴三桂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景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李自成命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李自成进京后,发兵20万,下令亲征。在一片石,吴三桂在清军的协助下,大败李自成。李自成率残兵败将逃到永平。整顿军队,发现损失近10万将士,兵士们人心不定。李自成与牛金星、宋献策会商。牛、宋均以为吴三桂有清军为援,兵势猛锐,大顺军新败,不宜与吴三桂决战,应该与其讲和,争取时间。李自成反复权衡,认为只有讲和为上策。这时候,吴三桂带大军追到永平城外,包围了永平城。

与吴三桂讲和,派谁去合适?众议认为派张若麒最好。因为张若麒是明朝老臣,两度出任监军,与吴三桂有旧交,而且吴三桂以老师尊称张若麒;同时张若麒精明干练,能言善辩,去谈判,正用其所长。于是,李自成任命张若麒为大顺兵政府和尚书,让他立即到城外二里处吴三桂大营求见。此时正是深夜时刻,中军大帐灯光依旧。吴三桂正在考虑如何攻城,军卒入帐报告:“报大帅,李自成派使者求见!”吴三桂一顿:“让他进来!”张若麒进帐,见吴三桂帐中极为简朴,心中颇为感慨。他拱手说:“大顺兵政府尚书张若麒奉命来与将军议和。”“议和?怎么议?”吴三桂冷笑道。“以目下形势论,大顺军虽然新败,然其主力仍在。大顺军欲退出北京,与将军以复明之机,两军罢兵,不让清室外夷居间得利。将军以为如何?”吴三桂觉得张若麒说的不无道理,加上张原为他的上司,昔日以老师尊称,便说:“请老师稍候,容我与众将议决。”

吴三桂令众将集体议论。有人主张战,认为李自成新败,士气不振,正是追穷寇之机。有人主张讲和,认为大战使兵力消耗不少,极需休整。吴三桂权衡利弊,认为清军在侧,免遭多尔衮暗算,应保存实力,和为上策。

吴三桂主意已定,让使者张若麒进帐,提出“交还太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议和条件。张若麒把谈判情况报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城外两军中间会面。牛金星宣读盟约:“自誓以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顺朝已得北京,五月一日交还大明世守;京师财货归大顺朝;人民皆从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击,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然后,李自成与吴三桂先后画押用印。两人执手对饮,共告天地。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吴三桂便在清军唆使利诱下撕毁盟约,引清兵入关,成为清兵南下的急先锋。

(摘自《胶州百家姓》)

曹汶张氏家族重要人物资料

张若獬 字义公,号宿松,胶州南乡曹汶人,张熙长子,明朝遗老。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赴任后弭盗安民,境内大治。以考核政绩最优,擢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qian)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亡弃官,拒绝仕清,在胶城西南建旃(zhan1)檀庵,出家为僧,现战太安村即源于此。享年74岁,妻韩氏封孺人,无嗣,过继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死后葬城南双岭北。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为张应建十世孙。

张若麒 (?—— 1656) 字振公,号天石,别号常在,张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直隶清范县知县,为官清明,政绩突出,授给事中。正巧,当时南北两地的官员派系斗争激烈。少詹事黄道周弹劾大学士杨嗣昌,杨嗣昌以张若麒弹劾黄道周之功,由刑部主事调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接着提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成为明朝军事部门的实权人物。 崇祯十四年( 1641),清军集中全力围攻锦州,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总督,统帅蓟、辽军务,张若麟为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畴进兵,结果松山一战,明军损失过半。由于陈新甲的庇护,皇上没有追究若麒责任,又令他出关为监军。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降清,张若麒从宁远逃回京师。崇祯皇帝将张若麒论死罪。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张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过明朝的监军,便命他为兵政府尚书,并派他为使者劝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后来因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吴三桂毁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进攻北京。清顺治元年(1644),睿亲王多尔衮夺取京师,张若麒开门迎降。多尔衮认为张若麒本明朝官员,又投降李自成,不愿接受其投降。但为拉笼明朝官员,加上吴三桂为其说情,最后任命他为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相当于代理北京地区的一把手)。 顺治元年( 1644)九月,若麒上疏请为父丁忧,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请假葬父,皇上准假。五年(1648)九月,起补顺天府丞。顺治七年(1650)升迁大理寺少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仆寺卿事。顺治九年四月提拔为通政使,成为清朝廷大员。八月母亲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亲未愈自己又患病,请假在家治疗。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张若麟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因历事三代,后人以为不忠,史志或不立传,或列为逆臣传。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清史列传》有传。是张姓家族最知名的人物,妻韩氏生子二:张应甲、张应桂。

张应甲 字先三,号静庵,顺治丁亥拔贡,妻单氏有子四:张淳、张洽、张友逸、张兆西(养子)。张氏三田第二代支持人。

张应桂 字子孚,号复我,张若麒之子,曹汶张姓后裔,清朝官员。自小聪明异常,刻苦好学,考中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清朝初定天下,广开言路,张应桂以明朝忠臣左懋第子孙久徙海滨,以为这样不利于教化忠孝,要求朝廷特赦,给忠臣后裔一个安居的环境。疏上,顺治皇帝采纳了张应桂的建议,特赦左懋第子孙回原籍居住。迁张应桂为左行人。后来,张应桂以出使四川宣谕称旨,迁光禄寺丞,以终养归乡。晚年,在家乡以乐善好施著称。工诗善文,著有《奏疏》、《脱箨(tuo4)轩偶存草》行世。《莱州府志》有传。享年86岁,妻匡氏封安人,生子三:张友臣、张邦臣、张廷臣。

张洽 字仲和,张若麒之孙,清朝官员。康熙三十五年(1696)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劝农桑,修学校,教化大行”。以治绩高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回避,直声震海内。当时初定社会,上司奉行不能如诏旨所言,张洽上疏,建议制定限时出入,为久远计,无扰百姓;又以关税滞留,不便商贾,建议严禁需索,盖监督与文印,以防重税。这些建议均蒙朝廷采纳。工诗,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

(摘自《胶海张氏世系谱》和《胶州百家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