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优11号 |
释义 | 秦优11号是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等最新育成的集高产、稳产、多抗、优质于一身的三系杂交油菜优秀新品种。适宜长江下游区和江苏全省种植。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许可。2008年分别通过陕西审定、江苏审定(苏审油200801)和国家审定(国审油2008029)。 秦优11号 ——杂交油菜突破性新品种 产量表现:06年夏收在江苏省预试31个品种中产量第一名,极显著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51%;06—08年在江苏省区试中又列第一名,两年平均亩产234.24公斤,极显著比对照增产12.45%;06—08年参加长江下游区区试,“两年区试1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04.13公斤,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5.28%,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3.78%”,均列第一名,是近几年长江下游区试中表现最突出的品种;07年参加长江中游区区试,产量又位列第一,平均极显著比对照增产9.42%,破格提前生产试验,09年将通过长江中游区审定。 抗性表现:综合抗性较好,抗倒性较强,较抗菌核病和病毒病,耐寒性较好。江苏省区试多点鉴定,菌核病发病率7.69%、病指3.27;国家长江中下游区试鉴定菌核病和病毒病抗性均较好、抗倒性较强。 品质状况:江苏省区试测定平均芥酸含量0.34%、硫甙含量23.29μmol/g,含油率42.45%;国家长江下游区试测定平均芥酸0.0%、硫甙23.85umol/g、含油率44.5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杂交品种,全生育期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略早,江苏省区试株高163.58厘米,一次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7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92克(国家长江下游区试:株高169.9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41.0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92克)。 栽培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期:苏北地区9月15日左右、苏中9月20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下旬播种,苗龄35天左右移栽;直播10月中旬为宜。 2、合理密植:每亩大田用种量:育苗移栽2两、直播4—6两;每亩移栽密度8千—1万株左右因肥力水平增减、直播留苗一般1.5—2万株。移栽时注意栽大苗、剔除小苗。 3、科学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缺硼地区必施硼肥:亩底施硼肥1—1.5公斤,并在蕾苔期适量喷施硼肥。氮肥的运筹,基肥、腊肥、苔肥的比例为5:3:2。 4、加强管理:及早定苗,拔除小苗;培土壅根,开沟降渍。 5、防病治虫:做好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 国审资料: 品种名称: 秦优11号 审定编号: 国审油2008029 选育单位: 咸阳市农科所、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 2168A×5012C 省级审定情况: 2008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性,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绿色,顶叶大,有裂叶1-2对。茎绿色。黄花,花瓣侧叠。种子黑色,圆形。株形较紧凑,中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9.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4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41.0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92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74%、病指7.46,病毒病发病率6.38%、病指2.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23.85μmol/g,含油量44.57%。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15.7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8.4%。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92.4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96%。两年区试1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04.1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28%。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8.3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3.78%。 栽培技术要点: ⒈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⒉密度:亩留苗0.8—1.2万株。⒊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 ,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硼肥0.5—0.75kg。⒋防虫防病: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