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岭冷杉 |
释义 | 秦岭冷杉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常绿乔木,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常分布于秦岭,因生于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多数植株常不结实,仅在光照较好处的成岭植株能正常结实,但有隔年结实现象,种子易遭鼠类啮食,天然更新较差,加上过度采伐,分布面积日益缩小,植株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 中文学名:秦岭冷杉 拉丁学名: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柏纲 目:松杉目 科:松科 属:冷杉属 分布区域:常分布于秦岭,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 保护级别: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濒危类别:渐危 生长气候类型:温凉湿润 生长海拔下限:2300米 生长海拔上限:3000米 生态特性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40米;一年生枝淡黄色或淡褐黄色,2-3年生枝淡黄灰色至暗灰色;芽圆锥状卵圆形,稍具树脂。叶在小枝下面2列,在上面呈不规则V形排列,线形,长1.5-4厘米,宽3-4毫米,上面深绿色,下面具两条粉白色或灰绿色气孔带,果枝之叶先端尖或圆钝,树脂道中生或近中生,幼树与营养枝的叶先端二裂或凹缺。球果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直立,近无梗,长7一11厘米,直径3-4厘米,熟时淡红褐色;种鳞近肾形,长约1.5厘米,宽约2.5厘米,背面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鳞长约种鳞的3/4,不外露,先端圆,有突起的刺状尖头;种于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种翅倒三角形,长约1.3厘米,上部宽1厘米。 生长习性秦岭冷杉喜气候温凉湿润、土层较厚、富含腐殖质的棕壤土及棕壤土的立地环境,耐寒耐旱性较差。分布区年平均温7.7℃,极端最高温不超过35℃,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5.3℃,相对湿度不小于78%,年降水量1347毫米。通常生于山沟溪旁及阴坡,和它混生的树种有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 Franch.、铁杉Tsuga chinensis (Franch.)Pritz、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油松P.tabuliformis Carr.、漆木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A.Barkley.、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重齿槭Acer maximowiczii Pax.、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等。在郁闭度大的林分中,天然更新不良;而在林冠稀疏,排水良好的阴坡或半阴坡林缘、林窗处,天然更新良好。幼株尚耐荫,10月以上者不耐荫。5月底至6月初,雌、雄球花开放,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地区分布于河南西南部,鲁山、嵩县、栾川、卢氏、灵宝等县及湖北西部房县、神农架、巴东,陕西南部山岚皋、石泉 、宁陕、华县、长安、周至、太白山、佛坪、留坝、略阳、华阴,甘肃南部天水、武都,舟 曲和迭部等地。群落零星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巅峰和岭脊,以河南鲁山县石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种群面积较大 栽培要点播种育苗:冷杉属种子成熟经历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营养物质从种鳞输送到种子;第2个阶段是后熟阶段,即种子本身的代谢变化,采收后不宜立即脱粒。种子相当脆,容易受伤,宜手工去翅。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可贮藏5a。露地播种行于3月中、下旬。 播种地选择庇荫凉爽的环境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种子千粒重10.2-14.0g,7.1万-9.8万粒/kg。播种前一般应在1-5℃下湿润层积催芽14-28d。条播,沟深2cm,播种量30-40kg/667m2,覆盖焦泥灰以不见种子为度,上盖稻草。 5月上中旬出土,分次揭草,并搭棚遮荫。1a生苗高4-6cm,留床1a,仍须庇荫,第3a春,选择阴湿环境移植培大,如庇荫度不够,需搭荫棚或栽蔽荫植物。柔毛冷杉又名岷江冷杉(A. faxoniana)产苗量40万-50万株/667m2,1a生苗高25-30cm。常需要培育4-6a可以出圃造林。若用于园林绿化苗木则需要10a培育可出圃造林。 扦插育苗:应取幼龄母树的枝条作插穗,休眠枝扦插时间以2-3月为宜;半熟枝则行于6月中下旬,插后100d左右生根。 造林方法:冷杉初期生长缓慢,造林或绿化多采用5-10a生幼树,移栽在11月上旬~12月中旬或2月中旬~3月下旬进行,须带泥球。幼树畏烈日和高温,须择适宜环境栽植。 濒危原因1、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区域狭小,多呈零星或团块状分布;秦岭冷杉群落组成以温带成分为主,根据物种重要值,可划分成5 个群丛;秦岭冷杉苗期生长缓慢,个体结实量不高,种群更新困难;该树种喜阴、耐寒、耐旱性较差、喜温凉湿润气候,个体生长缓慢,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 2、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冷杉种群格局基本属于聚集型分布,在25 m~2、150 m~2 和300 m~2 的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天然条件下,种群聚集强度最大取样尺度,可能是其种群更新的最佳面积。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聚集性最强的尺度在海拔1500~1700 m较小,在海拔1700~2100 m地区较大;阴坡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尺度规模在幼、中龄期为50 m2,老龄期为300 m2。 3、多数秦岭冷杉种群幼龄级个体数较少,中老龄个体数量较大,呈衰退趋势;不同秦岭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差异,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II 型;不同种群偏离典型存活曲线的程度与幼苗缺乏程度有关,一般III--Ⅴ龄级死亡率较高。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40 和80 年中,不同秦岭冷杉种群均会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 4、秦岭冷杉种子含空粒比例高达31%;饱满的种子中具有生活力者占45%,反映出秦岭冷杉种子有较高的败育率;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5.7%左右,自然散播的种子萌发率仅为6.12%,运用主成分分析(PCA) 方法对影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10 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乔木层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人为干扰和湿度是影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最主要的因素。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受松鼠、鼠和鸟类等动物的破坏和被搬迁率高达94.22%。在同样贮藏条件下,播种环境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显著,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苗圃地有利于秦岭冷杉种子的萌发,其种子萌发率可达54%。 园林用途用于阴坡或半阴坡的林缘栽植。 保护现状濒危发现秦岭冷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鲁山县石人山地区是秦岭冷杉分布的最东界,自从二叠纪(距今2亿9千多万年)地球上出现裸子植物以来,秦岭冷杉就在这个地区生长。然而,自2000年起,开始发现一些秦岭冷杉死亡,且在树皮里发现了为害的大量小蠹虫。2000年至2002年两年时间内,秦岭冷杉开始大面积死亡,发现已死亡和染病的树木达到200多棵,占河南省秦岭冷杉树总量的近一半。河南省林业厅组织植物生态学、森林保护、林业方面的专家,对石人山保护区的冷杉群落进行了初步考查。 沿旅游小路到达海拔1900米的原始森林景区时,见小路两侧有枯死的秦岭冷杉。敲击树干,声音发闷,用小刀在树上划痕,未见树脂等分泌物流出,树皮上布满小虫孔,显然树体已整体死亡。据考查人员现场察,秦岭冷杉保护群落位于山体的东南侧相对较缓的岭脊,土层相对较厚,林下枯叶层丰富。由此可见,本处的秦岭冷杉身处群落的最上层,立地条件优越,且处在树木生长的最佳年龄,不存在因为物种竞争而导致物种的群体死亡。 在接近三界石景区时,看到沿途有80余株秦岭冷杉,除了少数几株上还残存不多的绿色枝叶外,大多数也已枯死。这一地区是游人到达山顶的必经之路。在距玉皇顶不到100米的路程中,有大小餐馆、小木屋宾馆十余家。它们有的在冷杉树上牵拉绳索,有的在冷杉树上搭架,有的则将冷杉圈入房中。人为活动痕迹十分强烈。玉皇顶是石人山最主要的参观景点,游人必到,且滞留时间最长。但游人可以存留的地方仅有几百平方米,且都在冷杉群落中,可以想像该区环境负荷之大。 专家看法考查组就秦岭冷杉枯死现象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导致冷杉死亡的现象不是物种竞争的结果,也不存在群落自身演替的原因。冷杉正处在生态位的最佳状态。冷杉枯死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树体生虫,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树木长势衰弱,树体分泌树脂、单宁类物质减少,使树体抗病抗虫能力减弱,容易感染病虫害。 导致冷杉长势减弱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全球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环境温度不断上升,而冷杉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旅游开发导致景区局部环境变化。石人山每年接待游人很多,加上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长年在山上吃住,使沿途环境温度升高。 石人山沟谷温度比旅游开发前高出3-4度。局部地区如玉皇顶,环境负荷太大。游客践踏使冷杉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减小,太阳直射在短期内使林中温度骤然升高,造成冷杉的长势减弱。 旅游活动赶走了虫害的天敌。据介绍,在整个考查过程中,考查人员没有发现一只鸟。而在没有人为干扰的群落中,各种食虫鸟类相对较多,虫害难以大面积发生。 考查组认为,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外,旅游开发过度导致景区局部环境发生变化可能是秦岭冷杉长势减弱并死亡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为了尽快拯救秦岭冷杉,尽快建立冷杉档案,对每棵存活的树都要记录在案,定期观测,对生有病虫害的树木及时打药除虫,对枯死的冷杉树木应清理出林区;在生态敏感区要减少旅游活动,拆除违规建筑。建议在海拔1800米以上区域不要建森林小木屋和餐馆,已建的应尽快拆除,要尽快恢复原生植被。 秦岭冷杉大面积死亡的情况,目前已引起了河南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2月2日,河南省林业厅致函平顶山市,要求凡有秦岭冷杉分布的地方,所有建筑物要立即全部拆除,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一切建筑物,要逐步拆除,以尽快恢复原生植被状态;组织有关专家,对石人山旅游开发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估,节假日旅游高峰期要限制上山人数。 保护措施2004年12月2日,河南日报以《旅游过度开发带来严重后果活化石——石人山冷杉发生大面积死亡》为题,陆续报道了石人山秦岭冷杉枯死事件。陆续报道了石人山秦岭冷杉枯死事件。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海内外媒体纷纷予以关注,更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长李成玉、副省长贾连朝均在相关报道上批示,要求当地及有关部门尽快整改,研究防治措施。平顶山市有关部门、鲁山县和石人山风景名胜管理处等均拿出了具体整改措施。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整改措施落实得怎么样?秦岭冷杉还能救活吗?还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进石人山,走近冷杉—— 仅存的48株“活化石” 7月26日。石人山。 也许是因为台风“海棠”刚刚给这里带来一场大雨,一走进深山,便听到山涧溪水潺潺的欢歌声。满山的葱翠,给大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记者拾级而上,寻找那片曾经繁茂的冷杉林。爬上1700米的高处,周围早已为云雾所环绕。然而,记者十分不愿看到的场面,还是很突然地映入了眼帘:一株株枯死的秦岭冷杉,如同笔直的标杆直立在丛林中,刺入云层…… 同行的省林业厅一位专家,用手轻轻敲打一株高大的冷杉树干,空空的。他随手揭开一块树皮,马上就洒落一地深黄色、颗粒状的木屑。而树皮和树干上,则布满了像针眼大的密密麻麻的虫孔。“这上百年的冷杉树让小蠹虫给吃了,可惜呀!”他叹了口气说。 专家说,这种虫为蛀干性害虫,叫小蠹虫,主要危害生理衰弱和濒死的林木。许多冷杉抵抗力差,虫子就趁虚而入,寄存在树皮和树干之间的生长层里,极具破坏性。 再往上走,来到了海拔1800米左右的地方,记者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处是河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冷杉自然群落”,在这块石碑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秦岭冷杉。记者注意到,附近有一株被编上“8号”的冷杉树,而且树干上挂着一个输液瓶,一个长长的针头扎进树皮里。树上几簇残叶在风中无力地摇曳。 “我们在给冷杉打针输液,这是棵活树,但也病得不轻。”鲁山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朱保军说,“去年,河南日报报道后,省市县领导都先后批示,我们和市林业局的领导、专家冒着大雪,爬山越岭,对能走到地方的冷杉进行统计。目前发现,死亡的有233株,存活的或者有抢救希望的共48株,我们对它们都进行了登记、挂牌。” 朱保军说,由于虫子十分难治,去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请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病虫害防治专家,专门前来诊断开方,拿出了具体救治方案,比如输液、涂干,树根埋液、喷洒等。 在沿途,记者随处可以看到“保护冷杉,人人有责”的标语和招牌,在比较集中且靠近路的冷杉周围,有的被铁丝围了起来,有的被栅栏圈了起来。 “这些牌子都是事件发生后才竖起来的,主要是提醒人们重视它,爱护它,保护它!”石人山风景名胜管理处主任乔中富告诉记者,“现在是能采取的措施我们都采取了,保护好冷杉对景区发展也有好处。” 死去的依旧挺立,是标本,也是警示牌;活着的开始有了希望,继续上演“活化石”的传说。 “如果不是河南日报及时站出来舆论监督,很难想象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一位林业专家说,也许,冷杉真的会在人们的漠视中凄凉地死去,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其他方面 产地内乡、神农架、伸坪、太白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秦岭冷杉的保护 ,促进天然更新,开展繁殖引种工作,扩大其分布区。 主要价值环境价值秦岭冷杉之名与热杉和暖杉相对称,因杉木好生温暖的地区,故有“热杉”、“暖杉”之称。冷杉喜冷湿环境,浅根性,为西南高山森林树种,西部亚高山固土保水树种。为分布区内高山上段重要的造林树种,是森林生态系统顶极群落的主要组成树种。 经济价值秦岭冷杉木材纹理直,均匀细致,质轻软,易加工,着钉力弱,为最优良的纸浆材;皮层分泌的胶液,可提取冷杉胶,淡黄绿色,透明,不易凝结,有特殊芳香气味,折光率与玻璃相似,为光学仪器、镜片的重要黏合剂;针叶芳香油含量0.2%-0.6%,种子含油率30%,可制肥皂;树皮含单宁5%-15%。 研究价值由于秦岭冷杉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赏价值秦岭冷杉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秦岭冷杉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