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康公 |
释义 | 秦康公(?—前609年),汉族,嬴姓,名罃。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罃。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中文名:秦康公 国籍:中国 出生地:秦国 逝世日期:公元前609年 职业:国君 在位:前620年—前609年 所处时代:春秋战国 简介 秦康公是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晋卿赵盾主张废太子,立襄公的庶弟公子雍为君,派人到秦国迎回公子雍,于是秦康公遣秦军护送公子雍回晋国。不料中途赵盾变卦,奉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秦军在山西令狐地区被赵盾的军队挡住一一史称“令狐之役”,袭败秦军。晋灵公第四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了少梁。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秦康公伐晋,直取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又企图夺取桃林、崤山,晋灵公派赵盾、郤缺、栾盾、荀林父、臾骈、胥甲等三军六卿在河曲(今风陵渡地区)击败秦军。 评析其一,国君治国,应该体恤民情,勤政爱民,不要一门心思只想淫乐,害得百姓吃苦受累。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这个道理古今圣君贤臣是知道的。 比如:周公治国,强调“明德”“保民”,实行德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晏子治国,以崇俭恤民为本,并尖锐地指出:“穷民贱力以供嗜欲,谓之暴。”时刻提醒国君崇俭去奢。 南北朝时周武帝宇文邕,“修富民之政”,不但行均田,轻赋役,大办农业,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穿布袍,盖布被,宫殿中华丽装饰通通撤毁,史家称他“劳役为士卒之先,居处同匹夫之俭。”(《周书》) 相反,穷奢极欲之徒,则祸国殃民,也害了自己,商纣好酒淫乐,酒池肉林,倒行逆施,武王伐纣,纣之士卒反戈一击。南唐后主李煜,怠于政事,没有德政,宫廷生活十分奢侈,亭台楼榭,画凤雕龙,幕壁是销金红罗,又镶嵌珍珠玛瑙,饰以异草奇葩,名曰“锦洞天”,结果被囚,日夕以泪洗面,终被宋太宗鸩酒毒死。 联系这些史实,不难看出,任妄对秦康公的一番话,可谓切中要害。康公为了游乐,让百姓修建豪华的观景台,已经耗时三年,搞得民怨沸腾了。四个“召兵”的分析,就是对康公荒于国政的严重警告。所以,楚兵声称要去攻打齐国,只是幌子,是想利用秦国的混乱实施偷袭,幸而秦康公还不算糊涂,听屯任妄的话派兵在东部边境防备,楚军偷袭才不能得逞。 其二,楚兵所用计谋,是典型的声东击西。声称去打齐国,实际上是想偷袭秦国,这种计谋,古今战争中多有使用,产生了不少佳例。现代商战中,也有一些营销者对此有成功的运用。博弈、球赛等也时常运用这种战术。兵法云:“兵不厌诈。” 《孙子》曰:“兵者诡道。”声东击西就是其中之一,运用得好,可以成功。 相关记载《史记·秦本纪》 康公元年。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晋赵盾欲立之,使随会来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晋立襄公子而反击秦师,秦师败,随会来奔。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馀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大事年表前636年,秦穆公派太子罃护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前620年,晋襄公去世,秦康公遣秦军护送晋襄公的庶弟公子雍回晋国继位。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的压力下,赵盾迎立晋襄公嫡长子夷皋即位,即晋灵公。秦国的护送军队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大败,先蔑和士会被迫逃亡秦国。 前619年,秦伐晋,取武城。 前617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了少梁。 前615年,秦康公伐晋,夺取羁马(今山西省永济市南)。晋国出兵救援,两军在河曲(今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对峙,秦国趁夜撤兵。晋国人担心士会在秦国会对晋国造成祸患,派魏寿馀诈称叛晋降秦,用蒙骗手段让士会回到了晋国。 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继位。[2] 前任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谥号穆。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在位三十九年。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继任秦共公(?—前604年),《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记其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