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化淑
释义

秦化淑,控制系统专家。长期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在动力系统稳定性、非线性系统镇定与优化控制、机器人控制、混沌控制等多个理论领域作出了贡献。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参加了中国卫星系统制导、导弹反设计、导弹导引、钢铁自动化等多项控制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并获得多项奖励。

人物简历

1934年 出生于四川省五通桥镇金粟乡(磨子场)。

1956年 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

1956-1957年 在Lódz,Polska语言预备学校学习波兰语。

1957-1961年 在Kroków,Polska雅盖龙大学数学物理系研究生。

1961年5月 获波兰盖龙大学数学博士。

1961-1962年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2-1979年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0-1987年 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3-1984年 任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USA访问教授(五个月)。

1984-1997年 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6年 任Novi Sad University,Yukoslavia访问教授(半月)等。

人物生平

秦化淑,1934年8月30日出生在四川乐山大佛脚下五通桥镇。她家境贫寒,从小懂事好强,5岁就进了当地的中心小学。六年小学的后五年,她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11岁时她父亲去世后,家里更困难了,母亲靠摆小摊维持一家六口半饥半饱的生活。正是这年,她小学毕业,并以高分考上了县立中学。但因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她失学了。人们常常抱怨老天爷不公平,其实,当命运将财富送给有钱人的时候,却把不屈与奋斗精神留给了穷人的孩子。秦化淑没有放弃上学的梦,她拼命砍柴,给别人家刺绣,一点点攒下学费。第二年,她终于进了另一所可免去学费的学校——通才中学。刚念了一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了。她又面临失学的威胁。幸运的是由于她优异的成绩,学校免去了她的全部学费。但她依然衣食无着,靠校长“识材”和本家伯父的“仗义”借给一点钱,才又回到了学校。新中国诞生的曙光终于让这个孤身与命运抗争的倔强女孩见到了天日。那时,虽然政治活动很多:减租减息、土改宣传、抗美援朝、抗旱……她样样抢在头里。但她更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靠着国家的助学金和在亲戚家做家务、打工,她上完中学并考上了南开大学。在大学里,她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且成绩始终是班上的前三名。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被选派到波兰留学。到波兰后先学一年波兰语,靠着天赋和勤奋,在班上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接着,她很快就进了波兰最好的大学雅盖龙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波兰科学院院士T.Wazewski。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为了读懂导师的论文,她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学习法文。踏实的基础和刻苦的努力,使她很快得到成功。特别是她在利用解析函数的性质对一般非自治微分方程解渐近展开的收敛性分析方面作出了很好的估计,大大改进了她导师T.Wazewski教授的成果。得到博士学位后,导师希望她继续做两年博士后研究。但她的心里只有日萦梦绕的祖国,谢绝了导师的挽留,立即踏上了归途。

技术成就

回国一个星期后,她便赶上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宋健同志和她谈了中国的自动化事业,希望她参加有关研究,告诉她目标就是导弹和国家军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领导告诉她要准备做无名英雄,不能公开写文章、不能报道。一腔热血和对祖国执著的爱使她下定决心,毅然投身于这一新领域。

1962年到1980年,她主要从事卫星及导弹系统的导引和控制的研究。她参加了对地空导弹的“反设计”研究,由从苏联引进的导弹说明书及零部件,通过理论分析及计算机计算了解导弹的设计与控制原理。接着就投入了有关型号导弹制导系统的设计研究。为我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1974年到1980年,她和合作者一起提出了用一次冲量方法实现导弹拦截卫星的新方案,得到成功。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工程应用成功使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79年国防科工委三等奖。

1966年到1967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参加了首钢“转炉炼钢自动化数学模型”的研究,用多元回归等方法给出了预报精度令人满意的恰当模型。

1975年到1983年,她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我国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的分析设计。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导弹型号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的建议方案。项目获得了1980年国防工办奖励。

1987年到1990年作为课题组长,她与控制室几位同事一起承担了航空工业部某中心委托研究的导弹导引问题。结合奇异摄动方法与最优控制理论得到了具有解析表达式的大范围拦截制导规律,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国内首创”的先进方法。

1987年到1994年,她得到了“863”项目资助,从事刚性机械臂跟踪控制的研究。结合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与神经元网络等数据方法,保证了足够小的跟踪误差。

1990年到1993年,她承担了航天总公司502所委托的“带太阳能帆板资源卫星单通道姿态控制”的设计。她与合作者证明了平面上非线性系统在有界闭区域的Jacobi猜想,并依此构造了四阶系统的显示控制器。委托方对该方案十分满意。

此后,她的主要研究精力转入理论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她总能在敏感的学术前沿工作。在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岔、分岔型失稳、混沌及控制的研究中,她第一次将非线性分岔概念引入含参数非线性控制系统。她对Hopf分岔、混沌控制、同步化及混沌反控制等问题都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她对非线性仿射系统的结构、控制性质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与合作者对可线性化非线性系统集的拓扑结构的分析被评为1991年《自动化学报》最佳论文。

她与合作者对仿射非线性系统的无源性、稳定性和最优性反馈等给出的证明,揭示了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内在联系,为一类非线性反馈控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她与合作者在输出动态反馈镇定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有效的设计方法,这些工作发表在IEEE AC,Automatica等一流控制杂志上,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要将她所有的工作都列举一遍,绝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做到的。不过,从上面的轻描淡写,你不难看出一位女科学家40年的拼搏,为了理想、事业,更是为了祖国。在今天的年轻人最能出文章的年龄,她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祖国的导弹、卫星,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工业化。她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秦化淑不仅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还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位组织者和活动家。在我国自动控制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秦化淑自1961年11月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至今,整整40 年。40年来,特别是在1965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后,她为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传播以及推广其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努力奋斗,终生不渝。

1980年秦化淑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后,连续当选为第四至第七届常务理事,并被聘为第二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六、第七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20多年来,她积极参加由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参与了学会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的领导和具体组织工作。自1979年至2002年共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21次全国性自动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会议。她团结其他同志共同努力,使中国控制会议逐步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模式进行组织和进行学术交流。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我国自动控制界同仁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团结,为促进我国自动控制科学的发展并为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为把每年的中国控制会议办成系列性、有影响、有吸引力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她作为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组织协调、具体指导和实干工作。由于她和自动控制界同行们的积极投入,中国控制会议已成为国内较有声望的系列性学术会议之一。

为鼓励我国青年自动控制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本学科的发展,并作出贡献,她负责并积极参与了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为设立“关肇直奖”的筹措工作,其中包括成立关肇直基金委员会、关肇直评奖委员会、基金募捐和每年组织评审等一系列工作,评审工作必须认真仔细、公正民主地进行。从1995年开始,在每年的中国控制会议上颁发“关肇直奖”的优秀论文。直至2002 年,该奖的每届得主,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她积极参加了筹办1988年IFAC下属的“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与会者400余人,其中国外代表约250人。会议的学术水平和会务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深受国内外同行的称赞,为争取1999年主办IFAC世界大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积极参加1999年在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作为第十四届IFAC大会程序委员会秘书处和国家组织委员会成员,她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成功主办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她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特别是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和组织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她对中国自动控制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扬。

秦化淑刚到控制室,就成了关肇直先生最得力的助手。她对室里的工作任劳任怨,对每一位同志都关心备至。当时,这位不到30岁的“老大姐”就得了一个外号“老太太”。这亲昵的称呼,是全室年轻人对她的褒奖。

今天,当她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太太”的时候,她仍然在科研第一线努力工作,仍然担任着重要的社会工作,活跃在国内外控制界。

古语说:“雁留声,人留名”,秦化淑关心同志,热心公益的默默奉献,她对中国系统与控制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她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精神,她淡泊名利,开阔无私的襟怀……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她的“口碑”,留在她周围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中。

她不仅是一位好同事、好老师,也是一位好母亲、好妻子。2001年《消费者》杂志的一篇文章《妻子、母亲、科学家》介绍了她的事迹。老科学家说出了自己心头的一点遗憾:“为了干好工作,对一双子女童年时的关爱实在太少了。”她的另一句心声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为国家、为民族多做点事情。”

2002年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上有一篇文章《国际控制界的妇女》,介绍了国际控制界6位著名的女科学家,其中秦化淑是唯一的一位中国科学家。文中称她“对中国控制理论研究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论著

1 Tsin-Hwa Shu.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lutions of a System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an Analytical Right-hand Member.Annales Pololici Mathematici X(1961):225-237

2 Tsin-Hwa Shu.On some properties of analytic functions.Annales Polonici Mathematici,X(1961):237-246

3 秦化淑,王朝珠.大气层外拦截与交会问题大的导引问题.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

4 秦化淑.不确定因素对制导律的影响.宇航学报,1981(1):17-27

5 秦化淑.分岔系统中非零解的近似表示.自动化学报,1984(2),等等。

社会评价

秦化淑不仅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还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位组织者和活动家。在我国自动控制界有很高的知名度。秦化淑自1961年11月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至今,整整40 年。40年来,特别是在1965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后,她为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传播以及推广其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努力奋斗,终生不渝。1980年秦化淑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后,连续当选为第四至第七届常务理事,并被聘为第二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六、第七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20多年来,她积极参加由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参与了学会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的领导和具体组织工作。自1979年至2002年共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21次全国性自动控制会议——中国控制会议。她团结其他同志共同努力,使中国控制会议逐步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模式进行组织和进行学术交流。通过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我国自动控制界同仁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团结,为促进我国自动控制科学的发展并为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为把每年的中国控制会议办成系列性、有影响、有吸引力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她作为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组织协调、具体指导和实干工作。由于她和自动控制界同行们的积极投入,中国控制会议已成为国内较有声望的系列性学术会议之一。为鼓励我国青年自动控制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本学科的发展,并作出贡献,她负责并积极参与了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为设立“关肇直奖”的筹措工作,其中包括成立关肇直基金委员会、关肇直评奖委员会、基金募捐和每年组织评审等一系列工作,评审工作必须认真仔细、公正民主地进行。从1995年开始,在每年的中国控制会议上颁发“关肇直奖”的优秀论文。直至2002 年,该奖的每届得主,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她积极参加了筹办1988年IFAC下属的“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与会者400余人,其中国外代表约250人。会议的学术水平和会务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深受国内外同行的称赞,为争取1999年主办IFAC世界大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积极参加1999年在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的筹备工作。作为第十四届IFAC大会程序委员会秘书处和国家组织委员会成员,她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成功主办第十四届IFAC世界大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