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安县
释义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总面积1601平方千米。总人口60.8万人(2005年)。县人民政府驻兴国镇,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

中文名称:秦安县

外文名称:Qin'anXian

所属地区:中国 甘肃

电话区号:0938

邮政区码:741600

面积:1601平方千米

人口:60.8万人(2005年)

著名景点:饮马巷清真寺 秦安天主堂

名人:李渊 李世民 李白

特产:苹果、桃、梨

概况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县域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

县辖5镇12乡,428个村委会,6个社区,138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万户,总人口51.5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09万人。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0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万亩,人均1.73亩。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经济林建设十强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和“乡镇企业十强县”,被国家科技部、林业局、文化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文物工作先进县”、“劳务输转工作先进县”称号。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7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67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2元、1660元。

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这些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天公路、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

群众商品意识浓厚,商贸流通繁荣。民间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小商品市场已成为陇东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并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城乡市场流通网络,秦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埠重镇。人力资源充裕,人口素质较高,不仅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且有利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气候条件优越,果椒质优量多。秦安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于瓜果生长,是我国北方主要果椒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8万亩,已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正在申报“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之乡、花椒之乡”称号,2006年8月,秦安蜜桃“北京七号”桃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果椒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

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这些文物古迹和人文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天馋公路、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

群众商品意识浓厚,商贸流通繁荣。民间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小商品市场已成为陇东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并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城乡市场流通网络,秦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埠重镇。人力资源充裕,人口素质较高,不仅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且有利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气候条件优越,果椒质优量多。秦安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于瓜果生长,是我国北方主要果椒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万亩,已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正在申报“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苹果之乡、花椒之乡”称号,果椒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沿革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西晋(265—317),晋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陇右的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等七郡置秦州,领六郡24县。今秦安境内并存三县,属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显亲县改名)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略阳郡(广魏郡改名,治临渭)。

东晋十六国(317—420),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县地属前赵。成帝咸和三年(328),前赵被后赵所灭,县地属后赵。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长安称帝,建立前秦,县地属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县地属西秦。安帝隆安四年(400),县地被后秦主姚兴所据。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灭秦,县地归东晋。第二年,夏赫连勃勃入侵,县地被夏占领。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隋朝(581—618)。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除略阳郡。略阳县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恢复显新县(即显亲),河阳县改名陇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安阳郡废,安阳县改名长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除显新县,与乌水县一同并入长川县。此时,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陇城县属天水郡,长川县属陇西郡。大业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举,称帝天水,县地被薛举占领。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讨平薛举,县地属唐。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二年(619),以陇城县置文州,县境内l州2县。武德八年(625),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国为10道(监察区),县地属陇右道秦州。贞观六年(632),废长川县,并入陇城县。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县的敬亲川(今叶堡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天宝元年(742),秦州复移治上邽,改秦州为天水郡,辖成纪、陇城、上邽、伏羌、清水五县。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为秦州。代宗宝应元年(762),陇右被吐蕃占领,县地城廓皆毁,百姓被逼身穿胡服,大半被沦为奴隶,时间长达87年。宣宗大中三年(849),沦陷地收归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废除陇城县。昭宗景福二年(893),秦、陇、风、岐等15州,为风翔节度使李茂贞所据。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复李茂贞占领之地,县地属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灭前蜀,县地属后唐。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就归化镇复置陇城县,治所在秦州东的东柯谷(今北道区马跑泉西)。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第二年,雄武军节度使何建斩契丹使者,以秦、成、阶3州投降后蜀,县地属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伐蜀,取秦、成、凤、阶4州,县地属后周。

宋朝(960—1279),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从陕西路分置秦风路(治秦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县地陷于金。绍兴九年(1139)被南宋收复。绍兴十二年(1142)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当时的秦州有“汉四番八”(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番)之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秦凤路改称熙秦路。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同时析置鸡川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风翔路,改陇城寨为县。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8县。秦安县属风翔路秦州管辖。元朝(1271—1368),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世祖至元七年(1270),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民国3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民国24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秦安县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逐步探索出了“不断强化农业基础,重点开发四大支柱产业,整体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线合理布局,农工商综合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在保持过去经济发展思路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城市带动、产业兴县和项目拉动战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3亿元,增长26.46%;第二产业完成3.5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完成6.98亿元,增长8.9%。财政收入完成5066万元,占预算的100.7%,同口径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4亿元,增长14.91%。

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突出重点,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一是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抗旱减灾保粮为中心,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14.58万吨,增长6.8%。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浅山干旱地区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全县已建成山地日光温室808座,其中日光温室桃棚189座,蔬菜、中药材、牧草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刘坪青椒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

二是林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强做大做优林果支柱产业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林果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林果业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经营、优质无公害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全县果椒园面积达54.5万亩,其中以苹果、桃为主的果树面积33.3万亩,户均3.1亩,花椒面积21.2万亩,户均1.95亩,无公害果椒生产基地11.84万亩,被命名为省级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秦安蜜桃、红富士苹果、新红星苹果、金冠苹果、早酥梨、花椒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红富士、新红星、红雪桃等果品在“首届SFT2004年中国(深圳)国际水果及技术展览会”上获得参展会金奖、果品状元和深港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果品品牌。2005年果椒总产量1.85亿公斤,总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520元。完成果椒建园1.63万亩,高接换优7600亩,新建无公害果椒基地6万亩,完成水果套袋1.85亿个,县财政补贴扶持建成总贮量3100吨果品气调库4座。

三是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世行贷款、扶贫整村推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新发展规模养殖户900户,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小区6处,家庭养殖场10个。累计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专业养殖村100个,家庭养殖场131个,畜禽饲养量达230万头(只)。

四是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世行项目进展良好。继续推行各级领导帮扶工作责任制,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完善提高2004年王铺乡杨崖等8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同时,全面完成了云山乡南沟等10村整村推进项目,新修农路58公里,新建牛舍、猪舍1454座,引进良种牛(猪)4930头,维修学校6所,建成村文化卫生设施10处,果窖264座。世行项目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在中山刘箕等9村开展了以“养殖业圈舍改建、良种引进、果椒园建设、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村建设,改造圈舍629座,养殖肉牛1500头,肉猪1680头。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改土兴水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小流域24条面积211.3平方公里,新建、续建小水利工程439处、集雨和人饮水窖11.4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16.41万亩。积极开展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在刘坪、叶堡、莲花、王尹、王窑5乡镇建成沼气池4050座。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9.6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六是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将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培训,规模化输出,一体化服务”的思路,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各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17个,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内引外联,发布信息,强化管理,多渠道输转务工人员。2005年,全县新开辟劳务基地13个,劳务输转13.8万人(次),劳务总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七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2年以来,先后投入拆迁建设资金6.35亿元,拆除建筑物15.0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成纪商厦、家具装饰材料市场、成纪大道东段、葫芦河大桥、滨河路立交桥匝道、兴国文化广场、青年路、新华街、环城北路农贸综合市场、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体育中心、北坛小区、等项目正在建设,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莲花、西川、郭嘉、陇城撤乡建镇。310国道天谗段、蔡莲公路、莲叶公路正式通车,郭上、杨梁、秦远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建乡村公路962.9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1793.59公里,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通电话率为91%。

2005年,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修编了《秦安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区拆迁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投入拆迁资金1075万元,完成了原针织地毯厂、百货公司等6个区域的拆迁,拆除各类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土地面积60.5亩。新引进天水广厦、甘肃重邦等4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参与天启花园、南河路住宅小区、滨河雅苑商住小区等工程建设,城区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彻底告别了城区饮苦水、咸水的历史。积极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共挂牌出让土地3宗36.81亩,实现土地使用权合同收益1466.1万元。完成了全县“十一五”乡镇体系规划编制,莲花、郭嘉、叶堡、魏店等4乡镇的小城镇规划通过评审,积极申报陇城镇、五营乡邵店村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

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坚持把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靠实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5年,全县共落实各类项目219项,总投资1.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4亿元。签定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7项,总投资2.3亿。

县域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已改制县属企业55户,占企业总数57户的96.5%;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对8个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项目进行了扶持,年产500吨白酒的大秦酒厂、30万条拉舍尔毛毯生产线、前进包装有限公司500万个包装箱生产线、年年红床上用品生产线和莲花向阳食品厂800吨贮藏冷库正式投产。新发展乡镇企业33家,完成增加值7亿元,增长16.3%;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52户,从业人员2182人,注册资金2058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同比增长14.11%

财税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以增税、消税、征收零散税为主要手段,依法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试点工作,乡镇零户统管运行良好。切实强化支出管理,加强资金调度,基本保证了重点支出,及时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首次兑现了年终一次性奖金。2005年,全县财政支出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金融运行良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8%和4.7%。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县于1998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8元,净增11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604元,净增411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认真开展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足额发放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高度重视了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灾区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继续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基层计生服务所建设,积极开展了计划生育清理核查和专项治理,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教育工作继续巩固“两基”成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扩大了高中办学规模,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22所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县五中建成招生,县二中和四小实现整体对换,五小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校实验楼和县体育局建设进展良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了省上验收。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847人,上线率15.4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工作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为重点,近年来,引进、示范和推广实用科学技术122项,建成科技示范乡镇15个,科技示范村229个,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考核。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工作,创办了综合性文化季刊《大地湾》,县宣传文化中心和图书馆楼完成主体工程,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和街亭古战场、女娲洞旅游景区规划,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稳步推进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得到加强,王窑卫生院和县传染病专科楼建成使用,县中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农业成就

2006年底,秦安县以苹果、桃、梨为主的果树栽培已达33.23万亩,林果产业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2000年秦安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2003年“大地湾”蜜桃被市政府评为天水市名牌农产品;2004、2005、2006年红富士、金冠、新红星苹果,秦安蜜桃、早酥梨、花椒、凯特杏等7个果椒品种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10月,生产的红富士、新红星、红雪桃等果品在“首届SFT2004年中国〈深圳〉国际水果及技术展览会”上,获得参展金奖,并被评为果品状元及深港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果品品牌。2006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推荐果品评选会”上,我县生产的“北京七号”秦安蜜桃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安全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07年元月,秦安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示范县”。

历代名人

伏羲

伏羲,俗称“人祖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初祖。史序位置排“三皇”之首。《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近观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伏羲氏的史序位置排“三皇”之首。

伏羲生于成纪(今秦安县北)。他不可磨灭的功绩与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文物互为印证。钵形器物上10余种不同形状的符号,印证了“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陶纺轮、骨锥等结绳织网的工具,以及印有网纹、鱼纹和绳纹为主的各式各样陶器,印证了“结网罟以教佃渔”;很多动物的骨骼,印证了“养牺牲以庖厨”;发掘出数目较多的灰坑,证明大地湾人生活中已掌握用火技术。饮食用的盆、钵和规模较大的灶台等炊具,证明大地湾人不仅知道烧烤食物,而且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烹饪熟食的技术。这与伏羲“教民炮食”无不相联。在秦安还有与伏羲的姓氏和地名,如安伏乡、魏店乡较多的“伏”姓,以及伏家湾、伏家峡、伏家河等。

女娲女娲,亦称娲皇、女娲娘娘,与伏羲同母,生于成纪(今秦安县陇城镇),风姓,蛇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民间流传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中也有“女娲拌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泥人也”的记载。传说中还有,上古时代,沧海横流。一次洪水泛滥成灾,吞没人群,伏羲和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繁衍生息,人类才免于灭绝,便称伏羲和女娲为人类始祖。伏羲去世后,女娲灭共工氏,除洪水,正四极,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女娲的功绩还有“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中记载,古往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汪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古书中还有女娲氏命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风,以为民用的记载。秦安县东的陇城镇,相传为“娲皇故里”。汉代以前,在陇城镇北山上就建有女娲庙,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女娲村”、“龙泉村”、“凤尾村”等村名以及用女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地名。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秦安县北的玉钟峡,还有伏羲、女娲图腾形象遗迹的“白蛇碥”,即宽约2米,长约丈余平整的青色块石。一条由白石天然形成的、形状酷似一条爬行的蛇,与一条褪色石蛇交缠着,两蛇成蜿蜒腾高之势,镶嵌在大青石上。这与汉像砖中出土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的情形绝妙巧合。

李特

李特(?-303),字玄休,略阳(今秦安县五营乡)。年轻时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饥,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到达汉中后,朝廷强迫流民限期归还本乡,并且在归路上设关,夺流民的财物。李特屡次为流民请求放宽期限,流民感激而推举李特为首领,于永宁元年(301)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聚众2万,请示益州刺史罗尚延期到秋后再还乡。罗尚率兵3万袭击,被埋伏的流民猛烈还击,晋军大败。于是六郡人推李特为主,行镇北大将军,其弟李流为行镇东将军,并决定攻取广汉(今四川广汉县)。随后,又向成都进攻。晋朝廷派几路军队进攻李特。李特部署兵力,分头抵战,连战多日,使各路晋军都遭到失败。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在境内进行赦免。李特还在毗桥部署兵力,向成都进攻。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守徐俭投降交出小城,而罗尚占据大城负隅抵抗。惠帝太安二年(303),罗尚组织了大量的兵力进攻李特,连战二日,李特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杀。李特在位2年,其儿子李雄僭称王,追谥李特为景王,帝号为景皇帝,庙号始祖。

李雄

李雄(272-333),字仲隽,李特的第三子。年轻时以烈气出名,每次回乡里,有识之士都很器重他。李特带领流民在四川起义,李雄积极响应,并在起义军中担任前将军。李特和李流牺牲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今四川)牧、建都郫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平西将军罗尚派兵攻打李雄,李雄击败罗尚的进攻,占领了成都,僭称成都王,在境内特赦,建年号为建兴,废除西晋的法规,设立约法7章。封拜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及其他各类职官。惠帝凶熙元年(306),李雄僭即帝位,改年号太武,国号成。建国草创,无法式可模仿,李雄积极接纳各位大臣的意见,地位愈加巩固。于是,李雄派部将攻打汉中及成都南部的汉嘉、涪陵等地,都全部收复。益州逐渐安居。晋朝廷劝李雄除去尊号,分封属国,李雄以对朝廷无功而谢辞。

李雄在位30年。秉性宽厚,简刑约法,政事宽和,甚有名称。当时全国大乱,唯有四川成都战事稀少。于是,李雄兴办学校,设置史官,政事之暇,还手不释卷。民赋规定每岁男丁纳谷三斛,女丁折半,疫病人又折半,户调绢不过数丈,绵数两。一时,事少役稀,百姓富实,闾门不闭,无相侵盗。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李雄患病而死。谥为武帝,庙号太守。其子李期杀李班自称皇帝。咸康四年(338),李寿杀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

李渊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叶堡乡人)。7岁时就袭爵唐国公,青年时代李渊就养成了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仕容众的性格。隋朝建立政权后,李渊历任谯(今安徽毫县)、陇(今陕西陇县)、岐(今陕西凤翔)三州刺史。隋炀帝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如为殿中少监、卫尉少卿。杨玄感反叛时,隋炀帝让李渊担任弘化(今甘肃庄浪县)郡太守,并兼管右诸军事。他践历中外,宽简待人,甚得人心,所以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授给他山西、河东宣尉大使的官职,十三年(617)又改任太原留守。此时,隋朝荒淫无道,朝政腐败,战争不断发生。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私下结识豪杰,招纳亡命,准备举兵造反。李渊起初不同意,后来才答应,并积极组织发展势力,待机行事。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随即起事,建置大将军府,设三军,并向诸军转下檄文,号称“义兵”。他亲自率兵3万,从太原出发向关中地区进发,一路上“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至龙门,突厥始毕可汗派兵500人、马2000匹于刘文静会合援助,队伍日益壮大。由此,李渊渡黄河,由三辅直捣关中。所经之地,无不降服。十一月,李渊攻开京城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在国内进行大赦,改元为义宁。后李渊被诏加为假黄越、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全国的万事大机。第二年(618)五月,李渊在“百僚上表劝进,至于再三”的情况下,即皇帝位,国号唐,改元武德,仍建都长安。

唐朝建立后,李渊改郡为州,改刺史为太守,实行道、州、县三级建置。废除隋朝大业律令。实行均田和租庸调法,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还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同时着力征伐陇右、河北、河南等地的割据势力,使全国得到了统一。

李渊在位9年,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唐太宗贞观九年(635)五月崩,谥号光孝帝,庙号高祖。

李世民李世民(598-649),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叶堡乡)。李渊的第二子,聪明英武,有大志,而又能屈节下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李世民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李世民的极力督促下,于太原起兵。李世民任右领大都督、敦煌郡公。统领右三军从太原出发,渡黄河,直赴长安,一路英勇抗战,战功卓著,队伍壮大,一举攻破长安。是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中朝中功劳最大的一位。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并担任尚书令。唐王朝建立初期,为消灭割据势力,李世民又进行了征伐活动,征战不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陇右的薛仕杲,打败洛阳的刘武周,俘虏王世充和窦建德,使全国统一。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感到十分悲痛,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朝廷的所有大事都由他去断决。八月,李渊传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虽然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他的雄才伟略还是让他成为千古一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以隋朝的灭亡作为一面宝鉴,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经常以民众和国家的关系去教育朝臣和子女们去爱护人民。并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他积极纳谏,从谏如流,虚心听取朝臣们不同的或反对的意见。在用人方面他能知人用人,大胆选拔有识之士,不嫌出身贫寒,不计较旧怨。他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使朝廷人才济济,天下豪杰尽为所用。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生产发展迅速的良好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注重发展民族间的关系,与其进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贞观十五年(641),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使汉藏民族间的关系亲密。李世民还采取开放的政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道,沟通亚欧,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李世民统治的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繁荣强盛的朝代。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崩,传位太子李治。谥号广孝帝,庙号太宗。

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叶堡乡),李渊的第三个女儿。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带兵起义。平阳公主得知消息后,便召集家人反复商议,认为坐等长安或者隐藏在其他地方,均为下策,只有尽快组建一支队伍,从军事上支持父亲和丈夫正在开创的大业,尽一点女儿和妻子微薄的力量,这才是上策。于是,她便风尘仆仆地赶到旧居鄂县(今陕西户县)庄所,“散家资,招纳山中亡命”,组建了数百人的队伍,按照“将在谋,兵在勇,治军在严”的带兵道理,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同时,招降何潘仕带领隋朝的数万人部队。又联合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拥有万余人部队的神通。三支军队会合后,很快攻占了鄂县县城。迫使周至、武功和兴平3县毅然顺从。这里,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此时,李渊的部队已渡过黄河,迅速向长安推进,平阳公主便派人去迎接李渊。随便她带领万余人在渭河以北和李世民会合,并一举攻克西北要地,基本荡平了长安周转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后,平阳公主留在府内,继续保卫着京师安全。她的队伍纪律严明,斗志不减,深得人们的称赞。人们尊敬地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

武德元年(623)二月,平阳公主去世。为悼念这位巾帼功臣,李渊下诏,突破了古代“妇女元鼓次”的葬礼,由军乐开道,文武大臣护送灵柩,擎旗队、举剑队和武士队夹道而行进行隆重葬礼,并谥封为昭。

李隆基李隆基(685-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叶堡乡)。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体态英俊魁梧,性格英武果断,善于骑射,学识广泛,多才多艺,尤其对音乐、历象和书法造诣很深。武则天垂拱三年(687),李隆基3岁就被封为楚王,长寿二年(694)改封为临淄郡王,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升迁为卫尉少卿,后兼路州(今山西长治)别驾。此时,唐中宗刚即位,昏懦均能,朝廷政权被韦皇后把持。韦皇后昏暴,谋害唐旧臣,驱逐宰相魏元忠,大卖官职,使朝廷政治一片混乱。为此,李隆基募集一批人,罢官回京师,但仍秘密召集勇士,待机行事。景龙四年(710),韦皇后合谋杀死唐中宗而亲临朝政,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韦皇后,肃清朝廷中腐败集团的势力,使唐睿宗二次即位。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并让其 干预朝政大事。延和元年(712),唐睿宗让位李隆基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为开元。

从开元元年(713)到开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所用宰相,先后有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各有所长,直言谏诤,补救缺政。开元初年,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物价飞涨,政局动荡。李隆基积极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破除当时的许多迷信说法,发动群众捕杀蝗虫,公开奖励治蝗者,有效地制止了蝗灾。在农业生产上,他鼓励人们重视农桑,积极发展生产;在政治制度上,他改革武则天以来的弊政,“黜酷吏,罢汰冗官”;他还厉行节约,躬行节俭。于是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科学和文化事业兴旺,杰出的诗人、史学家、画家、音乐家、天文学家等比比皆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唐文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李隆基产生骄奢之心,懒得亲自处理政事,一心想纵欲享乐。他重用李林甫作宰相,政事全委托李林甫去。加之杨玉环进宫被封为贵妃,李隆基宠爱无比,从此昏迷在声色中,对政事一概不问。李林甫死后,李隆基任用杨国忠为宰相,致使政治愈加腐败,经济开始下跌,财政危机。朝廷设法搜刮民户,议定租赋,横征暴敛。另外在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李降基仓皇逃往蜀郡避难。皇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他重新集聚力量,平息了叛乱,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至德三载(758),李隆基自蜀郡返回长安,在愁苦忧伤中郁郁死去。庙号玄宗。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特色产业

秦安的商贸流通源远流长,民间贸易起源于殷商之前,约有四千年的历史,至秦时已初具雏形,从陇城上袁村出土的文物——秦权(秤锤),是秦安商贸历史悠久的证物。到了汉朝,由于“丝绸之路”自东向西穿越县境,中西部商贾往来频繁,民间贸易已十分活跃。特别是凉州刺史部治所设立我县陇城,使秦安成为陇右第一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昌盛,经久不衰。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商贸业萧条。宋金时期,宋和西夏间的茶马贸易在秦安非常活跃。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秦安县正式设立,县城商贸业出现新局面。中华民国初期,秦安县集市贸易活跃,商贩遍及城乡。民国20年,甘川公路、天(水)马(鹿)公路相继通车,川浙的绸缎,陕西三原、兴平的棉花、乡的茶叶、西景德镇的瓷器、津沪的布匹、山西的铁货及其外地糕点、海味源源不断流入秦安市场。同时甘肃省三家银行均在秦安设立分行,为商民贷款,商贸流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解放后,秦安的商贸业随政策的变化几经起伏。1980年元月,是秦安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县城南下关出现了13个由私人经营的小百货地摊,这是由“货郎担”演变而来的第一批小商品摊位。而今闻名西北、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的秦安小商品市场,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1988年10月,秦安小商品市场建成,标志着秦安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建的秦安小商品市场占地35360平方米,有营业平房420间,售货大棚4幢,综合服务楼5幢,总建筑面积314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129个,临时摊位200多个,经营的商品种类达3300余种。

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1994年服装鞋帽城投入使用,1998年轻纺商场正式启动,秦安小商品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规模远远超过了“小商品”的内涵。1998年12月,县上正式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个体私营经济保护区,出台了17项保护措施。个体私营经济保护区包括小商品市场服装鞋帽城、轻纺商场和映南商业街,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有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从业人员7000多人,经营的商品十大类18000多个品种。2000年成交额5亿多元,辐射面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

从2001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按照“商贸活县、旅游兴县”的工作思路,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得到了全面改造提升。先后新建、续建了农贸综合市场、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木材市场、家具装饰材料市场、成纪娱乐商贸城、成纪商厦、景园品牌服饰城、秦源综合市场、建秦花园等9处中高档市场,建筑面积达5.0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47亿元。

同时,云山、郭嘉、叶堡、兴国、西川等乡镇建成了果品、蔬菜、牲畜等7处农贸市场。通过改造提升,大秦安、大商贸的框架基本形成。截止2005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市场36处,个体工商户3599户,从业人员8998人。资金数额达3093万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210万元。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推进了农村经济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秦安之窗是秦安第一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她既是本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又是本地网民了解世界的入口。

交通事业

“十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交通行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相继实施了包括通县油路、以工代赈公路、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在内的一批公路建设项目。五年来,全县建成和正在实施公路项目达62个,总工作量2.54亿元。新建二级公路1条40.39公里,新改建三级公路3条21.52公里,四级公路3条58.8公里,农一级、农二级公路64条316公里,新建及加固桥梁568.7米/10座。目前全县由1条国道主干线和3条省道组成的纵贯南北,横联东西,衔接毗邻周边县区的主干道公路网已初具规模,由205.927公里县乡公路和1341.03公里乡村道路构成的干支相连,通乡达村,沟通内外的县乡村公路网初步形成,交通瓶颈制约大为缓解,公路交通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秦安县

五年来改扩建货运场站1个,新建公交站点2个,出租车公司2个。全县所有乡镇全部通班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70%,开通客运班线30条,货运专线21条,运输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为社会提供了畅通、便捷、优质、舒适的客货服务。

至目前,全县通车总里程为1784.42公里,其中国道52公里,省道187.12公里,县乡公路204.27公里,乡村道路1341.03公里。全县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70%,有客运班线30条,货运专线21条。全县由1条国道主干线和3条省道组成的纵贯南北,横联东西,衔接毗邻县区的主干道公路网已初具规模,由县乡公路和乡村道路构成的干支相连,通乡达村,沟通内外的县乡村公路网初步形成,交通瓶颈制约大为缓解,公路交通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秦安旅游

史前明珠—大地湾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坐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据C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7800—4800年,文化遗存延续长达3000年。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是甘肃省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

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

第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

第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

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第五期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5000-4800年。

大地湾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和地下博物馆,其考古研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了甘肃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证明了甘肃先民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穿过现实,走进历史的时空隧道,去寻访欣赏镶嵌在陇原大地之上的史前明珠—大地湾。

人类始祖--女娲

地处秦安县城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女娲,风姓,生于成纪,长于风台,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此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莹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气宇轩昂、雕梁画栋的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情景。该景点为“寻根访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

街亭古战场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进能够攻,退可以守的战略要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固守街亭,因马谡违亮部署,又不听王平力谏,“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

在陇城镇的王家川出土了一口“铁锅”,上铸“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同时,在附近还出土了刻有“蜀”字样的弩机、马刺、刀、矛、盔甲等兵器。专家从仅有的作战遗物考证,出土兵器的地方,就是马谡、王平安营扎寨之地。今天的陇城镇,就是三国时期的街泉亭,是名副其实的古战场。

元代建筑群--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秦安县城新华街,俗称“官寺”。创建于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2)。明代因称“兴国梵宫”而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兴国寺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刹,主要建筑排列在由西向东的中轴线上,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及般若殿(即大雄宝殿)。主体建筑般若殿,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93.6平方米,其梁架结构、斗拱、用料都保留了明显的元代特征,为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1999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帮助下对该寺进行了全面整修。

古建筑群——泰山庙

泰山庙坐落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古建筑群。被誉为"陇上铁汉"的清代邑人安维峻诗赞曰:"洞天高处是,烟井望中多"。

泰山庙的殿厦亭楼,按凤山山脊的自然地形,错落有致,分台建造,间有萦绕勾栏,盘曲石径相通连。第一台是东狱大殿,居全山建筑之冠。前有山门,两厢配以斋舍,殿前建有抱厦,院中复建抱厦,这组建筑群的平面设计巧妙,建造工艺精湛美观。东狱大殿后是一座高三层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式"蓬莱阁",巍峨屹立于高大的方形台基上,气势轩昂,直插云天,牙檐高啄,映翠飞丹。经蓬莱阁拾级而上可至第二台,台中有甬道,东边建有洞宾庙,西边建有山神庙和鲁班殿,殿前有抱厦,增添了建筑布局支次。第三台原有一牌坊,榜书"五台观",今已圮。这里山势平缓,地面宽阔,建筑最为密集,有钟楼、灵官殿、土地庙、无量殿。无量殿的建筑规模仅次于东狱大殿。该殿年久倾塌后,清同治时复建。无量殿西边有娘娘庙,庙前建一轩,其后壁开轩窗两个,凭窗远望,可见西山莽莽如画,陇水萦回若带。壁上题联:"好山对面青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此外还有砖砌拱形顶的药王洞、华陀庙以仓颉庙、千眼千手佛洞、接引佛殿等。庙宇玲珑绚丽,各有千秋。第四台是三清官,第五台为玉皇庙,第六台原建老君庙,今圮。

秦安县文庙

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占地面积3200M(约4.5亩),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极具规模,从元至正元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进行过多次修葺。曾是天水地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崇圣尊孔之地。解放后文庙先后由县兵役局、财政局、水电局、县二中使用,后大成殿交由县博物馆作为文物库房使用。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院内还存古柏9棵,其中一棵千年老柏参天蔽日,下身合围近5米。2004年,国家文物局投资对大成殿进行了整体维修。2005年恢复了孔子塑像。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14米,进深四间,宽10.30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大式土木结构七檩抬梁造,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梁枋构件均施彩画,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菊等纹饰,两稍间槛墙嵌有琉璃盘龙各一条,其梁架结构,斗拱形制和彩画等均保留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是甘肃省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大成殿是古丝绸之路上典型的明代宗教殿堂建筑,其梁架结构严谨稳固、脊饰精致,斗拱形制宏大华丽而富有变化、彩画精美,槛墙内砌琉璃盘龙,形态逼真。整个殿宇形制古雅,风格粗犷,气势巍峨,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大成殿是集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于一身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