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且字 |
释义 | 简介且 【注音】:qiě/jú 且 qiě ㄑㄧㄝˇ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姓。 基本信息笔划:共五划 五笔码:eg(其中的e是"月",而g是"一") 基本字义 1.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6.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7. 姓。 释义 1、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 2、在古文中有“将近,接近”之意 3、最早来源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 示列《恽毓鼎澄斋日记》之《味腴室读书日记》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十二月十二日条: 看《经韵楼集》卷二《且字考》一篇,至为精密,可以正诸刻本之误,可以析自来说礼家之疑。愚按且字之见于《仪礼》注者凡四,《礼记》注者四,《公羊传》注者三,今照段氏所引备录之,以资考据。《乡饮酒礼》“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云:“某者,众宾姓也。同姓则以伯仲别之,又同则以且字别之。”《少牢馈食礼》“皇祖伯某”注云:“伯某,且字也。”《士丧礼》“父某甫”注云:“某甫,且字也。”《士虞礼》“适尔皇祖某甫”注云:“某甫,且字也。”《檀弓》“乌呼哀哉尼甫”注云:“因且字以为之谥。”《杂记》“阳童某甫”注云:“某甫,且字也。”《曲礼》“有天王某甫”注云:“某甫,且字也。”《坊记》“其死曰孟子卒”注云:“孟子,盖其且字。”《公羊》宣十五年“王札子杀召伯、毛伯”注云:“札者,冠且字也。”定四年“刘卷卒”注云:“刘卷氏采,不名且字。”桓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注云:“宰渠伯纠,天子下大夫,系官(宰)氏(渠)且字(纠)称伯者,(伯)上敬老也。”(以上随手摘入,无次序)。愚又按古者有姓、氏、族、字、且字、谥之分,今以孔子一人证之:子为姓(孔子出于商,姓子),孔为氏(宋大夫孔父以字为谥,后人因以为氏,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孔子氏孔),即为族(郑君曰族者氏之别名),尼为且字(段按:《说文》:且,荐也。凡承籍于下曰且。凡冠而字只一字耳。必五十而后以伯仲,故下一字所以承藉伯仲也。言伯某仲某是称其字,单言某甫,是称其且字),加仲称仲尼为字。鲁哀公因以尼为孔子谥(孔子谥尼,故汉封孔子后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君。愚按使尼不为谥,则汉称宣尼加谥于且字之上,不成文法)。以字为谥,见于《左传》隐七年、《谷梁》桓二年(本作“孔父字谥也”,今本孔下衍一字,不可通)。 相关成语且食蛤蜊 、且住为佳、 因循苟且、 苟且偷安、 苟且偷生、 得过且过、苟且之心、 穷且益坚、死且不朽 组词而且、尚且、并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