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茄子黄萎病 |
释义 |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是为害茄子的重要病害。茄子苗期即可染病,田间多在座果后表现症状。茄子受害,一般自下向上发展。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叶片大量脱落呈光秆。剖视病茎,维管束变褐。有时植株半边发病,呈半边疯或半边黄。此病对茄子生产为害极大,发病严重年份绝收或毁种。 中文学名:茄子黄萎病 拉丁学名: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别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 亚门:半知菌亚门 纲:丝孢纲 目:丛梗孢目 科:丛梗孢科 属:轮枝孢属 种:大丽花轮枝孢菌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病原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褐色,卵圆形。可形成许多黑色微菌核。 症状病害多在门茄坐果后开始发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曲。晴天高温,病株萎蔫,夜晚或阴雨天可恢复,病情急剧发展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症状由下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为害作物除为害茄子外,还为害甜(辣)椒、番茄、马铃薯、瓜类等多种蔬菜以及棉花、芝麻等多种作物。 发病规律茄子黄萎病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6-8年。病菌借风、雨、流水、人畜、农具传播发病,带病种子可将病害远距离传播。土壤中的病菌,从幼根侵入,在导管内大量繁殖,随体液传到全株,病菌产生毒素,破坏茄子的代谢作用,引起植株死亡。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9~24C,30℃以上停止发展,菌丝、菌核在60℃、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造成的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侵入,茄子定植至开花期,平均气温低18~C的天数多,雨量大,浇凉的井水发病重。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底肥不足,定植过早,覆土过深,起苗时伤根多,过于稀植,土壤易龟裂,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长茄1号、黑又亮、长野郎、冈山早茄等。 2.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留种,或种子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2小时后直接播种。 3.农业防治。实行轮作3~4年;无病土育苗;施足腐熟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烧毁。 4.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加96%硫酸铜1000倍液灌根后带药移栽,或定植时用50%多菌灵药土(亩用1公斤药加40~60公斤细干土拌匀)穴施。 4.嫁接换根 用野茄2号、云南野茄、日本赤茄、托洛巴姆(日本砧木)、CRP(南韩砧木)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可收到95%以上的防效。嫁接时必需用无菌土培育接穗,防止接穗带菌,否则影响防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