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乔瑟夫·坎伯 |
释义 | 乔瑟夫·坎伯于一九○四年诞生于美国纽约市。多才多艺的他不仅是学者、教授,也是编辑和作家,甚至曾是爵士乐家,擅长吹弹萨克斯风及吉他等乐器。也曾是个出色的运动选手,一九二○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是世界半英哩田径赛跑得最快的选手之一。但是真正为他奠定历史地位并替人类社会作出不朽贡献的角色,却是他热爱奉献一生的神话学研究。 乔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幼年时代的坎伯就已经开始对美国印地安人的传说与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当时经常流连纽约各大博物馆,并直觉的认为了解这些神话乃是通往人类心灵奥秘最直接的道路。 上哥大之前坎伯便曾游历过欧洲。一九二七年拿到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坎伯旧地重游,并在巴黎及慕尼黑的各大学从事硕士后研究,专攻亚瑟王时代的浪漫文学,因为深深受到欧洲当代艺术的影响。就在欧洲游学期间,坎伯开始研究德国大文豪汤玛斯曼、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及荣格等人的思想,终其一生而不间断。他尤其著迷于乔哀思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乔哀思以古代神话的主题来表现当代的意象。在他新婚期间,乔哀思和坎伯的妻子占有同样的份量。坎伯经常一手挽着太太,一手拿着乔哀思的作品《芬尼格·威克》﹙Finnegans Wake,1939﹚。坎伯和别人合着的《芬尼格·威克解析》更是一本研究乔哀思的重要著作,后来在坎伯的其他作品中,这本书也不断的被引用。 一九三四年开始,坎伯一方面潜居在纽约州伍兹塔克﹙Woodstock﹚,以进一步研究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梦、艺术、比较神话学等不同的神话主题。另一方面也在莎拉·劳伦斯学院开始其为期三十八年的教书生涯,一直到一九八七年去世为止。他并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坎伯的太太珍·厄尔曼﹙Jean Erdman﹚是他的学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舞家和艺术家,曾和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合作过。 坎伯在一九四二年签一本为初学者设计的《自学手册》合约,原始动机是要写一本有关布尔芬契版《神话》﹙Bullfinch's Mythology﹚的现代版。结果却写了一本奠定坎伯在神话学权威地位的巨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8﹚。此书是针对各种神话背后的原型进行研究,而以不同文化中共有的英雄冒险故事为焦点,说明除了表面孤独的英雄人物外,还有蕴含在不同故事背后的同一型态。书中先是描述了不同的神话故事,然后再归结到同一原型主题。对此坎伯曾写下:「主题永远只有一个,我们所发现的是一个表面不断变化却十分一致的故事。其中的神奇与奥秘是我们永远体验不完的。」此书出版后,迅速为坎伯赢得声誉,并且成为神话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坎伯的名望和权威可以说便是奠定在这本书上的。 坎伯作品中的主题,可以他经常引自印度吠陀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真理只有一个,哲人用不同的名称来描述它。」这也是为什么坎伯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引述荣格、乔哀思、汤玛斯曼等大家的作品。另一位他经常引述的学者则是坎伯称之为「我的私人导师」的伟大印度学家兼梵文学者亨利·吉谟﹙Henry Zimmer﹚。然而,最能展现出坎伯「真理只有一个」、「遵循内心的喜悦」等中心思想的,乃是公共电视节目「神话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在一系列的公共电视节目中,坎伯与名记者莫比尔﹙Bill Moyers﹚针对不同的神话、宗教等主题进行对谈。整个节目是在大导演乔治·卢卡斯的牧场天行者山庄中进行,此节目对坎伯思想与作品的大众化有很大贡献。 坎伯除了在学术及专业著作上享有声誉外,也活跃于大众文化及娱乐的领域中。乔治·卢卡斯的经典之作星际大战三部曲,便是受到坎伯的神话概念「英雄的冒险旅程」影响而拍摄完成的。在坎伯生命的最后十二年中,他与好友也是广播名嘴汤麦克﹙Michael Toms﹚进行数场坎伯称之为「宗教经验」的对谈,其中的九场并在他去世后出版成书。 坎伯的学问遍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哲学、文献学、荣格心理学、一般神话、比较宗教、艺术史及流行文化等领域,由此融合成其独特的神话学见解。坎伯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及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新的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的新神话开辟出辽阔的想像空间。他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去世于夏威夷家中,享年八十三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