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强渡嘉陵江 |
释义 | 电视剧《强渡嘉陵江》本剧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它反映的是徐向前元帅和红四方面军的一段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顾全大局,牺牲局部利益,面对严重的敌情和张国焘的不信任等重重压力,忍辱负重,巧妙制敌,指挥八万红军部队,强渡嘉陵江,主动迎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实现了两支主力红军部队的胜利会师。 中文名:强渡嘉陵江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王珈 编剧:夏宇立 集数:8 基本资料2003年3月,该剧正式在昔日渡江战役所在地开机拍摄,除了少数镜头在旺苍拍摄外,70%的内景、外景戏都是在阆中古城及该市农村拍摄。 2004年11月,反映红四方面军一段重大史实的8集电视连续剧《强渡嘉陵江》在全国各地热播。 《强渡嘉陵江》剧本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遵义会议后,为给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在我省阆中、旺苍、南部三地相接的嘉陵江段发动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四川军阀的江防阵地,部队渡过嘉陵江,迎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并实现了两支主力红军部队的胜利会师。 2003年3月,该剧正式在昔日渡江战役所在地开机拍摄,除了少数镜头在旺苍拍摄外,70%的内景、外景戏都是在阆中古城及该市农村拍摄。 1935年1月下旬,驻扎于阆中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向嘉陵江西岸进攻。嘉陵江江宽水深,对于缺乏渡江工具的红军指战员来说,确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险。 当时,川内敌军共有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至南部的300多公里沿江防线上,并修筑了无数碉堡和江防工事,妄图凭借大江之险和坚固的江防工事阻止红军渡江西进。 为此,红四方面军作了周密布置,精心策划。一是发动陕南战役,调敌北移,以掩盖红军渡江意图。二是扫清江东残敌,清除渡江障碍。到3月上旬,红军在阆中、苍溪、南部、仪陇等地作战,歼灭了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等部6个团的全部或大部,俘敌官兵近4000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蒋介石以罗对部下“督视不严”,“临阵则一再撤退,影响全线战局”的罪名,将其撤职查办。 至此,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除阆中城外),悉为红军控制,扫除了渡江作战的障碍。 渡江得选择渡江地点,解决渡江工具。为确保渡江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红四方面军及地下党组织派出了侦察人员以各种职业为掩护,收集敌人的江防情报,掌握了沿江的地形、道路、渡口以及敌江防工事、纵深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敌人活动规律等重要情况。在此基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和红33军军长王维舟又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了解敌情,查看地形,选择战机。 经过详细调查,最终选择了苍溪城南4公里处的塔子山和城北25公里处的鸳溪口、阆中城北8公里处的涧溪口作为强渡嘉陵江的主要渡口。与此同时,还选择了阆中境内的沙溪场、南津关、河溪关、茄子渡等作为强渡嘉陵江的渡口。这些主要渡口,江面宽约150米至400米。虽然江面较宽,却是敌人整个江防的薄弱环节。该地段(指涧溪口至鸳溪口一地段)敌人仅部署了3个团,一线地区只有4个营。他们装备差,又屡遭红军打击,士气低落。从地形条件看,东岸一般高于西岸,便于红军隐蔽待机和组织兵力掩护;从水文条件看,江水流速缓慢,水深只有3至5米,岸滩亦比较平缓,这对红军渡江是有利的。 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所有的船只不是被敌人拖到西岸,就是被敌人击沉、烧毁了。红军急需解决的是渡江工具。 1935年2月,为强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红31军和总部工兵营负责造船。 经过实地勘察,最终选择了嘉陵江支流东河沿线的苍溪王渡和阆中清泉、井溪、土垭袁家岩、鱼筌场(今东兴场)以及嘉陵江上游的猫儿跳、永宁铺作为造船的地点。由阆南县苏维埃和苍溪县苏维埃选去造船的500多位老船工、木匠、铁匠背着干粮,带着工具,昼夜兼程,从四面八方赶到造船地点;年轻力壮的从数百里外肩抬背驮,运去了大批木材;老人、小孩收集了一堆堆废铜烂铁,送去供打钉子用,还有的把自己点灯和漆嫁妆的桐油都省下来运到工地。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日夜不停的紧张劳动,共造“毛蜂壳”(即五板子船)100多只(每只可容纳一个班),还用毛竹扎了3座浮桥和数十只竹筏,并由人工夜间抬到嘉陵江边隐蔽好。 就在造船的同时,准备渡江的部队也展开了紧张的水上练兵。在嘉陵江左侧的东河上,指战员们加紧学习驾驶、泅水技术,演练登陆、突破,巩固阵地,扩大战果,纵深穿插等战术动作。经过训练,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协同配合越来越密切,对渡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物资准备和水上练兵之后,强渡嘉陵江战役便正式开始了。 这次强渡嘉陵江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突破口就在阆中城南的塔子山下,正如徐向前元帅回忆的那样:“从陕南回来,就强渡嘉陵江。这是1935年3月的事。我们过江前,先侦察了地形。船工队事先造好了船,抬到江边隐蔽好,夜间强渡。总部决定我打先锋,带队伍过江。第一次从苍溪地区过江没有成功,刚过去一个班就被敌人发现。那里地形不好,有些同志牺牲了,少数人泅水回来。第二次改为从阆中南面的塔子山强渡。” 紧接着,红军主力部队于3月28日晚9时许,接到前线指挥部发出的“急袭渡江”的命令,分三路以突然行动大举渡江,很快突破敌人的江防工事,向纵深进攻。 其中,中路为红30军88师263团两个营和总部教导营组成的突击队,在苍溪塔子山渡口登船,杜里坝登岸。左路为红9军之一部(25师)于28日夜,首先由突击队秘密从阆中城北8公里处的刘家坝渡过嘉陵江,在对岸的涧溪口找到两条大木船划了回来。还从老百姓那里购买了100多个木拌桶(打谷子用的工具),抬到江边,用木杠子将每4个拌桶连在一起(可容纳24人),共组成30多只拌桶“船”。然后,大部队有的坐木船,有的坐拌桶“船”,迎着枪林弹雨渡过江去,一举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右路为红31军之一部,于28日夜,在苍溪以北的鸳溪口强渡成功。红9军的另一部(27师)在红4军一部的配合下,于28日夜,向驻守在嘉陵江东岸的敌军发起攻击。此时的阆中城处于红军的半包围之中,已成一座孤城。 3月30日,驻守阆中的敌军见大势已去,其主力便连夜向嘉陵江以西溃退,城中只留少数敌军掩护,敌军在逃离时,放火烧毁了阆南桥张公馆堆积如山的粮食,还烧了一些木船。3月31日,红军攻克阆中城。随即,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迁入县城南街的秦家大院内,徐向前总指挥进入阆中城后,就住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后院。接着,红四方面军宣传部、后勤机关也先后迁入县城内。 当日,为阻挠红军渡江,敌军派出了飞机对阆中城区和嘉陵江上的浮桥狂轰滥炸,结果,浮桥未被击中,后被逃敌砍断。 与此同时,红9军27师指战员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扫射,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到达了嘉陵江南岸的南津关,一举攻占了黄花山奎星楼、锦屏山的制高点,并立即修复了华光楼到南津关的浮桥。红军大部队便通过浮桥,沿锦屏、田公、富乐一线追击敌军。红9军27师之一部于阆中城南10公里处的茄子渡(今属石龙镇)渡口强渡,从金龟坝渡口上岸,直逼双龙场。随即,红33军之一部亦从此渡口渡江;红9军27师另一部于阆中城东南6公里处的河溪关渡口渡江,从七里坝河口村渡口上岸,进军双龙场。随即,红33军之一部亦从此渡口渡江。 红军西渡嘉陵江之后,在控制地区很快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挨政权机构。其中,在阆中建立起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一个是中发市苏维埃,另一个是阆中县苏维埃,机关均设在古城内。 就在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陆续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之际,敌却以重兵向江东根据地进攻。住阆中城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及宣传部、后勤机关,红33军军部由阆中城南的华光楼至南津关浮桥过江,转移到西岸。 4月16日,敌21军由南部方向袭来。嘉陵江以西的红军向梓潼、江油、北川方向逐步撤离。嘉陵江以东驻守阆中城的红军,除留下少部守城和江防外,大部经沙溪场渡江西进。敌军于南岸之奎星楼、锦屏山一线布阵,向阆中城内炮击。城内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员,于嘉陵江东岸筑起工事,封锁江岸,予以回击。为了阻止敌军渡江,当晚,阆中城里的红军和游击队员,将嘉陵江边的数十只渡船付之一炬。 4月17日凌晨,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离开阆中城,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场渡口过江,朝剑阁、梓潼、北川方向西进,踏上了新的征程。 片名:强渡嘉陵江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集数:8集 总顾问:洪学智 出品人:明振江、朱彤、刘爱民、刘延 总监制:安澜、汪国辉 总策划:林达信、朱玉、刘怀松 监制:庞敏、戴普忠、段宇威 策划:程振声、谢庆山、张光本、张正力 责任编辑:张志敏 责任制片:林威 摄像:任鹏 美术:许峰 制片主任:李树臣 导演:王珈 编剧/制片人:夏宇立 副导演:刘凤玉、张新武 前期录音:纪成刚 后期录音:冯景山 作曲:宝玉 副摄像:吴英杰 副美术:宗珉玄 场记:何群 剪辑:严小秋 插曲:《阳光之爱》 作词:于丁 演唱:胡晶 片尾《男儿向前》 作词:于丁 演唱:戴玉强 演奏:亚洲爱乐乐团 指挥:段立军 音乐录音:张晓微 协助拍摄: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办公室、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8743部队 演员列表徐向前 樊志起饰张国焘 何涌生饰 高明华 常佳茵饰 陈昌浩 赵晓明饰 王树声 周惠林饰 李先念 邹 正饰 王宏坤 孔 斐饰 程训宣 章艳敏饰 许世友 郭宏杰饰 张琴秋 曾 晖饰 徐参谋 李 铎饰 何 畏 方 涌饰 王友钧 柴铭洋饰 陈再道 张 含饰 郑维山 谢思兵饰 高小华 刘 研饰 李科长 李 强饰 蒋介石 盖 美饰 邓锡侯 李振起饰 贺国光 李振平饰 刘 湘 李玉山饰 田颂尧 李中华饰 胡宗南 孙玉珩饰 九姨太 吴昊西饰 剧情介绍本剧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又鲜为人知。 一九三四年秋,红四方面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重大胜利后,计划夺取甘肃南部,扩大苏区和红军,发展胜利。正在红四方面军为执行此项计划英勇奋战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下,处境十分困难。面对如此情况,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等领导下,顾全大局,牺牲局部利益,主动改变计划,决心从嘉陵江中段的苍溪仪陇地区突破敌人的重兵防线,策应和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嘉陵江天险被敌人称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徐向前面对严重的敌情和张国焘的犹豫动摇和不信任等重重压力,忍辱负重,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沉着指挥,巧妙制敌。红四方面军八万将士高举“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旗帜,胜利突破嘉陵江天险,并向成都和川西方向大举进击。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和以后的一系列英勇奋战,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亦为一、四方面军两支主力红军部队会合奠定了基础。不久,夹金山下,两支红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分集介绍第一集 1934年秋,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胜利阶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指挥部队紧追川军田颂尧溃敌,乘胜渡过嘉陵江,却被张国焘强令撤回。川军得以卷土重来,乘机加强江防。蒋介石根据川军的六路围攻大败和正在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向西的情况,亲赴重庆指挥,在加紧对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同时,亦加紧部署对红四方面军的“川陕会剿”,其嫡系胡宗南部进入川北的广元、昭化地区。在敌人重兵压境之时,张国焘入民间了解到苏区已惨遭破环,民穷财尽,失去了抗敌能力,这才感到当初撤兵失策,提出再向嘉陵江西进兵。而徐向前认为,目前敌人江防严固,今非昔比,渡江作战不利,只能另作他图。三年前张国焘为了整徐向前,在“肃反”中逮捕并最终杀害了徐向前妻子程训宣。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高明华深知这段经历,但是,她和同志们出于对总指挥的关爱一直替其隐瞒着。徐向前不知妻子下落,始终在思念她。高明华暗恋着徐向前,但苦于难以表达感情。 第二集 为了打破敌军的会剿,徐向前制订了“川陕甘计划”,决心向西北面行动,进兵甘肃南部,消灭胡宗南,创建川陕甘根据地。张国焘却依然想的是向西渡嘉陵江,因而否定了徐向前的计划。经徐向前反复说服,虽有所动心,但又顾及伤亡,犹豫不决,最后,实在找不出更好办法,不得不表示同意。正在这时,中央红军夺占遵义的捷报传来,全军一片欢腾,决心以开辟甘南来庆祝胜利。大进兵路上,张国焘亲自来为指战员送行。徐向前领兵进入广元、昭化地区,战斗按计划顺利进行,胡宗南难以招架。高干会议上,大家精神振奋,决心一举打开通道,直入甘南。就在这时,张国焘从后方来电,命令撤兵回师。徐向前等从前线赶回后得知,原来,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计划中央红军从泸州段渡长江北上入川,指示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中段苍溪、阆中、南部处渡嘉陵江西进迎接。由于敌江防严密坚固,重兵集结,渡江困难很大。面对如此情况,张国焘顾虑重重。徐向前表示,我们虽然渡江很困难,但中央是大局,我们应该服从大局,克服一切困难打过江去。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和副总指挥王树声支持徐向前的意见。张国焘不仅不以为然,而且对徐向前产生猜疑。陈昌浩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张琴秋很关心徐向前,既暗暗为程训宣的牺牲而痛苦,又苦于不便告诉他真实情况,同时又准备寻找时机为高明华和徐向前牵线。 第三集 为了创造渡江的有利态势,徐向前反复筹谋,决心利用红军运动作战的优势,迷惑调动敌人。计划首先出兵陕南,造成抄胡宗南甘南后方的假象,逼迫胡宗南从川北广、昭地区撤兵,然后再在中段的苍溪、仪陇处寻歼敌人一部,拉开敌人的江防兵力。陕南作战的进展,使胡宗南深感甘南后方有失,不断电请蒋介石批准从广、昭回师,以保甘南后方。但蒋介石多疑,仍然怀疑红军意图在西渡嘉陵江上。为了进一步迷惑蒋介石,徐向前一面命令陕南部队大造声势,一面亲自布置给敌人的谍报人员下套。蒋介石担心胡宗南甘南后方不保,举棋不定,为了进一步试探红军虚实,命令川军江防部队在嘉陵江中段向苍溪、仪陇发动进攻。对此命令,精明的敌江防总指挥邓锡侯认为将危害江防,不惜犯颜直谏,但终被蒋介石骂退。川军田颂尧等江防部队奉命大举打过江东,徐向前因势利导,故意示弱,命令从苍溪、仪陇先退一步。至此,蒋介石中计,误判徐向前主力果然在陕南,从而命令胡宗南撤出广、昭,开回甘南,并命令敌江防中段部队大批开出接防广、昭。待敌交接完毕,徐向前突然发起仪陇、苍溪战役,大量歼敌,并夺回了苍溪、仪陇。川军第二路总指挥田颂尧夜半裹着被单侥幸逃过江去。至此,终于拉开了敌人的江防,创造出了渡江的战机。 第四集 此时,南面的中央红军因遭敌重兵阻击,暂时放弃了渡江北上入川计划,转入川黔边活动。得此消息后,红四方面军是准备继续西渡嘉陵江,还是另作他图?张国焘担心中央红军暂不北上,红四方面军过江后孤军奋战,于己不利。徐向前认为机不可失,坚持渡江方案。夜晚,高明华率领四十余人的突击队偷渡,船行江中,被对岸敌军发觉,遭到强火力袭击,我船只被毁,突击队员大多牺牲。高明华凭着良好的水性游过了对岸,在敌军的搜捕追击中,得到一个尼姑的帮助。偷渡失败,徐向前面临巨大压力,他带头总结经验教训。为了准备大规模强渡,徐向前布置李先念专门组织造船、亲临江边选择渡江登陆点、突破口,训练水兵,精心部署。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国焘发现徐向前还保留着妻子程训宣留给他的物品,更加重了对徐向前的猜疑,甚至怀疑徐向前渡江作战动机。 第五集 正在这时,高明华带着重要情报从西岸返回。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的方案在徐向前那里趋于成熟。渡江前夕,高明华带领妇女独立团的姑娘们精心绣出一面写着“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红旗,并请徐向前庄严授旗。红军作战指挥部里,各部争相请战,徐向前宣布我渡江部队实行三点突破,多路强渡。夜里,红军突然发起大规模渡江行动,三路强渡大军突破成功,敌人的江防全线动摇。此时,早已被被红军的行动所迷惑的川军将领田颂尧却正在后方大摆喜宴,娶姨太太。红军的大举渡江令蒋介石又恼又急,在撤职查办田颂尧的同时,急令增调援兵牢控江防支撑点天险剑门关,以便将过江红军困在江边。但此举正在徐向前的预料之中,他派副总指挥王树声赶到前线指挥,王树声为了抢在敌人援兵之前拿下剑门关,打破攻关惯例,实行猛虎掏心战法,出奇兵一举攻下剑门关这一战略要地,将江防守敌邓锡侯部割为两截。不几天,红军连下数城,席卷嘉陵江西数百里。 第六集 此时,正值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成功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消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渡江作战的红四方面军。徐向前决心乘胜扩大战果,进兵江油吸拉敌人,以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身处嘉陵江东的张国焘却担心徐向前孤军深入敌重兵集结区作战不利,电令徐向前停止进兵。蒋介石在严令围堵过江红军的同时,亦令川军大举向江东的川陕根据地进犯。江东吃紧,张国焘连电徐向前回兵东返。徐向前料想中央红军迟早会北上入川,一面去电向张国焘陈述,一面继续领兵进击江油、梓潼。红军包围江油,并连下中坝、彰明,威震绵阳、成都。蒋介石飞抵成都,调兵遣将,严令川军总司令刘湘和国民党中央驻川参谋团主任贺国光限期组织七路大军向过江的红四方面军反扑。徐向前为了集中精力在江油与敌作战,派王树声去北线指挥与胡宗南等敌作战。得知敌军大军云集江油,张国焘担心前线部队吃亏,再次严令徐向前回撤。徐向前给张国焘回电,再三争取:“虽然我们负担沉重,但却能更多更好地减轻中央红军面临的压力,更好地完成中央交给我们‘钳制四川全部敌人’的任务……” 第七集 邓锡侯在蒋介石和刘湘的支持下,决心率大部队与徐向前在江油决战。恼怒万分的张国焘竟然要调徐向前回江东,由何畏上前线接替指挥,率军回撤。此消息在部队中引起军心浮动。高明华在后方的工作十分出色,也得到了张国焘的表彰,可张国焘受何畏所托,以组织名义要高明华与其确立恋爱关系,被高明华拒绝。何畏在赴前线的路上与陈昌浩不期而遇,陈昌浩机智地拦下了何畏,并连夜赶往张国焘驻地劝阻,张国焘却固执己见。江油前线,红军连日攻江油坚城未下,来援之敌又汹汹扑来。徐向前制定围城打援部署,但深感兵力不足。敌邓锡侯企图出奇兵偷袭红军侧翼牛头山,被徐向前识破,但苦于无部队可派。高明华来到江油前线,代表妇女独立团请战。后方,陈昌浩仍在与张国焘就徐向前回江东之事据理力争。 第八集 徐向前依据部队从恶战中锻炼的原则,最终批准了高明华的请战要求,并反复叮咛用兵布阵办法。江油前线,大战全面展开。妇女独立团坚守的牛头山阵地上,战况十分激烈。后方,陈昌浩仍在与张国焘反复“蘑菇”。江油前线指挥所里,徐向前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极度的疲惫中,打了一个盹,朦胧中,妻子程训宣走来,徐向前突然发现她身上有血。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徐向前唤醒。电话是张国焘打来的。从张国焘的责问中,徐向前这才知道妻子程训宣早已被害。战场上,敌我生死相搏,胜负千钧一发。为了夺回阵地,高明华身负重伤壮烈牺牲。黄昏,徐向前指挥部队全线出击,夺得大胜。红军威逼绵阳、成都。蒋介石慌忙调动川南敌军北向以保成都。川南敌军的北调,给中央红军北上入川以有利战机。江油之战后,徐向前又率红四方面军经一路苦战,进至川西高原,终于在雪山下迎来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实现了两军的胜利会师。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徐向前,毛泽东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亲自授予徐向前红星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红四方面军中的杰出贡献。 拍摄花絮 红军强渡嘉陵江,是一段尘封72年之久的历史。1935年3月28日夜间,红四方面军为给红一、红二方面北上抗日创造有利条件,遵从中央军委的命令,在阆中、苍溪、南部三县的嘉陵江面上打响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四川军阀号称“固若金汤”的江防阵地50余里。后来的军事专家们认为,如果没有此役的成功,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迅速胜利。 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夏宇立教授创作、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王珈导演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强渡嘉陵江》,正夜以继日地在阆中古城拍摄。这里,仅以录几则拍摄花絮供读者先睹为快。 费力给“国民党”修碉堡 碉堡嘴下修碉堡,抑或是历史的巧合?摄制组早在今年2月深入阆中布点时,就将拍摄红军强渡嘉陵江的地点定格在阆中市清泉乡回龙场附近一个叫碉堡嘴的地方。这里是嘉陵江支流东河的一个古渡口,它连接着阆中清泉乡和苍溪县的王渡镇。当年,为抵抗红军的进攻,四川军阀田颂尧在山头上筑过碉堡,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碉堡嘴。这里水面开阔、浩淼,且滩头起伏,宜于双方摆开“厮杀”阵势。 根据剧情,需在东岸沙滩为防守江岸的“敌军”构筑碉堡群和工事网,清泉乡政府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为不误拍戏,乡长王志培亲自率领清泉村的50多名民工奋战3昼夜,终于修好了工事。王乡长边擦额头的汗水边笑着解释说:“清泉乡能够摊上这么大场面的一场电视剧,真是机遇难遇。” 阆师学生欣然“入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确定了《强渡嘉陵江》这个选题后,得到了中央军委“四总部”的批准。4月中旬,剧中的木门会议、攻旺苍、克剑门等戏中的“红军战士”都是动用的当地武警。不料摄制组刚进驻阆中,正着手拍摄红军强渡嘉陵江等重头戏时,恰逢非典肆虐,军队一律不允许出营房。这样,摄制组面临着众多演员何处寻的严峻课题,该市的公安学校和预备役学校放假,摄制组不得不将目光锁定在尚未放假的师范学校。经宣传部出面协商,阆中师范学校动员了330名符合条件的男女学生扮演强渡嘉陵江的“红军”和“川军”。 2006年5月3日至6日,为拍渡江战役的戏,年轻的“红军”们每天清晨从7点出发,要拍到深夜的2点左右才返校,但他们无怨无悔。尤其是在两军交锋激战,炸点炸起的冲天水花和四溅的泥块劈头盖脸砸下来,他们也能“前仆后继”,奋力“拼杀”,表演得十分出色,令久经“沙场”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导们也唏嘘不已。 幕后故事 : 红军当年就是从这里打过嘉陵江,步入长征之旅。 强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转入长征的决胜之战 一部反映徐向前元帅和红四方面军一段重大史实的8集电视连续剧《强渡嘉陵江》在全国各地热播。“《强渡嘉陵江》的大部分剧情是在我们阆中拍摄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阆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宏说,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阆中古城指挥了强渡嘉陵江战役,阆中城因此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 70年前,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摆脱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面对如此情况,在总指挥徐向前等率领下的红四方面军8万大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从嘉陵江中段的苍溪、阆中、南部胜利突破敌人防线,向川西方向大举进击,主动策应和迎接长征入川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1935年6月,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夹金山下的懋功(小金)胜利会师。 站在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上,眺望阆中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古城显得特别宁静而美丽,江上往来的机动客船和上下穿梭的运沙货船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汽笛声。“当年在嘉陵江上,红四方面军从江东岸苍溪、阆中、南部的几个渡口以排山倒海之势强行渡江,可想当时那个战斗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和激烈啊!”随行的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洪才说。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驻扎了近2年时间,一直都有向嘉陵江以西拓展根据地的战略构想,乘着这次突破嘉陵江天险的势头,解放了嘉陵江以西的大片土地,在南部县皂角乡境内建立了德丰县委和县、乡、村苏维埃政权。锦屏山下江边的南津关渡口,是当年红军从阆中古城华光楼渡江后夺取的一个重要的码头,至今还保持着原有的原貌。码头上,我们采访了熟悉当时情况的周国贵老人,他今年86岁,一直住在码头上的古街。老人把我们带到江边指着江面说,“当时江上有一座以船身相连、上铺木板的浮桥,红军进入阆中城时,城内的国民党兵闻讯从浮桥上逃过南津关渡口,砍断浮桥,以阻断红军西进的道路,并在码头上修筑工事,架起机枪,固守江岸,但最后还是被英勇的红军突破了。” 阆中古城内的秦家大院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旧址,大院内保留着徐向前当年办公和居住过的屋子,办公的地方摆放着《强渡嘉陵江》剧组留下的马灯、斗笠等道具和大幅的剧照,如今这里已成为阆中古城的红色旅游景点。阆中市市长魏顺泽告诉记者,阆中将抓住古城旅游和红色旅游升温的机遇,打好“阆中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这块牌,做好红色旅游大文章,使阆中旅游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