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释义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vena cava obstruction syndrome)各种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颈部、颜面部水肿以及上半身表浅静脉曲张。纵隔的肿瘤、炎症,血管本身的血栓均可成其病因,其中以支气管肺癌最为常见,下腔静脉的血栓形成、炎症或内脏肿瘤的压迫均能引起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脏器功能改变或腹壁、脐以下可见曲张血管,且可有下肢水肿、溃疡等。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必要时施行手术治疗。

发病原因

多种原因,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肿瘤、血栓等,均可造成下腔静脉的阻塞性变化。

1.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欧美国家血栓形

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 2.发育异常 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在日本、非洲发病率较高,约占下腔静脉阻塞病例64%。国内随着认识的提高和腔静脉造影的广泛开展,病例日趋增多。

3.肿瘤 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为下腔静脉阻塞的另一原因。从Perl在1871年首例报道至1985年,文献记载共93例。绝大多数(95.7%)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近年来发病率在增加。

4.炎症和肿瘤 腹腔或腹膜后组织的炎症和肿瘤,可使下腔静脉周围粘连、扭曲或肿瘤侵犯、压迫均可造成下腔静脉阻塞。

此外,下腔静脉本身的炎症,可导致管腔狭窄而影响其通畅性。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先天性异常:即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不全,静脉内形成膜样物阻滞血液运行,或者静脉一段变成狭细而阻塞循环。

(2)肿瘤:下腔静脉原发的肿瘤,例如平滑肌瘤、腹膜后肿瘤,小儿以肾胚胎瘤多见,由于肿瘤压迫而致下腔静脉阻塞。

(3)血栓性疾病: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血栓性疾病,前者原因不明,后者由于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脱水、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凝固性增强均可成为阻塞的诱因或原因。

病理改变

(1)正常途径: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5腰椎之间的平面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膈肌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于相当于第9胸椎稍上方进入右心房。下腔静脉分为3段:

①下段:肾静脉汇入处以下部分。

②中段:介于肾静脉与肝静脉汇入处之间的部分。

③上段:肝静脉汇入处以上部分。下腔静脉综合征大都是指肾静脉平面以下的下腔静脉回流障碍。

(2)侧支循环:下腔静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可分4组:

①下腔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浅层和深层两组交通支。

②下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交通支。

③上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交通支。

④下腔静脉主干三段之间的交通支。

当下腔静脉由于某种原因而血流受阻时,其侧支循环逐渐扩张。

(3)下腔静脉阻塞时:其血流可通过下列途径流入阻塞近侧的静脉:

①起源于股总、髂外和髂总静脉的腹壁浅、旋髂深和髂腰静脉向腰静脉浅、深分支和肋间静脉回流。

②起源于髂总静脉的腰升静脉或会同髂腰静脉,向腰静脉或下面几对肋间静脉回流。左腰升静脉与左肾静脉衔接汇入半奇静脉;右腰升静脉在肾静脉以下汇入下腔静脉,亦通过节段静脉汇入奇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时,左,右腰升静脉都是主要侧支,可以扩张得很粗。

③生殖静脉(包括妇女的阴道、子宫和卵巢静脉或男子的睾丸静脉)汇入肾静脉。卵巢静脉或睾丸静脉起源于骨盆的小静脉丛,都可以处于明显的扩张状态,即使下腔静脉结扎术后,栓子仍可通过卵巢静脉而流入近侧。

④其他次要的侧支有椎静脉等,可在下腔静脉阻塞早期、急性期发挥分流作用。

(4)高位下腔静脉阻塞:使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回流受到严重障碍。它不仅引起两下肢以至阴囊的明显肿胀,更可导致腹内脏器(如肝、脾、肾和全胃肠道)处于高度淤血状态。回心血量也因之而锐减,使右心缩小,左心也由于长期得不到充分供血而相应缩小,从而在解剖上形成一个小心脏,在功能上形成心贮备功能不足。

疾病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转氨酶增高,血钠增高,血清肌酐增高,尿素氮增高等。

2.尿液检查 可有蛋白尿、血尿。

1.下腔静脉造影 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显示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腔内抑或腔外阻塞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可以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双向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可靠检查方法。在腹股沟部作一小切口,从大隐静脉分支插入导管可避免损伤股静脉,在电视屏幕引导下插至下腔静脉有阻力处,导管退出10~15mm,再经上臂浅静脉将另一导管插至右心房再至下腔静脉近端。远端导管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同时经上臂的导管手推20ml造影剂,并连续拍片。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阻塞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1)腔内阻塞征象有:

①阻塞端呈杯口或截断现象。

②阻塞部位呈充盈缺损。

(2)腔外阻塞的征象有:

①下腔静脉阻塞部成角。

②狭窄段较广泛与正常段逐渐过渡。

③或下腔静脉呈扭曲的轮廓等。

2.静脉肾盂造影 若发现输尿管受压、移位、则应怀疑特发性腹膜后纤维症,如见有输尿管凹陷现象,则可疑及侧支循环的静脉弯曲。

3.CT检查 由腹部肿瘤所致阻塞,采用CT检查可明确阻塞的平面范围,另外对病变性质也能大致做出诊断。CT结合对比剂的应用,可清楚显示不同平面的血管管腔,精确诊断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侧支循环通路、静脉扩张度等。

4.B超检查 B超检查在诊断下腔静脉阻塞中起重要作用,中山医院19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B超检查结果与下腔静脉造影基本相同。1例下腔静脉合并上腔静脉阻塞,X线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在第9胸椎上缘水平处阻塞。因上腔静脉阻塞无法插入导管造影,不能确定病变范围。但B超检查,发现在距心脏入口约20mm处下腔静脉内有4mm厚的隔膜。B超检查准确方便,甚至有时可弥补造影的不足并可筛选病人作下腔静脉造影的主要检查方法。可见肝脏肿大、腹水等。

5.核素静脉造影 用2~5毫居里99mTc注入下肢浅静脉,可以了解下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此法安全而简单,许多专家都报道了各自的成功经验。

疾病治疗

本病征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如果下腔静脉的阻塞是由于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繁衍所造成,在急性期时可采用抬高下肢,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双嘧达莫(潘生丁)等,借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为消除水肿,宜低盐饮食,并服用利尿药物。如出现肺栓塞症状,应考虑做下腔静脉结扎或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以防栓塞再发。

2.慢性期治疗 对慢性期病人,如侧支循环能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仅须作对症处理,尽可能保护下肢,如多抬高上肢、避免体力劳动、外穿弹力袜等。对慢性阻塞尤其是静脉流入部以下的阻塞则非手术的适应证。因为阻塞部位有发生再通的可能,下肢发生循环障碍,尤其发生溃疡,可用不全交通支结扎术、皮肤移植等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