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 |
释义 |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作者从创新理论的演进入手,建立了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要素的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提出了封闭空间下的创新系统四大类型。同时,运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对国内外典型国家与区域的创新系统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见解。在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也颇有创新,值得倡导。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则着墨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系统特点,并以典型省份山西省为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梯度模式的形成发展路径。 基本信息作者:郭淑芬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5882058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40.00 内容简介《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探索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从创新理论的演进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对不同层面的创新系统本质进行了挖掘,建立了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要素的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利用共进化特性对创新系统演变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封闭空间下的创新系统四大类型。同时,运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对国内外典型国家与区域的创新系统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见解,如正向共生环境的营造可先行等,对后发区域或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也颇有创新,值得倡导。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则着墨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系统特点,并以典型省份山西省为例进行了研究,不仅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梯度模式的形成发展路径,而且也是案例分析法在创新系统研究中的有间义运用。 作者简介郭淑芬,1970年生,山西长治人。1994年于山西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于西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山西大学获科技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Ⅲ站。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MBA导师。主要在STS、技术经济及管理、工程管理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中国软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现代化》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著教材2部,参编著作与教材各1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完成山西财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1门。2005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荣获山西财经大学2006~2007年度“科研标兵”称号、2009年评为“山西省高校工委、山西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 目录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创新系统解读 三、欠发达地区的定义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架构 第一章 历史考察:从创新到创新系统 第一节 创新的源起及演变 一、熊彼特:创新研究的发轫 二、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三、熊彼特之后的创新阐释 四、熊彼特之后的创新模式演化 第二节 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与理论演进 一、弗里曼:奠基之功 二、尼尔森、伦德瓦尔等:理论推进 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阶段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继起与比较 一、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综述 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辨析——兼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第四节 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的提出 一、创新系统的共生性 二、创新系统共生体三要素 三、基于三要素的创新系统概念模型及类别特性 四、创新系统共生体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章 创新系统实践比较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 一、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 二、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 三、两国比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系统 一、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 三、两国比较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国内外实践 一、政府规划与推动 二、国外典型区域创新系统分析 三、国内典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创新系统形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创新性表征 二、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实现的机制 第二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二、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 三、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系统 第一节 欠发达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分析 一、关于欠发达地区 二、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基于创新极集群的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梯度模式 一、创新极与创新极集群 二、基于创新极集群形成创新系统的必然性 三、基于创新极集群的创新系统梯度模式 四、推进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发展的政府责任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案例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第一节 山西创新系统的形成历程与现状 一、系统整体特征 二、创新共生环境演进特点 三、创新单元的专有能力表现 四、共生媒介数量与类型增长 五、产学研共生关系特点 第二节 山西创新系统的薄弱环节与主要障碍 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二、创新单元的专有能力有待提升 三、省域内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待增强 四、创新系统绩效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节 建设目标与思路: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 一、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提出 二、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梯度模式 三、政府建设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举措建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