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浅筋膜 |
释义 | 胸前、外侧区的浅筋膜与颈、腹部和上肢浅筋膜相延续,内含脂肪、浅血管、淋巴管、皮神经和乳腺。其厚度个体差异较大,胸骨前面较薄,其余部分较厚。 概述浅筋膜 从解剖学的观点来说,浅筋膜是位于真皮和深筋膜之间(在无深筋膜的区域,如颜面的中轴部分等,浅筋膜亦可位于真皮和骨膜之间)的一层脂肪膜性结构。—般来说它由脂肪和结缔组织的纤维共同组成。由于它的组成中往往含有较多的脂肪成分.所以有时浅筋膜也称为皮下脂肪。脂肪成分更多地分布在浅筋膜的浅层纤维成分除了在脂肪成分之间形成间隔,以固定脂肪及联系真皮和深筋膜之间外,它还往往在浅筋膜的深层形成一层薄厚不等的膜性结构。因此,浅筋膜可以进一步分为浅层的脂质层和深层的膜层。但是在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由浅而深有表皮、真皮、脂肪、浅筋膜—…”等层次描述。这种描述将脂肪成分从浅筋膜巾分离出来,使原有的浅筋膜概念发生变化,这显然是对浅筋膜的解剖学概念不够熟悉。 胸前、外侧区皮神经胸前、外侧区的皮神经来自颈丛和上部的肋门神经分支。锁骨上神经3~4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向下跨越锁骨前面,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胸前、外侧区皮肤除锁骨上神经分布区外,其余均由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分布。肋间神经在腋前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 外侧部皮肤,在胸骨两侧发出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呈明显的节段性,自上而下按神经序数排列,呈环形条带状。第2肋门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 面皮肤,其外侧皮支尚分布至臂内侧部;第4肋间神经至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至剑胸结合平面;第8肋间神经至肋弓平面。根据皮神经的分布可测定麻醉平面和诊断脊髓损伤节段。 相邻皮神经的分布互相重叠,共同管理一带状区的皮肤感觉。如第4肋间平面的皮肤除接受第4肋间神经皮支外,尚接受来自第3、5肋间神经的皮支。因此一条肋间神经受 损,其分布区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当相邻两条肋门神经受损时,才出现这一共同管理带状区感觉的丧失。 浅血管浅血管主要由胸廓内动脉、肋问后动脉和腋动脉等分支供血。静脉汇入胸腹壁静脉和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细小,在距胸骨侧缘约1cm处穿出,分布至胸前区内侧部。女性 的第2~4穿支较大,发分支至乳房,在施行乳癌根治术时应注意结扎这些血管。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皮支与肋间神经的同名分支伴行,分别分布至胸前、外侧区肌 肉、皮肤和乳房。上述二动脉的分支均有伴行静脉,分别汇入胸廓内静脉和肋间后静脉。胸腔壁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胸前区外侧部斜向外上行,汇入胸外侧静脉,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侧区浅层的静脉血。此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 重要通道之一,当门静脉血回流受阻时,借此静脉建立门腔静脉的侧支循环,血流量加大而曲张。 腹前外侧壁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腹壁助下份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连续;深层即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层,在中线着于白线,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 处,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左、右耻骨结节间越过耻骨联合继续向下至阴囊,与浅会阴筋膜相连。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腹前壁上半部的浅动脉细小,是肋间 后动脉的分支。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其外径约1mm;在腹壁浅动脉的外侧,尚有起自股动脉走向骼嵴的旋髂浅动脉,其外径约为1.2mm。由于腹前壁的浅 动脉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两层之间,并与同名静脉伴行,故常在腹下部切取代蒂或游离皮瓣。腹前外侧壁的浅静脉较为丰富,彼此吻合成网,尤其在脐区更为丰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