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可通神 |
释义 | qián kě tōng shén 原文:唐代宗李豫时,左仆射张延赏了解一件重大冤案,叫狱吏十天内了结。没想到第二天公案上有个帖子要求三万贯不过问此案。他气愤地要求尽快了结,结果帖子数目增加到十万贯。他感到对方势力就作罢,感慨地说:“钱至十万,可通神矣”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惩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许了。”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贴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来,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 解释:有了钱连鬼神也可以买通。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卷五十二:“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示例:大小荆条,先决四十,再发有司,从公拟罪,~,法难纵你。(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 近义词:有钱能使鬼推磨 歇后语二两银子铸个土地爷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译文唐代宗李豫时,左仆射张延赏了解一件重大冤案,叫狱吏十天内了结。没想到第二天公案上有个帖子要求三万贯不过问此案。他气愤地要求尽快了结,结果帖子数目增加到十万贯。他感到对方势力就作罢,感慨地说:“钱至十万,可通神矣” 形容金钱魔力极大,可买通一切。语出唐张固《幽闲鼓吹》: “唐张延赏判一大狱①,召吏严缉。明旦,见案上留一小帖云:“钱三万贯,乞②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钱十万贯。”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③之,张曰:“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注:①大狱:重要的案子。 ②乞:求 ③ 侦:探问。 翻译: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衙役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钱可通神》 《幽闲鼓吹》唐·张固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戒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 唐朝名相张延赏曾兼管“度支”。“度支”是官职名,因掌管贡赋租税,量入为出,所以这样称呼。张知道他管的这个部门有一个大的冤案,到任以后,就把办案人员叫来训斥了一通,命令他们十天之内要把这个案子了结。早上他到了办公室,发现桌上有一纸条,说:“送上三万贯钱,请不要过问这案子。”张大怒,督促手下抓紧审案。第二天条子又来了,说:“送上钱五万贯。”张更加生气了,命两天内必须将案子审毕。过了一天又发现条子,说是送上钱十万贯。张说:“钱至十万,可通神啦,已没有办不到的事了。我亦怕惹祸水,这案子就算了。” 张延赏当任时,曾力主“省官消冗”,上疏皇帝“请减官员,收其俸禄”,还算是一位想干点事的大臣。但即使是这样一个高干,在金钱面前,居然也打了败仗。人家送三万五万,他还能坚持原则,等到摆在面前的钱达到十万时,他也守不住了。这位相国的解释是怕惹祸,而非贪赃。况且,他能当着下属的面坦陈自己的苦衷,还算是一个诚实的人。不像现在的有些贪官,人家送点小钱,他统统上缴给纪委,待到来了大钱,这才悄悄收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