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超英 |
释义 | 人物简介钱超英,男,祖籍江苏无锡,1958年生于广州,先后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1982、世界文学硕士1985)、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博士1999),1992-1995年在澳大利亚访学和工作生活4年,自1987年底起至今在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现职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任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任教比较文艺学、批评理论、西方文化史、文学史与文论史等课程。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经历20世纪八十年代前、中期,参与中国诗歌运动,写诗和诗评,其中有诗作入选全国《诗选》(1983)、《中国当代青年诗选》(谢冕编,1986)、《朦胧诗300首》(1989)等,个人结集为《无雪的冬天》(199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主要从事当代诗歌评论和其他文化、文学现象,特别是特区文学的批评,首倡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移民文学”研究,获首届深圳大鹏文艺奖;另有批评结集《文化现象》;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主要研究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化,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发表有关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系列论文;1992年至今,主要从事国际移民研究、中西文化美学、流散文学和文论的比较研究。 学术成果著有《中西比较文艺学》(与饶芃子、余虹等合著、中国社科1999版)、《“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1988-1998年间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中的身分焦虑》(中国社科2000版)、《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资料选》(中国美院2002版)、《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海天2007版),编著《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其中《“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一书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5)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艺奖(2006)。2004年曾获评南粤优秀教师。曾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暨南学报”、“文艺报”、“新华文摘”、“中国人文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及海外英文刊物发表(转载)论文多篇,主要包括《论“美极是真、真即是美”——约翰·济慈的美学追求》、《中国文艺美学与中国自然观》、《移民城市的文学躁动》、《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中的死亡》(On Death in the New Chinese Literature of Australia)、《自我、他者与身份焦虑》、《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追寻身份:香港文艺与香港意识》、《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等篇。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身份理论与世界华人华人华文文学》、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项目《身份理论视野下的世界华人华文文学》;合作完成国家教育部八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艺学》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