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1+1=2
释义
1 吴卓羲演唱歌曲

碟内的歌曲水准虽不致十分出色,但也没有一首非常难听之作,全都是不过不失的作品。吴卓羲的歌唱表现,则较他以前唱多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理想,但还有不少进步空间。 主打歌“别怪她”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单是这份亲和力和熟悉感已经加了不少分数,这歌的曲子顺耳,歌词则普普通通,唯“别怪她”三字的确够抢,加上有剧集效应,这歌流行起来的程度实比想像中快得多。“春日”改编自同名韩剧的主题曲,曲词尚算理想,而且感情强烈。至于另一首藉《电车男》来说故事的“爱马仕小姐”的编曲,亦算新潮和富节奏感,终究值得听听。

基本信息

歌曲:1+1=2

歌手:吴卓羲

作曲:谢浩文

填词:梁芷珊

编曲:谢浩文

专辑:Fast Forward

发行时间:2006年1月18日

语言:粤语

发行公司:BMA唱片

歌曲介绍

该专辑有五首新歌,其实真正算得上是新歌的,可能只有“爱马仕小姐”一首,其余的“别怪她”、“别怪她 Remix”和“春日”都是大家熟悉的调子。 平心而言,碟内的歌曲水准虽不致十分出色,但也没有一首非常难听之作,全都是不过不失的作品。至于阿 Ron的歌唱表现,则较他以前唱多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理想,但无可否认,仍要有很大的努力,当中实有不少进步空间。 主打歌“别怪她”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单是这份亲和力和熟悉感已经加了不少分数,这歌的曲子顺耳,歌词则普普通通,唯“别怪她”三字的确够抢,加上有剧集效应,这歌流行起来的程度实比想像中快得多。“春日”改编自同名韩剧的主题曲,曲词尚算理想,而且感情强烈。至于另一首藉《电车男》来说故事的“爱马仕小姐”的编曲,亦算新潮和富节奏感,终究值得听听。

歌词

不中不英

将声音刻意放轻

walker加冰

呷两吓醉后乱性

低胸高叉

满足最饥渴眼睛

你每夜

就是干这事情

朝早 忘记一切

与电脑完全投契

将工作与私底

划界限 是你吧

随时变天使

变魔鬼

让快乐

都建筑于痛苦中

你精通

但我却搞不懂

等于一加一

都不识得吗

为令我注意

也会难做吗

有最简单的答法

你自愿变得复杂

西装加恤衫

金边加粗框

就是你美态

已够吸引力吧

爱你本身的性格

你亦不知道吗

都不知道吗

都不知道吗

歌手介绍

吴卓羲,原名吴兆棠,籍贯广东省中山市,是香港无线电视旗下经理人合约艺员,无线电视的力捧小生。出演过多部影视剧并获得好成绩。1998年入读第7期舞蹈艺员训练班;

2000年12月入读艺员训练班第一期。RON每一部戏,他的演技都在进步!他在2005年4月推出的《男人魅》专辑,收录了《别怪她》一曲,吴卓羲被唱片公司BMA签为公司旗下歌手,更于2005年12月推出个人首张EP 《特快通行(THE FAST PASS)》。吴的首支歌曲《别怪她》红极一时,日本卡通《我们这一家》中的“花师奶”也是经常唱作,其后这首歌更被杨秀惠翻唱成女版。在之后的06年与07卓羲的演技并没有减弱但所演电视剧并没有很红,08在内地播出的生死谍恋与浓情一生收视又很高,得到了大陆影迷的青睐。2009年是他重要的一年,上半年带来收视狂潮的两部作品《学警狙击》、《巾帼枭雄》塑造的钟立文和蒋必正的角色更是惟妙惟肖,让大家看到了ron不一样的一面。

2 数学公式

小学生都知道的伟大公式

2004年10月,一条科学新闻在国内的媒体上不胫的科学突破。

无独有偶,1971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这个“1+1=2”。消息不胫而走:“1+1=2入选最伟大的公式。”原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结果,让很多人意外的是,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一。一个加拿大读者说出了他的理由:“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评选活动的主持者则这样评价到:“一个伟大公式的力量不仅论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并传达了标志性的信息,而且还在尽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

数的出现

早在蒙昧时代,人们就在对猎物的储藏与分配等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感觉。当一个原始人面对放在一起的3只羊、3个苹果或3支箭时,他会朦胧地意识到其中有一种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时会是多么地惊讶。但是,从这种原始的感觉到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形成,却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时间。

一般认为,自然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至少有着30万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加法,因为那时没有足够详细的文献记录(也许文字也刚刚诞生)。但加法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在交换商品或战俘时进行运算。至于乘法和除法,则必定是在加减法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而分数应该是处于分割物体的需要。

应该说,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现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世界上还有一些事物,他们是彻底拒绝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里的神经元。我们可以将容器里的分子分到两个容器,使得每个容器里的气体仍然保持有宏观量——温度、压强等。但是,我们对神经元不能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幸福、痛苦之类的感觉。生物学告诉我们,这些感觉是由神经元产生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某个神经元会产生多少幸福或痛苦。不仅每个神经元并不具备这种性质,而且我们也不能将大脑劈成两半,使得每个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经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随时分开或者重组,神经元具有协调性,一旦将他们分开,生命就会终结,不可能再组合(你可以自我实验下-.-)。

目前的数学尽管已发展了5000年,却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础之上。遇到这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觉得很难用数学来处理。这正反映了数学的局限性。

另一种“1+1”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秘,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也叫“陈氏定理”。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6年3月下旬,由于积劳成疾,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顶峰只有咫尺之遥时,陈景润却倒下了,给世人留下无尽遗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