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黔东南侗族大歌 |
释义 | 黔东南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的重要的一种,被誉为最能体现侗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乐,其以歌代字的特点以及“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的歌唱结构都是世界音乐史上少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锱铢。 黔东南侗族大歌简介黔东南州是全国人口最多、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自治州。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能体现侗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音乐,它以演唱者人数众多而成名。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和中国“侗歌之乡”的小黄,位于高增乡东部,距从江县城20公里。这里四周青山环抱,村寨与村寨之间花桥相连,一条小溪从寨中潺潺流过,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画。 以歌代字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大歌的结构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视歌为宝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