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厮门 |
释义 | 千厮门曾是重庆最古老的城门之一,自从于一九三零年拆除城墙、修筑码头后,七十年来历经改造,变化巨大,有关城门的遗迹已经保存得很少。从史料上得知,千厮门有瓮城,瓮门西向,城门隔江面对江北老城保定门。 简介重庆古城曾经有十七座城门,对应着九宫八卦,为九开门八闭门之建制。千厮门属于开门之一,与之比邻的洪崖门则是闭门,闭门有名称但无城门,洪崖门因洪崖洞而得名。洪崖洞位于沧白路悬崖陡壁之下,每到雨后,崖上流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此景被称为洪崖滴翠,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居住在洪崖洞的人们为了进出方便,在陡坡上开出了一条狭窄的石梯步道,出口就在原来的张培爵大将军纪念碑旁边,但人们主要的通道还是走千厮门正街。从千厮门正街出来,即可分别通往朝千路、姚家巷、千厮门行街、水巷子街和新城门街。 起源民谣有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嘉陵江流域的粮棉都在此门卸货入仓,所以说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云,也是千厮门得名的由来。千厮门名称的使用,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在蒙古入侵宋朝的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乃求千厮仓,万斯仓,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预祝农事丰收。 西蜀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北征时,命李福为江州都督,并大量囤积粮食,以备军用。据《华阳国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州所理在巴城北故仓城”,这些记载表明,粮仓就建在城北靠嘉陵江一侧,就是后来的千厮门一带,这便是千厮门得名由来。 历史上的重庆城,其范围在现今七星岗到朝天门之间,城区中心就在太平门、道门口、小什字一带。千厮门距城市中心较近,嘉陵江水域常年水位平稳,非常适合船只停靠装卸货物,很自然,千厮门就成了重庆城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进出的货物主要是盐、纸、棉花、煤炭和时鲜蔬菜。当时重庆的街坊内流传有俚语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货物集散功能带动了街市的繁荣,木船运输时期如此。到二十世纪初,川江上轮船运输业开辟以后,客货运全面开展,千厮门内外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街市也空前繁华。 千厮门与重庆市民的密切相关还有这里曾经是一处水码头,这是当时城市用水的主要取水点。与其相应的是千厮门内还有一条街道叫水巷子,一起形成了取水、储水、供水配套体系。千厮门外以前有一条小巷就叫水码头巷,一直通往江边,小巷里曾居住有几十户人家,1996年修建滨江路的时候,该巷子拆除了。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维持整个城市供水需要的劳动力是非常庞大惊人的。据资料表明,重庆城区直到1932年才建成自来水厂,开始时管网未完备,只能给部分地区供水。许多地方的用水还得依靠人力到江里去挑水,直到五年后城区管网才基本完备。 抗日战争爆发前重庆城区人口有三十五万,为保证城区居民的吃水、用水,此前在两江各码头上从事挑水的力夫多达两万人。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事,然而它毕竟是事实。 水巷子这条老街现在还存在,位于“家乐福”超市的背后。水巷子街道的名气是很大的,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著名文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数十年后,他们对这里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许多人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写到了当年在水巷子的生活点滴。 演变应当说,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这一段时期,是川江水运的稳定发展期,也是千厮门码头繁荣的鼎盛时期。那时,千厮门外沿江码头设置有六七座,一直绵亘至洪崖洞江边。千厮门外除有正街外,还有纸盐河街,还有天成巷,江边有货栈和加工作坊。据老人们回忆,那时候街上酒店、商号、茶馆、客栈一家接着一家,街市上商人、船员、居民、力夫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入夜,酒店茶馆内灯火通明,生意非常兴隆,食客们猜拳行令,一醉方休,茶馆内川戏坐唱,锣鼓喧闹,胡琴悠扬,夜阑方罢。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上客运还比较景气的时候,嘉陵江上每日有轮船开往合川、北碚,那时候千厮门正街上旅客来往人数很多,街上整日熙熙攘攘,十分热闹,那些小饭店、冷酒馆、杂货铺,生意做得很红火。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上运输业大规模发展,船员人数增多,但新一代船员的消费水平和精神需求不能满足于河街一带的档次,船员们购物娱乐都向解放碑方向靠拢。尤其在港口装卸货物实行机械化改革以后,主要作业地点转移到三码头、梁沱等地,千厮门码头的货物集散功能丧失了,千厮门河街也逐渐沉寂冷清。 现状历史在不断推移,由于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不断发展,水路客运受到严重分流,在此背景下,千厮门码头的客运功能也走向终结。现在,因地处一隅,通道不畅,千厮门外的几处码头均不再承担客运业务,仅作为一些水运企业的后勤基地使用。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进度日新月异。无数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迅速改变着城区的面貌,但也不可避免地将这座古城的许多历史痕迹完全抹去,让我们在体验着建设成就的愉悦之时,不免也生出一些惋惜之情。 在嘉陵江滨江路修建以前,我们还能从随山势起伏的新城门街的走向和千厮门正街街口方向来依稀判断城门的所在方位,去追忆那种原始的壁垒和威严。滨江路修建后,沿江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环接滨江路的朝天门隧道穿山而出,将最能体现城门位置的千厮门正街街口一段齐头切去,这里的地形已经完全难辩旧貌。只剩下七十年代时港口局建在街口作为路标的一码头牌楼的半边门柱,或许还可聊供游人们凭吊。 发展此前几年里,千厮门正街庞大的开发工程正在不断拓展。先是千厮门综合市场工程挖去了棉花街整整一个山坡,直指嘉陵江边,将千厮门正街拦腰截断,曾经繁华的千厮门正街成了一条断头小巷。望街里深处走,那石板路、吊脚楼、小酒店,依稀是旧时风貌。后来,洪崖洞民俗文化项目确定,原有的居民全部搬迁,所有的房屋全部拆除,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那种景象,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有谁能相信,这段老街曾经有过黄金般的繁荣。 旅游洪崖洞观光旅游工程已建设完成。洪崖洞属于千厮门开发片区,是渝中区旧城改造的重点。怎样开发改造这一片破旧窳败的棚户区,贫民窟,一直是城市管理者的心病。现在,这个综合开发项目圆满完成,重庆人民又多了一个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山城重庆又多了一处标志性的景观。遗迹和文物积淀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城市的建设和开发是必须的,对遗址和文物的规划保护也同样重要, 洪崖洞工程尽管不是文物的再生或修复,但这种形式还是应当肯定的。笔者对于洪崖洞的最初印象是:妙手神工,化腐朽为神奇。而且,这里的文化价值和商业区位优势还将不断体现。 还在几年前,当嘉陵江滨江路竣工以后,路过的人们都对千厮门至洪崖洞一带桥下破旧窳败的面貌皱眉叹息。现在,洪崖洞民俗观光工程填补了这处空白。那依山临江、巍峨凌虚的仿古建筑群,溶入了高楼林立,长桥飞奔的城市景观中,足可使游人叹为观止,流连而忘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百多年以前,外国轮船刚在川江上出现时,川江的船工和滩民曾经群起而反对,因为将威胁他们的生存状态。但轮船最终还是进入了川江,中国人自己也接受了这种先进的运输工具。江边一带的河街和码头曾经因水运的发展而繁荣,领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骚。 评价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许多盛满历史文化积淀的街道和建筑将无可奈何地拆除,那些古老的、意味深长的地名街名,最终只能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