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
释义

内容介绍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属板腔体戏曲声腔体系。其板式有大板、二板、带板、尖板、滚板等五种板式。除滚板无欢音外其余各板均有欢苦音之分。音乐基本特点是清越出雅、细婉柔润。欢音轻松欢快、喜悦,苦音哀婉雅绵、如泣如诉。唱句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自由句较少。唱腔多用喉及上腭发音,偶以鼻音扬至高八度拖唱尾,使唱腔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叫板及拖腔中多用助词和衬字如“安”、“咦”、“哎”、“啊”、“呀”等。其调式为徵调式和宫调式,定调为1=G或1=bB。灯碗腔乐器有文武场面之分,武场面锣鼓点及唢呐曲牌与西路秦腔皮影基本相同,文场特色曲牌有开戏用的《开板》、对白中的《黑摸》、《黑揣》等。灯碗腔皮影戏演出时,一般一人挑线,4-6人奏乐,边挑线、边奏乐、边唱,皮影人物生、丑、净、旦齐全,皮影导具众多,每箱约有人物导具100余件,每班社6-7人。它自产生以来以艺术感染力和班社精干、剧目多为群众所乐道。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的传统剧本有100多本折,常演的有50余本。这些剧本既有艺人创作的,也有从秦腔皮影剧本移植而来的。常演剧本多由演唱艺人熟记于心,脱口而出。剧目多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地方典故,其特点是情节复杂,故事曲折,人物形象性格突出,奇、巧、新,易传易记易讲。该剧种依存于民间习俗活动,有鲜明的祈祥纳福、镇宅辟邪的程序性音乐和剧目内容。

主要特征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和其他戏曲比较,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自发性特征;适应当代生产力水平,民俗风情和欣赏习惯的地域性特征;清新的音乐和婉转的唱腔,明显区别于本地秦腔、民歌曲子和道情,又有其相互影响的稀有性和多源性特征;板式结构、班社组织等的简约、质朴性特征;以春祈秋报求平安,以庙会、节日礼俗活动为载体的程序性民俗特征。

主要价值

1、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是陕西省的稀有小戏剧种,研究它的发生、发展、直至濒危灭绝的全过程,寻找其内外因素,对文艺民俗学、文艺发生学和文艺美学都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2、发掘、抢救、保护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丰富、完善、提高它的品位,弘扬它的风格,不仅是学术上的收获、贡献,而且对创新振兴新中国的戏剧事业,对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戏曲艺术消费也会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

历史渊源

灯盏头碗碗腔又名“千阳碗儿”,“灯盏腔”,“碗碗戏”,“灯盏子”,是因打击乐器中使用灯盏头器具而得名,它多以皮影戏形式表演故又称“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其孕育、发展经过了200多年,根据公认的首创班主年龄推算,该剧兴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前后,盛于1912年--1949年(民国),衰于“文革”。它与当地的民歌、小调、地台社火、剪纸等有密切联系。

相关物品

代表乐器灯盏头碗碗:即古时用生铁铸成的高脚菜油灯碗,是该剧种的主导性打击乐器,音色清脆,独具魅力,起着掌握节奏的作用。由于该乐器的独特,该剧种以此得名。

典型乐器——连环板:连环板又称莲花落板板。作用与形制类似于秦腔打击乐中的“牙子”,比牙子短而厚,长10厘米,厚4厘米,用枣木制成,用牛筋连合。

典型乐器 ——月琴:月琴为艺人自制。形似中阮,共鸣箱用桐木制成八角形,琴杆用枣木制成,牛筋作弦,无品位,属于弹拨乐器,音色洪厚,具中阮和三弦的综合音色。

文场面器乐有大板胡、竹笛、月琴、二胡、唢呐、海笛、马号等;武场面有灯盏头、连环板(莲花落)、平鼓、铙钹、手锣、钩锣等。灯盏头沿用古代生铁铸成的高脚菜油灯碗,直径10厘米左右高约5厘米,用火浇红后在食醋中淬出即可。莲花落长10厘米,厚4厘米,取枣木制成,牛筋连系。月琴形似中阮,共鸣箱用桐木制成八角形,琴杆用枣木制成,牛筋为弦,无品位,拨片拨弦演奏;皮影、亮子等表演器具与西部皮影戏器具相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