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千秋桥
释义

武康千秋桥

位置

千秋桥,又名官桥、鲜水桥。位于武康镇英溪河畔。该桥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浙江省最古石拱桥之一。

桥名的由来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李大春重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知县廖暹,二十五年知县余启相继重修。余启还立有《千秋桥碑记》说:“始徒杠<徒行木桥>号官桥;今新以千秋,欲祈巩固不朽,为武康千载之利也”。便冠以“千秋桥”名。

据民间相传“千秋桥”名还另有一说。据传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大将军,有年奉旨南征,带兵路过武康。见到此桥破残不全,桥梁坍毁,就派人用木板铁索架起了一座浮桥,以供兵马渡河南进。当他过桥时,还暗暗许下诺言:我平南得胜后,一定再来这里重建一座石桥。”果然没有多久,尉迟恭大胜班师还朝,他面奏唐皇李世民,请求朝庭出钱重建石桥。皇帝恩准了这道奏本,并且亲赐“千秋桥”之名,表示这座石桥和唐王朝一样,“千秋万载,世代相传。”

千秋桥由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官家出面开始建造,故旧号官桥。

因桥下流水清澈澄碧,鱼虾游戈历历可数,孕育了六朝来的一批批音姿甜美的歌妓,而且还能缫织出高质量的丝绸,民间又把官桥叫做“鲜水桥”。

历史经历

千秋桥由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官家出面开始建造,故旧号官桥。因桥下流水清澈澄碧,鱼虾游戈历历可数,孕育了六朝来的一批批音姿甜美的歌妓,而且还能缫织出高质量的丝绸,民间又把官桥叫做“鲜水桥”。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李大春重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知县廖暹,二十五年知县余启相继重修。余启还立有《千秋桥碑记》说:“始徒杠<徒行木桥>号官桥;今新以千秋,欲祈巩固不朽,为武康千载之利也”。便冠以“千秋桥”名。当时,千秋桥两侧开设夜市,明月清风,银烛交辉,叫卖声沤歌声流水声此起彼落,交织在一起,夜景十分迷人。故此,清代文人潘汝奇作’官桥曲”四首,其中有“溪南溪北带水横,县门遥接大桥平。时当夜半听传鼓,又报山钟度石城。

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冯圣泽重建,狭于旧桥十分之三,改六孔为三孔。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曾多次修建,因坡陡及桥拱圈变形,1980年将桥梁上部拆除,改建成石拱桥,可通汽车,至今依然使用。

上海千秋桥

千秋桥。原名仗义桥,位于新场镇洪东街4号东侧。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钱纪章倡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同治二年(1863年)修葺。1987年政府出资再修。单孔半圆石拱桥,东西走向,跨东横港。长28米,宽3.90米,高5.40米,桥孔拱形跨度为7.70米,拱圈为分节并列砌置。东堍石级22步,西堍石级21步。两侧栏杆高为0.95米,中有四根石柱,柱顶雕有小石狮。桥墩南北两侧有石刻桥联,南侧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北侧为: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千秋桥是新场镇“十三环洞”中仅剩的l座拱圈石桥。“千秋夜月”曾为新场笋山十景之一。古人姚春熙赋诗描绘其景云:“百步长桥高并楼,闲人夜月咏来游,凭栏笑指东流水,蟾景波光一色秋。”现该桥保存完好,在南汇地区属难得。1999年出版的《上海的桥》一书中有记。2001年底向区政府申报,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千秋桥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横村,是清末(1903年)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桥面两侧有“千秋桥”三字,千秋桥保存完整,晚清桥梁风格明显,是古代桥梁建筑典型例证。

镇江 千秋桥

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

昔日画舫云集,两岸酒肆林立,楼店栉比,笙歌达旦,十分繁华。

50年代江苏镇江填河筑路,桥埋路下,桥址在今千秋桥街与第一楼街交界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