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千佛寺
释义

千佛寺位居山西省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内,国道209线边。因洞中1055尊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石刻佛像而得名。

山西交口千佛寺

修建缘起

千佛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考古专家考证,千佛寺始建于元代,是印度婆罗门教传入中国的唯一最早寺庙。东汉明帝夜梦金人,乃遣秦景使於天竺,写浮屠遗范,在“西天竺月氏国遇释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将佛教经典引入汉地中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印度释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在隰州温阳县(山西交口县)创建皇家寺院白马寺、兴教寺、西明寺,建立梵宫翻译梵文经典传授佛教;同时,有印度大德檀那,在温阳山神峪千佛洞,传授婆罗门教(印度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钦差迎接印度释摩腾竺法兰在今交口县、石楼县创建皇家寺院的大臣,是今山西柳林县穆村人大将军晋大司农迁司徒公的王敏,字叔公。”

艺术魅力

千佛洞石窟四壁雕有佛像1055尊,洞内佛像最高的1.5米,最小的仅14厘米,雕工精细形象逼真,体躯比例合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像主佛居中,两侧二侍者、二菩萨。释迦佛结跏趺坐,帛带斜绕肩搭帔帛,右手两指上竖,此手印举世罕见,佛像基座为莲台。两侧侍立似为护法梵天。菩萨皆结跏趺坐,发髻高耸头戴宝冠,周身严饰璎珞。四壁龛内雕像姿态各异,有的盘膝端坐,手结定印;有的双手合什,虔诚供养;有的足踏莲花,超世脱尘。1055尊造像历经岁月沧桑完好保存至今,是历史馈赠于今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其潜在的研究、教育、文化价值难以估量。寺内为数不多的砖雕、木雕及彩绘泥塑艺术品,亦精雕细琢臻于至美,与石刻相形益彰,更增强了千佛寺的艺术感染力。

千佛寺

孝定皇太后,建千佛寺于万历九年。殿供毗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分面合依,金光千朵。时朝鲜国王贡到尊天二十四身、阿罗汉一十八身,诏供寺中。其像铜也,而光如漆非漆也。尊天二十四像,穆肃慈猛,相具神足,衣冠法故,范镏质良。所执持器,乘海脱失,筑氏补之,非其国制也,厥工逊焉。阿罗汉一十八像,梵相,非东土形模,而与天人示现威仪又别。而十八表异,非一意一手为之,努即怒色,瞑即定神,披卷若诵,听物若审也。时西蜀遍融和尚,以诬受讯,讯次,师称华严佛号一声,刑具断裂,飞掷屋端,讯者惊沮,诬乃得白。乃延请住寺,法席大振。寺在德胜门北八步口。寺南一里,有小千佛寺焉。

固始余延吉游千佛寺○城北天开选佛场,松涛声合梵音长。千层瓣涌毗卢座,万里函来舍利光。紫极有祥香出内,黄昏无爽课随堂。蒲团一息何年得,暂过僧房世虑忘。

蕲水官抚辰千佛寺○春鸟声声佛,莲华朵朵灯。瞻听惟畏爱,久此即高僧。

新疆吉木萨尔千佛寺

地理位置

佛寺庙宇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千佛山西台地,地理坐标为东经89°07′11″,北纬43°58′16″。千佛寺占地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建筑

该寺以释迦牟尼涅磐像、三圣菩萨、十八罗汉、万寿山、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画为主,配以大雄宝殿、天王殿、地王殿于一体,构成佛教文化之建筑群。

清末民初,道教先后在佛寺之西续建“三清观”、“玉皇阁”、“定湘王庙”等建筑,使寺观阁庙融为一体,名弛遐迩,誉载边陲。在《新疆建置志》、《三州辑路》、《新疆游记》、《孚远乡土志》等志书中,均称该处为名胜古迹。由于历史的发展、变迁,边疆烽火间有发生,曾使该处名胜屡遭劫难,致以四建四毁。

初建

据千佛寺已毁寺志记载:该寺原建于北庭回鹘王朝时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间,继至蒙元时代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北庭改称“别失八里”为察合台汗国据有时,因其最后一任汗王改姓伊斯兰教后,并强制其民改信伊斯兰教,该寺遂渐衰败。

二次修复

据《三州辑略》载: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一柴夫患目疾,一日入山,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乃上山瞥见土石断裂处,粉垣半露,隐约有洞。急下山告村人,掏开洞门,以炬照之,洞形如半月,见一卧佛长六尺,金面跣足,遂甚感佛恩,誓削发为僧,住此山,募款修建多年,甚为壮丽。此为第二次修复之明证。

毁劫

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1864年),阿古柏叛乱侵入新疆,全疆各地战火迭起,庄园被毁,寺庙皆焚,千佛寺同遭毁劫。

重建

清光绪元年至三年(公元1875一1877年),随左宗棠率部进疆的张姓湖南道士,遥闻著名千佛寺古刹,特前来瞻拜,但见寺庙全被焚毁,乃与同来憎道立下宏愿,决心重建,经数年苦心经营,劝募布施,随募随修,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建寺观阁殿连成一片,构成千佛寺巍峨壮观,琉光闪烁的古建筑群。逢每年农历六月六,东自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西至玛纳斯、伊犁、精河,南至焉耆,北至蒙古科布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蒙、汉民族善男信女、高僧众侣纷纷前来敬香瞻拜,历年如是,从未中断。

火烧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军阀马仲英从甘肃率部入疆,沿东路连攻数城,进而围攻孚远县城(今吉木萨尔县)时,因战争失利,遂怂恿匪徒纵火烧寺,烈火冲天,且三日不熄,将全部建筑化为灰烬,唯有洞窟尚存。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由县城社会各界及商绅人士共倡发动群众捐资,三年间重建洞窟及大雄宝殿、金刚殿、定湘王庙及南北侧殿等建筑物,常住僧侣、道士三、四人,历年香客僧侣络绎不绝。

一九六七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县,千佛寺又遭捣毁,变为废墟。

重修

一九九二年,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古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当地历史优势,开辟旅游事业,由全县社会各界及有识之士倡导,恢复千佛寺名胜古迹,并积极筹募资金,历经三年,建成当今建筑规模。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陆续捐资助物,并复建“大雄定殿”和“地藏王殿”。千佛寺东西两面为小山沟,泉水淙淙,细流涓涓,山坡沟底植被茂盛,周围低山簇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四川省丹棱县中隆乡千佛寺

千佛寺摩岩造像:刻于唐朝贞观初年,属国家保护文物,价值颇高。佛像造型别致,生动,栩栩如生。

山西盂县千佛寺

位于兴道村的千佛寺山下,距城三十里,寺庙原有殿堂五间,为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五三二年)所建。在高丈许、宽三丈的寺内石壁上,刻有摩崖佛象一千一百余樽,大者尺余,小者寸许,为北魏、东魏、隋、唐各代所造。摩岩造像虽经风雨剥蚀,仍线条流畅,形象清晰,栩栩如生,刻艺精湛,巧夺天工。

江西庐山千佛寺

庐山多寺

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它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一是雕塑。庐山作为发达的佛教中心,在这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就拿造像来说,庐山各寺院都拥有数量可观、品位很高、门类繁多的佛像。在东林寺的弥陀殿、无量殿和神运殿里都设置着许多大小佛像,仅罗汉阁中就立着五百尊奇丽珍稀的铁罗汉像;在天池寺、明代皇帝御赐的金佛像计有大佛三尊,中佛十二尊,熠熠生辉,为寺增色;黄龙寺的金毗卢像则“精巧奇丽”,绝妙精伦。至于千佛寺更是以佛像众多奇巧而名闻遐迩。其“南廊之楹”供有四面观音像,安藏堂有渗金佛像,正殿“铜佛座旁列”,总计达千余尊,蔚为大观,寺因此而得名。这些佛像与遍置庐山其他各寺院的金银铜铁泥各类佛像一起构成了庐山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精华部分,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庐山雕塑的数量和质量。

寺院位置

千佛寺,在将军河东上的金竹坪中。金竹坪背枕九奇峰,面对铁船峰,地势平敞开阔,繁松茂竹,奇花异卉,遍布其间,景色幽绝。明清以来大凡游观过的文人都对这里的风景赞不绝口。明代礼部侍郎蔡毅中在他的诗中描述道:“细细炉烟飞,冉冉山云霁。万竹动秋声,金花满幽砌,散步出林皋,草莽生屏翳。山僧莫漫除,恐有草中葱。”在“峰峦四周如莲花蕊”似的庐山之顶可谓首屈一指,是不可多得的理想隐居安禅之地,古人有“此居其中最为深稳”之说。因之故,千佛寺又名九奇寺。当年明僧仁敬寻至此地,“见其宽衍”,叹为观止,自语道:“此五百人安居处也。”由是,他“诛茅缚庐吊影”以居,开千佛寺初基和于此建寺之先河。

仁敬简介

仁敬,号恭乾,别号幻识。俗姓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生而不群”。少即有出家之志,赴伏牛山福田寺参礼高庵和尚,披剃受戒,听讲经论,“穷性相宗旨,日夜无怠”,禅学精进,深得高庵喜爱。不久即推荐他到京师拜谒当时海内学者归附的高僧名释依从学法,“尽得其奥义大章”。随即幽栖十余年,发愤参悟西来旨义,“大有契悟”,曾欢然乐道:“此甘耳也。道在心证,奚事空言哉!”之后携一身佛学云游四方,增广见闻,求印证道。过金陵,拜晤“最为一时推重”的高僧守心禅师。守心见之大奇,乃恳请他一起闭关坐禅,相与切蹉。仁敬以禅义深奥无穷,欲觅山终隐,尽穷玄解而加以拒绝。

庐山幽居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仁敬登庐山,寻居于金竹坪,心下喜爱,发誓要以身命布施于此,以结十方衲子。其时,金竹坪荒僻无人,但他坚忍苦行,辟地开荒,“饭蔬饮水”,“绝迹屏居”三载,怡然自得,无意人世。他的宏愿苦行得到僧俗的普遍钦敬。万历八年(1580年)高僧达观真可大师专程到金竹坪游访,“觅而异之”,由衷感叹:“公安能心寂寞如此,此其所操进当不可量。”因此停憩下来,盘桓月余,与之切蹉佛学,结成了莫逆之交。

仁敬在庐山幽居三年,潜心于贤首宗宗义的研究和传承,为贤首宗在庐山建立根基,绵延相续,宗风振起作出了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贤首宗第二十六代嫡系传人。

贤首宗

贤首宗,中国佛教之一宗。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名。又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亦名华严宗。该宗早期创始人有陈隋间的杜顺和智正,杜顺被追认为初祖。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说等。唐德宗时四祖澄观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其弟子宗密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武宗灭佛后,一蹶不振。该宗在隋唐之际传入朝鲜和日本,开创了海东华严宗和日本华严宗,影响极大。

仁敬身后,其徒智联和再传弟子们继续以千佛寺为基地,致力于阐化张扬贤首宗,使该宗在庐山的声势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据记载,仁敬有高足弟子9人,其后繁衍壮大,“孙五辈若慧元等200余人,多守山居,亦有分化一方者”,势力颇为雄厚。

万历十年(1582年),黄梅五祖寺邀请仁敬下山开演《法华经》,他尊黄梅为禅宗第五祖弘忍法师的生长地而慨然应允,下山赴法华期。三年后,又赴兴国大参吴国伦期。已而与南昌少宰邓以赞互相倡导,大力开讲《法华经》,“功未及半,即示微恙而迁化”,是时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世寿五十一。

仁敬去世后,他在庐山的弟子智联闻耗赶往南昌奔丧,吊唁遗灵,哀痛旬日。“几不欲生”。不久,智联奉仁敬灵骨还千佛寺,葬于寺后,并精雕仁敬法像立于寺内作为永久纪念,彰其功德。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仁敬在山门徒为其建(上宀下卒)诸波(即佛塔),请名僧憨山德清撰写塔铭。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众门徒又捐资重修塔院,并请憨山大师法门弟子撰写塔铭,表达对仁敬大师的无限景仰和追思。该塔院占地面积二百二十八平方米,以塔为主体,周围建有雕花石坊、花饰栏杆、碑亭和坚固围墙,拜庭宽敞,雕刻精美,是一组风格独特、紧凑严密的佛教建筑,保存较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全省所罕见。1959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以来,渐次修复,还其原貌。现塔院掩映于万杉丛中,显得格外静谧肃穆,成为庐山重要风景点之一。

仁敬修寺

仁敬生前,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很关心千佛寺的建设,为寺之发展倾注了很大心血,“凡有创建多赖其力”。当他去世时,门徒还为“山中丛林俱未就绪”,他就弃去而哀惋不已。所幸的是,跟随仁敬来山开基的智联“待公最久”,深解其愿,继承他遗志和宏愿,“任负舂执役之劳”,增房添屋,终于把千佛寺变成了一座“聚僧垂万指”的巨刹。一僧十指,万指即一千僧,寺之势力可谓雄厚。当时,千佛寺殿堂阁亭齐备严整,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巨丽甲山南北”;藏经阁内北板经籍方册整严,“供具甚丽”,少参曹学铨题有“深竹经声”匾额;楚天阁可极目千里,望长江如练,“登临之美不可状”。凡此种种,备极庄严,寺因之名声大噪。僧俗闻风而附,或礼佛拜祖,或游历观瞻,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怀之作。其中明释今观这样写道:“情与庐山冥,幽思无动定。适尔前峰游,渺然绝意境。洞壑寂无声,松杉微有径。疏篱绿槿齐,密竹朱门映。古殿拂长松,虚堂闲落景。山川理本奇,缘会趣自永。久坐发微吟,明月粲东岭。”诗中对为奇异松杉和茂密修竹所蒙盖的千佛寺景至为动情。据史载,千佛寺里老杉修篁交荫,古松短小盘屈,苍竹穿枝拨翠,“异于常植”,甚为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此,寺僧专建护松亭立于大雄宝殿侧,供游人坐观“蟠顶如盖”的苍松。

寺庙影响

与此同时,千佛寺的大名也传入了明朝宫廷里,受到了一向崇佛的慈圣皇太后的垂青。她专门遣使致香,送渗金佛像奉藏寺中,以为安抚。不久又恩赐紫袍给智联,大彰其高古禅风。明神宗受太后影响,对寺亦有好感,尝下旨指定刘太监筑室于此,颐养天年。在静室之后,有泉名活泼。泉水极甘冽,是当年寺僧用“竹笕引溪数里外以供香积”之用的。泉上围有石栏,覆以竹亭,可闲适观景。

千佛寺自仁敬开基以来,一度成为庐山为数不多的兴盛寺宇之一,对日趋衰微的庐山佛教有所复兴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入清以后,千佛寺江河日下,殿荒塔塌,残破不堪。光绪初年,竟易僧为道。道人尉自明将寺改建成为玄妙观,变得面目全非。当时,观前有菜园和牛奶棚,后有残碑断塔,极其零乱和凋敝。虽后经尉自明之徒江纯静“渐廓之”,仍规模不大,有悖尉自明真人墓上横批“宗风丕振”之旨。该墓外表石结构,墓头饰有花纹,碑上刻有对联:“灵台明了了,妙道入玄玄。”是庐山现存完好的古墓之一。

恭乾禅师塔院牯岭西南8里的金竹坪,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法师在庐山金竹坪建千佛寺传灯弘教,39年后,恭乾圆寂痊葬于此。墓塔高3.5米,3级,石结构。基座为仰覆莲承托圆形6角石鼓。鼓石上有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柏。柱六面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颇为少见,是庐山现存最大的一座僧塔。墓塔周围有石栏形成塔院,占地228平方米。院内有多处石碑。

据《庐山志.续志》记载,恭乾禅师在万历七年创建九齐寺,后九齐寺香火日盛。恭乾禅师死后其弟子为他兴建了墓塔。禅师塔分为三级,由八块花岗岩组成,高3.5米,基座直径1.3米。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圆鼓石,石上刻有“圆寂禅和尚鼎塔”等字。塔前有祭坪,左右两侧分别立有石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而祭坪四周的护栏保存较为完好。

庐山文物管理局李革民:“一是从规模上比较大,第二个它的制作方法完全是明代的制作方法,象我们明朝通常用的缠枝牡丹、丹凤朝阳、喜鹊报春这一系列的图案都有,而且采取的都是这种比较深的透雕。”

恭乾禅师塔实为衣钵塔,存放的是恭乾禅师的法器,在塔的左侧一船形石头上还立有船塔,恭乾禅师的骨灰就存放在船塔下。据了解,恭乾禅师塔曾多次出现坍塌,1986年经全面维修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定期对它进行维护。

祭合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书“卧碑”二字。卧碑上方有巨石为船,船头有一座三级六面石塔,古朴优美,人称船塔。船头翘仰,似欲腾空飞去。

四川宜宾翠屏山千佛寺

寺庙规模

唐代古刹千佛寺,隐没在宜宾市翠屏山后沿的古树密林之中,占地约15亩,有教职人员20余人,常住居士60余人,信教群众约10余万人。

寺庙建设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山绕楼台钟鼓晚,翠屏深处古禅关”名句,使“翠屏晚钟”成为蜀南地区具有独特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列入叙州八景。

明神宗万历(1575-1620)年间的悟禅法师和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天容法师曾两度中兴千佛寺。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仅存残破的古千佛台遗迹。

寺庙重修

1995年,宜宾市政府决定迁城东危楼慧明寺于千佛台,重兴千佛寺。首任住持释祖明法师以是因缘传宗续祖,统领全寺僧、众,抓工抢时,于1998年(农历戊寅年八月初八)大雄宝殿首告竣工。主体工程于1999年落成,于当年(已卯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了开光大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了千佛寺寺匾。重修千佛寺的祖明法师,为中国佛教高僧圆瑛大法师第4代弟子。

重光后的千佛寺倚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千佛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七佛殿;西厢依次为罗汉堂、达摩殿、鼓楼(藏经楼)、西方三圣殿;东厢依次为千佛碑林、翠屏晚钟(钟楼)、东方三圣及十二药叉大将龛塑长廊、揽胜亭,附设念佛堂、五观堂及寮房。在各游道处特设了凉亭台阁,茶园展厅,方便香客游人歇脚。

千佛寺正前方--翠屏山腹的真觉寺,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后为翠屏书院(市一中的前身),现为赵一曼烈士纪念馆。千佛寺西(右)面毗邻哪吒行宫;后方山顶有直插云霄的双塔,蹬临绝顶,三江风景尽收眼底。

千佛寺在恢复重建的十多年来,已经资助了三十七名贫困大、中专学生40余万元;扶持贫困山区改善办学条件、兴修水利、建设乡村公路累计10万余元;救灾和扶持贫困户现金衣物累计12万余元。被评为扶贫助学先进(2001年区级)、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集体(2005年市级)、向五世格达活佛学习先进集体(2006年省级)、和谐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省级)。

河南南阳千佛寺

有房舍40多间,在瓦店镇旧址南门内路东。民国17年(1928年)时曾住一僧人,时瓦店小学扩展,他自动走离。寺今已不存。

四川彭山千佛寺

位置

四川省彭山县千佛寺禅院是以千尊佛而得名的,坐落在彭山县青龙场镇。

历史

于唐朝时期修建,大约在公元690至701年间。继后于清朝时期的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9年),由西山古庙释上普下慧法师及其徒弟释上通下桂法师来顶千佛寺禅院,寺院中房子、殿堂、园陵、树木共占土地约计30余亩 。

至清朝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8年),由释上本下富法师再购买土地10亩2分;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8年),释上觉下奎法师买陵园地0.5亩;光绪 三十年(即公元1905年),因寺院僧人增多,佛法兴旺,因种种原因,释上觉下奎法师和释上觉下恒法师 将寺院分为东廊和西廊管理,释上觉下奎法师为管理东廊,释上觉下恒法师管理西廊,寺院中的房屋、土地、陵园、花草树木均依此管理 。

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8年),东廊由释上昌下炳法师和释上昌下明法师管理,寺院土地仅有22亩2分了。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千佛寺于公元1994年8月21日重新对外开放,开放时东廊由徒末释上仁下松法师和释上仁下良法师管理现在的寺院,土地、房屋、园陵、树木大约计12亩 。

到2005年农历正月28日,释上圣下宏法师主持现在的千佛寺。现常住寺院比丘尼6单。

重建

公园 1997年,重新修建了400余平方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雄伟庄严、气势辉煌,高约16米,进门正中央设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难尊者与迦耶尊者,其后面设西方三圣,右上方设南无药王菩萨,左上方设南无地藏王菩萨。进门的两边设有十八罗汉。

公元2002年,又重新修建300平方米的观音殿,观音殿高14.6米,进门正中央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两边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观音殿上的匾额、抱柱对联等由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沫吾先生题写。

公元2006年,又重新修建两层楼的五观堂、寮房和厨房,层高大约是9.9米,总共计1500余平方。

在释上圣下宏法师的主持领导下,寺院逐步恢得到了恢复,佛法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古庙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在此,释上圣下宏向有情和无情的天下众生祝福:六时吉祥、福慧双修、岁岁平安,南无阿弥陀佛。千佛寺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青龙镇。联系电话:0833_7662209

欢迎娑婆世界广大信众与诸大善知识来寺院广种佛田,勤修戒定慧。南无阿弥陀佛。

江苏铜山县千佛寺

简介

千佛寺原名石窟寺,位于铜山县大彭镇楚王山西南坡,始建于唐代,该寺因千佛洞而得名。

特色

千佛古洞掘于唐代,洞深数十米,宽6米余,洞壁上刻有千余尊坐、卧、立不等佛像,一般高为20厘米,刻工高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洞内还有明代石佛数尊,分别为如来、文殊、普贤以及十八罗汉等。洞门上“千佛古洞”石刻。洞内西南方有一子洞,洞内有—井,约3米深,直径1.5米,井水较旺。洞内西北方有一小洞,深七米余,可容1人,弯腰侧身方可入内,相传为僧人闭关用的关房。

千佛寺院落悬砌于峭壁悬崖之间。历史上曾是徐州地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的丛林。文革时,千佛寺被毁,千佛洞惨遭破坏。

目前仅留古唐槐一棵,诸佛宝塔一座。古槐树围长4.5米,树干中空,根系裸露,壮观苍劲,每逢春天,枯枝新芽,蔚为奇观。诸佛宝塔,七层八面,高七米,底宽四余米,雕以人物、龙凤、花鸟走兽,栩栩如生,文物艺术价值极高。

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塑造徐州古城的文化底蕴及内涵,满足当地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二00二年,徐州市佛教协会提议恢复千佛寺,铜山县人民政府以铜政[2002]157号文批复,同意复建千佛寺。

千佛寺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该工程处于实施阶段。

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千佛寺

简介

千佛寺与狮子山慈云寺毗邻,始建于明代,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多次培修,其寺名先后更改三次,初名大乘寺(保存的花缸上刻有大乘寺三字),清咸丰年间更名兴隆寺(法器铁磬上刻有兴隆寺,咸丰辛亥年住持本顺造),民国二十四(1935)年更名千佛寺(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8寸佛像1000尊,故名)。

地理位置

南岸观音寺位于南岸区五公里、学府大道旁,系尼众丛林,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解放前为家庙。“文革”后重新开放。是南岸区正月30日晚上唯一开放的宗教场所。现有比丘尼10余人。1988年经政府批准开放,寺内有殿堂8处,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观音殿总高27米,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雄伟壮观。

历史渊源

千佛寺位于重庆南岸区涂山镇镇内,为重庆仅存的4间寺院之一。千佛寺与毗邻的中国惟一僧尼同寺的“慈云寺”、小说《红岩》中早期重庆中共地下党的刊物《挺进报》旧址等宗教、历史文化遗址,成为了重庆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文革”期间,佛像毁,经书焚,殿堂改作红星塑料厂厂房。1987年底,塑料厂迁出,宝殿重光。1988年初经政府批准,千佛寺正式对外开放,千佛寺正式列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千佛寺还有全重庆市唯一供奉万佛的万佛殿,清静庄严,金碧辉煌。

寺院现状

踱进山门,遍历大雄、韦陀、大悲、普贤、文殊、药王及古佛七殿,仰瞻法像之庄严,环顾殿阁之恢宏,默睹香烟之缭绕,欣观千佛寺之瑰美,不觉有心静虑息、飘然出尘之感。尤其是伫立紫竹林侧,注视历代高尼圆寂后安寝之塔林,悠悠往事引人慨叹,使人陡生思古幽情。

目前有尼众10余人,由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常慧法师主持。

特色

南滨路上有三个比较知名的佛教寺院,一是僧尼同修的“慈云寺”,49年后被改建成南岸街道纤维厂,2005年5月,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捐资1200万元,历经三年,于2008年6月11日修复后,重新开放;二是大夏国王明玉珍部将邹兴修建的“大佛寺”,49年后,寺庙和佛像被捣毁,大量文物流失,所有珍贵经书付之一炬,现在惟存江边大佛及已摇摇欲垮的五佛殿;三就是这个尼众丛林“千佛寺”了,千佛寺在49年前有尼众80多人,可谓盛极一时,49年后人数减少为20多人,后寺院被占用,改建成一个街道工业加工厂“红星塑料厂”,师父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和栖身之地,只能被迫脱下僧衣,还俗参加劳动改造。6人留在了这个塑料厂劳动,另有10人参加了慈云寺的纤维厂的劳动。

在主城区的尼众丛林除了“千佛寺”,还有南岸五公里的“观音寺”和渝中区中华路杨柳街上的“能仁寺”,所以说主城区只有一座尼众丛林是不对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