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牵亡 |
释义 | 简介台湾的“牵亡”有巫术仪式和民俗阵头两种型式。巫术仪式的牵亡魂,是藉由灵媒一种请鬼的歌阵,转变成 历史俗语讲的,宋代之后演变为宝卷,题材多为反映宗教故事,藉以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牵亡歌阵则以说唱、小 戏方式反映出儒、释、道之综合思想。 晚期的牵亡歌阵演变成台湾中南部民间丧葬阵头,于丧葬仪式中做各种牵亡仪式及表演,表现死者家属的孝 思;牵亡歌阵一般均由孝子孝媳或孝女孝婿聘请而来,其意义包括超度、劝亡、开路关、送亡灵平安前往西 方等,其仪式则包含歌舞、法事及特技等项。 表演方式牵亡歌阵的表演,以说唱来表现,即以口述方式描述情节之发展,并以歌唱作为补充;其表演方式乃由法师 主咒、主唱,其它三位脚色对答、轮唱或齐唱;通常以一关为一段,每段大多先对答后对唱。唱与白内容多 系劝人为善,且均以押韵的口语化“七字歌仔”(即白字歌仔或四句联仔)为主;再配以伴奏,或歌或舞, 或独白或对答,相当紧凑繁复。 牵亡歌阵表演目的,在于带领亡魂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其内容便是铺述整个路途的过程。为说明牵亡故事 行进间地点的转移,通常以更换曲调来表示,共包括1、请魂;2、请神;3、调营;4、出路行;5、送神等 五阶段,其中以出路行最为重要,必须行经三十六关与东岳十殿,始能到达西天见佛祖。 由于牵亡歌阵为民间小戏,语词多采押有韵脚的“七字歌仔”,因此简洁流畅,易于艺人朗诵、传授。民间 小戏自由活泼,可依各阵头所搜歌词之不同,或随艺人即兴自由发挥,同属“请神”仪式,仅须注意维持歌 词“请神”的基本精神即可,不但唱词大不相同,也可加入虚字或虚词,充分反映民间歌舞小戏自由的特 色。 参加成员牵亡歌阵的成员,有法师、老婆、倒退、小旦与乐师,除乐师与法师由男性担任外,其它三人皆由女性扮 演。牵亡歌阵所使用的法器,一般有龙角、帝钟、奉旨、乌锣及木鱼。龙角系牛角制成,具有降神与驱邪双 重功能,为法师所持用;帝钟也称法钟、法铃、三清铃或师公 仔,柄上有三叉,象征三清之意,具降神祛 鬼之效;奉旨又名净板、方子、封旨或封止,为一长方形小木块,有吓退妖魔鬼怪的功能;乌锣,是带柄圆 形小铜锣。 台湾牵亡歌阵多流行于浊水溪以南,其中以台南县下营及善化为牵亡歌阵大本营;至于台北的牵亡歌阵,则 多来自南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