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弃老俗
释义

“在古代郧县这一带的‘麇国’里,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按老规矩送进‘自死窑’让他们冻饿而死。有个叫杨三的农民,偷偷把老父亲养在家里。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国上下无人能识别和制服这一怪兽,陷入惊恐不安之中。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老人家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国王从这件事认识到智慧丰富的老人是个宝,从此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自死窑’的古老习俗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非洲考察的时候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那个接待过达尔文的原始部落,还跟北京山顶洞人一样住在山洞里或者树窝里,而且不穿任何衣服。据说人类在七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穿衣服了,这个非洲部落竟然比他的祖先落后这么多年。达尔文最为惊讶的是,这个部落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这个回答尽管赤裸裸,但是真实而又简明。在那种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有限的食品与其养活老人,不如养大孩子,因为孩子长大了就成了生产力,可以生产更多的食品。可是如果食品过于匮乏,连孩子也难于养大了,那种环境中的人就选择吃孩子。首先杀死孩子就为青壮年省出了粮食,其次孩子还可以作为食品补充生产的匮乏。在这样的生存逻辑面前,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遗弃老人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非洲。古代朝鲜有一种流传广泛的习俗,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都被遗弃在山上,任其死亡。某年月日,父子两人一起将已经老迈衰朽的爷爷抬到山上,回来的时候,父亲把那抬老人的筐子扔掉了,可是儿子又把那筐子捡了回来。父亲说已经没有用处了,捡它干吗?儿子说,怎么没有用处呢,等你老了,再用这筐子抬你呀。父亲感到惊愕不已,推己及人,立时有了良心发现,赶紧将老人抬回家来,好好赡养。从此,朝鲜就结束了这种残酷的习俗,变遗弃老人为敬养老人。

想来这个故事并不是随意虚构的,而是一段遗弃老人的漫长历史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折射。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社会,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韩国的邻居中国,古代也有遗弃老人的传统,而且有考古遗址为证。在湖北武当山地区,人一到60岁,就被年轻人送到野外的一只土坑里,这种土坑通常80公分高,50公分宽,200公分长,正好可容一人躺着或者坐着。老人住进土坑,家里人会送饭三天,然后就冻饿而死。此后,子孙后代再将老人遗体弄出来安葬(二次葬即安葬遗骨的习俗,也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前不久,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党支部胡书记向考察者介绍说:古代遗留下来的这种土坑,被当地人叫做“寄死窑”。这样的窑坑在该村及邻近著名的“民歌村”吕家河村共有二十多处。整个官山镇发现了大约四十多眼古时遗留下来的“寄死窑”。

那个非洲部落如今面貌如何,无可查证。中国人的习俗早就大有变化,尽管不是每个家庭都做得很好,反正公开将老人遗弃在山洞里的做法不复重现。相反,中国的典籍记述着许许多多尊老敬老的箴言和故事,这些典籍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传统,似乎有意跟这种遗弃老人的残酷传统进行着一场持续几千年的艰苦卓绝的搏斗。

两种传统的搏斗谁胜谁负?当然是那种残酷而又古老的传统失败了。可是,敬老尊老的传统究竟是如何取胜的呢?武当山地区流传着一个斗鼠故事,体现了这种习俗转变的观念依据。故事说某年月日,某外国使者带来一只硕大如黄牛的“犀鼠”,欲同麇国斗鼠,约定斗败者必须向对方称臣纳贡。麇国朝廷上下尝试了所有的办法,都斗不过那只犀鼠,即使派凶猛的老虎上场,也败给了那位挑战者,举国上下因此一片惊慌。一位不忍心将年迈的父亲送去寄死窑里受罪,偷偷将老人养在家里的农民,向父亲说及斗鼠事。老人告诉儿子:“老鼠的天敌是猫,如果养一只猫养到十三斤半,就可以打败那只犀鼠。”农民将这个主意报告给王公贵族,朝廷别无他计,只好按照此说试试看,果然用一只猫打败了那只所向无敌的犀鼠。国王奖赏农民时,农民说这是自己年过60的父亲想出的计策,国王听后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于是下令废除了弃老于寄死窑的规矩。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像韩国的筐子、中国的猫这样的表现尊敬孝养老人习俗确立与普及的类型故事,至少在亚洲范围内非常普遍,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其实,国王、巫师、祭司虽然不履行采集果实、耕作农田的任务,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仰仗于强壮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一旦年迈体衰也就相当于失去了劳动能力,处死他们的观念依据就是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没有功用了。这与老百姓遗弃衰老的父母是同样性质的事情。

但观念和习俗的转变依据不同,他们产生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韩国筐子的故事说明,他们从遗弃老人到赡养老人,习俗转变的契机是内心的良知发现,那位老人的后代是受到人道主义观念的支配,才毅然放弃了古老习俗对自己的约束,从善意和孝心出发,真心实意地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这种观念依据与遗弃老人的观念依据完全不一样了。这才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内在发展。今天的朝鲜民族,老人一到60岁,就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开始享受一个老人所应该受到的尊重、闲暇和安逸,生活的重担完全由年轻人担当起来(由此推断,古代朝鲜老人被遗弃的年纪也是60岁,这与中国武当山地区的风俗一样——60岁是个坎)。他们放弃操劳,也放弃对于家族的统治权和对于晚辈的控制权,因为有了赡养老人、扶助弱者的人道主义观念作背景,老人不再需要通过控制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而得到生活保障,所以他们就具有放弃权力的胸怀,有安详和善的气质和风度。

养猫斗鼠的故事说明,中国人从遗弃老人到赡养老人,习俗转变的契机是认识到老人具有经验和智慧,还可以为家庭为社会所用,这是受到功利主义观念的驱动。这种观念依据与遗弃老人的观念依据一模一样,毫无变化或进步。如果一朝发现老人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智慧和我们所期待的经验,我们依然以同样的理由遗弃他们。

所以,中国没有真正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从对弱者的关爱出发的敬老心理。凡是受到尊重的,都是控制着资源和权力的家族长老和国家长老,而那些不拥有权力不支配资源的老人,比如农村老人,他们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很难得到尊重,甚至也很难得到为经济条件所许可的善意的赡养,照样以各种方式遭到虐待和遗弃。十几年前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那些纯粹的农村老人(就是说家里只有农业背景,儿子孙子都是农民)生病了基本上不会到乡镇的医院去看病,只是请村子里的医生把把脉,留几颗药片,然后就躺在床上等待最后的日子。我见过许多老人这样凄惶地离开世界。我想谴责这种习俗,可是想想农村生存资源的极度缺乏,又不能不予以理解。跟三千年前武当山地区的居民相比,跟一百多年前那个非洲部落相比,也许可以说国人的做法已经相当文明了。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那些老人也深知自己一旦失去了支配资源的权力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所以,他们没有从容、祥和的心态,没有对于年轻人的信任和关爱,他们内心长期保持着高度紧张。他们年纪越大,紧张的程度就越是强烈,也就越是不择手段地跟年轻人争夺支配权。这就是隐藏在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

据说其他哺乳动物,衰老之后就自己离开群体,悄悄地死亡。比如一只老狼能提前五天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于是他准备好五天的食品,躲在某个角落,静静地进入死神的怀抱。大象在即将死亡时,悄悄地独自来到祖先的遗骨旁(通常是一个山洞),平静地等待着寿终正寝的那一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用意,不因自己的死亡干扰群体的生活。也许无论是古代人类遗弃老人的行为,还是今天对老人的薄待甚至虐待,就像大象和老狼的自然选择一样,都不过是一个物种的自然选择,根本用不着后人从道德、良心、伦理感情等等角度自作多情?

人类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生存本能对亲情本能的压抑竟然如此成功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