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弃保效应 |
释义 | 弃保效应是台湾选举中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所谓“弃保效应”,通常指某政党或候选人为担忧同质性的其他政党候选人瓜分选票,就会喊出“弃保”的口号,希望选民将选票集中在有机会胜出的候选人身上。这是台湾特殊的政治情境及特殊的选民心理,是影响投票行为的一种效应。 弃保效应,源自于中国象棋术语“弃车保帅”,放弃次要的棋子以保主要棋子的安全。弃保是一种选举策略,为配票的变种。例如有甲、乙两位A党的候选人出马参选,A党选民把票投给甲或乙,选票被瓜分,导致甲乙两人都落选,反而使敌对阵营B党的丙当选。 该策略的目的是,避免类似立场或性质的候选人瓜分选票,以致两败俱伤,因此要求选民,将选票集中在有机会胜出的候选人身上。 【各地例子】 1、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的选举中,弃保效应多出现在泛蓝阵营当中,但多以失败告终。 1994年,在台北市的市长选举中,当时新党的候选人赵少康为免被中国国民党的候选人黄大洲瓜分自己的选票,喊出“弃黄保赵”口号,另外,投票前赵少康亦指控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主导“弃黄保陈”,欲让赵少康落选。结果赵少康以第二高票落败于民主进步党的候选人陈水扁。此次选举乃是“弃保效应”此一词汇首次出现于台湾政坛。 到了2000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蓝营再一次分为两派。当时亲民党的候选人宋楚瑜希望从国民党的候选人连战取得票源,高呼“弃连保宋”的口号;而马英九则以错误的民调要求“弃宋保连”。结果再一次被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在得票不到四成的情况之下胜出。 早期立法委员选举是运用最多弃保效应之处,但在2008年起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已经不复见。 2、 香港 香港的选举中,因亲建制派较易进行协调的工作,弃保效应多出现在泛民主派阵营当中。 当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发生在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香港岛选区。泛民主派当时分两张名单参选。当时有传民主党名单大幅落后,于是民主党便动员泛民主派选民集中投民主党名单。在过度弃保效应之下,另一张名单中原本预期当选的何秀兰不幸落选,但民主党多出来的票又未足以令其名单多一人当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