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体动理论
释义

气体动理论(气体分子运动论)是早期的统计理论。它揭示了气体的压强、温度、内能等宏观量的微观本质,并给出了它们与相应的微观量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平均自由程公式的推导,气体分子速率或速度分布律的建立,能量均分定理的给出,以及有关数据的得出,使人们对平衡态下理想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碰撞、能量分配等等有了清晰的物理图像和定量的了解,同时也显示了概率、统计分布等对统计理论的特殊重要性。

分子运动论

旧称分子运动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热现象规律的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宏观物质由巨大数量的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即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它们总是处于热运动之中.分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称为分子力.分子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在空间形成某种规则分布(通常叫做有序排列);热运动的无规性破坏这种有序排列,使分子四散.正是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各种热学性质,例如物质呈现出固、液、气三态及相互转化.气体动理论阐明了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变化规律.它把系统的宏观性质归结为分子的热运动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能深刻地洞察宏观现象的本质.它不研究单个分子的运动,只关心大量分子集体运动所决定的微观状态的平均结果.实验测量值就是平均值.例如,容器中作用于器壁的宏观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与器壁频繁碰撞的平均结果.理论上,气体动理论以经典力学和统计方法为基础,对热运动及相互作用做适当的简化假设,给出分子模型和碰撞机制,借助概率理论处理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求出表征集体运动的统计平均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的偏差,作为修改模型的依据,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气体动理论的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研究气体的平衡态,而且可以研究气体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的转变,解释输运现象的本质,导出输运过程遵守的宏观规律.气体动理论是吉布斯统计力学出现之前的关于物质热运动的微观理论,后来成为统计力学的一部分,并促进了它的发展.

发展

17世纪

1658年,伽桑迪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假说.假想分子是硬粒子,能向各个方向运动,并进一步解释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转变.1678年,胡克提出同样主张,并认识到,气体的压力是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

18世纪

1738年,伯努利发展上述思想,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观念出发,导出了玻意耳定律.174—1748年间,罗蒙诺索夫(俄)提出,分子与原子不同,一个分子可以含有数个原子;明确指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气体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还肯定了运动守恒原理在分子运动中的正确性.此后一个世纪,气体动理论才又获得飞跃发展.

19世纪

1857年,克劳修斯(德)第一次清楚地说明统计概念,导出了气体压力、体积和温度间的正确关系,还于1858年引入分子运动自由程概念.1859年,麦克斯韦导出了速率分布律,建立了输运过程(也叫内迁移过程)的数学理论.1868年,玻耳兹曼在速度分布律中引入重力场.后来施特恩的分子束实验首次证明,这两个分布律都是正确的.1872年,他又给出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方程——玻耳兹曼积分微分方程.至此,气体动理论就发展成一门系统的理论.对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在气体动理论建立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1827年,布朗观察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等物质微粒的无规则运动.1877年,德耳索指出,微粒的不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它的不平衡碰撞引起的.

20世纪

1905年及稍后,爱因斯坦、斯莫卢霍夫斯基和朗之万分别发表了他们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1908年,佩兰的系统实验观察,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布朗运动的研究表明,分子永远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而且存在涨落.这对气体动理论是个有力的支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