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候贫穷
释义

气候贫穷(Climate Poverty),是指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灾害所导致的贫穷或使得贫穷加剧的现象。

摘要:

气候贫穷这一概念由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于2007年第一次提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2009年5月乐施会发布的《生存的权利》报告预计,到2015年,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的人数将增长54%,达到3.75亿人;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简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2009年5月乐施会发布的《生存的权利》报告预计,到2015年,全球气候危机影响的人数将增长54%,达到3.75亿人;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李宁表示:如今谈及气候难民,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度假天堂马尔代夫已开始为30 万国民另觅栖身之地,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正逐渐在中国的偏远地区蔓延。这群几乎过着零碳排放生活的人群,如今却承担着最大的威胁

一、气候贫穷所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和贫穷的关系体现在其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穷。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人民的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将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较弱。

而在2007年,乐施会在巴厘岛会议上首先提出“对抗气候贫穷”的倡议(见右图)。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影响

1、中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县位置关系

在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的地理耦合,在生态敏感地带的人口中,74%生活在贫困县内,约占总贫困人口的81%。而生态脆弱区因处于不同生态区的边缘交替地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强烈,抗干扰能力弱,人们不合理开发利用更容易造成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同时,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冰川退缩,干旱加剧

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加重;海平面上升,加重海岸侵蚀等。因此,贫困地区从自然条件来说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高,影响更大。

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生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大多数地区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加之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另外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和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因此应对灾害能力更为薄弱。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表气温将持续上升,北方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度,降水增加2%~3%;2050年将增加2.3~3.3度,降水增加5%~7%。降水时空变率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加剧。

2、中国的极端冷害事件

将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增加,北方的干旱和南方的洪涝都有加剧的趋势。区域变化显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幅度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降水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降水减少明显,表明该地区的夏季洪涝和冬季干旱会同时发生。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影响农业生产,引起种植业生产能力的下降,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使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影响水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发生变化,气温升高,蒸散量增加,大部分地区农业水资源减少,冰川面积缩减少,气候变化会造成中国北方草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气候变化没有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反,还将进一步加剧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的人均径流量减少,减少幅度为20%~40%。在沿海地区,强热带风暴影响的加强,海平面加速上升,河流入海沙量减少,中国海岸侵蚀加剧将是必然趋势。另外,气候变化通过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增加。

3、主要影响

气候变化和贫穷的关系体现在其将直接或间接加剧贫穷。

直接的影响是指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人民的生命财产、生计、基础设施等造成的损失,将体现在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不仅对灾害发生时期的生产活动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且会因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间接影响来自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农业和生活更依赖于自然降水,对水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适应力更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技术和制度的能力也较弱。

三、中国现状

1、贫困地区与生态与环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在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的地理耦合,在生态敏感地带的人口中,74%生活在贫困县内,约占总贫困人口的81%。而生态脆弱区因处于不同生态区的边缘交替地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强烈,抗干扰能力弱,人们不合理开发利用更容易造成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同时,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冰川退缩,干旱加剧;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加重;海平面上升,加重海岸侵蚀等。因此,贫困地区从自然条件来说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高,影响更大。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生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大多数地区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加之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另外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和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因此应对灾害能力更为薄弱。

2、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中国地表气温将持续上升,北方的增温幅度大于南方,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度,降水增加2%~3%;2050年将增加2.3~3.3度,降水增加5%~7%。降水时空变率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中国的极端冷害事件将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增加,北方的干旱和南方的洪涝都有加剧的趋势。区域变化显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幅度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降水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降水减少明显,表明该地区的夏季洪涝和冬季干旱会同时发生。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影响农业生产,引起种植业生产能力的下降,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使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影响水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发生变化,气温升高,蒸散量增加,大部分地区农业水资源减少,冰川面积缩减少,气候变化会造成中国北方草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气候变化没有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反,还将进一步加剧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的人均径流量减少,减少幅度为20%~40%。在沿海地区,强热带风暴影响的加强,海平面加速上升,河流入海沙量减少,中国海岸侵蚀加剧将是必然趋势。另外,气候变化通过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增加。

四、相关言论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生存的权利》中指出,现在人们往往只关注减少“收入贫困”,而忽视消除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贫困”和“气候贫困”。他认为,在中国扶贫,减少“收入贫困”人口相对容易,而消除“气候贫困”人口是最复杂、最困难的,这种困难来自于对“气候贫困”的识别和统计比较困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