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垫登陆艇 |
释义 | 气垫登陆艇是运送登陆兵及其武器装备在岸滩直接登陆的登陆作战艇只。可在由岸到岸登陆中,输送登陆兵、车辆、坦克和物资直接登陆;或在由舰到岸登陆中,作为换乘工具。 简介气垫登陆艇按主要装载对象分为人员登陆艇、车辆登陆艇和坦克登陆艇等。按排水量和装载能力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登陆艇。小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10~20吨,续航力约100海里,能装载登陆兵30余名或物资3吨左右。中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 50~100吨,续航力100~200海里,能装载坦克1辆或登陆兵200名或物资数十吨。大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200~500吨,续航力约1000海里,能装载坦克3~5辆或登陆兵数百名,或物资100~300吨。登陆艇的航速多在12节以下。艇首设有与艇同宽的首门兼跳板。装载舱为敞开式。装备有机枪或小口径舰炮。吃水浅,机动灵活,可深入到登陆舰不能到达的浅水区和岸滩登陆;但续航力小,航速低,耐波性差,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登陆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战中,美、英、日等国建造约10万艘。 20 世纪70年代,出现气垫登陆艇,具有较高的航速和独特的两栖性,是理想的登陆工具。中国于1980年研制成“722”型气垫登陆试验艇,总重65吨,最大航速50节,续航力约200海里,可装载登陆兵150名或物资15吨;1989年建成性能更为优良的“722”-Ⅱ型气垫登陆艇。 特点传统登陆艇仅能通过全世界15%的海岸,而气垫登艇则可对70%的海岸进行登陆作业。 气垫艇是世界各国在两栖作战武器研究上所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第一艘原型气垫艇完成至今已逾25年,今天已有成熟的大型军用气垫艇出现。气垫艇多以招待沿岸任务为主,不过有许多远洋型气垫艇的计划已在研究中。 LCAC气垫登陆艇已服役数十艘,主要装备在“黄蜂”级、“惠得贝岛”级、“塔拉瓦”级、“奥斯汀”级等大型两栖战舰上。 美国海军目前已发展出一种具有战场生存能力的150吨气垫艇。这种气垫艇载重超过40吨,艇身中央部分为货舱,可运载一辆主力坦克及25名士兵,或最多可达70吨的其他物资。驾驶室与发动机位于艇两侧,有如一堵墙般围着中央的货舱。艇首货舱坡道长达9.09米,艇尾则约为其半。 噪音太大与所引起的尘土过多是此种气垫登陆艇的缺点,虽然沿着侧裙装有泡沫抑止器,可改善驾驶员的视野,不过在恶劣海象下行动仍有相当大的问题。 发展中国在从俄国引进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后,购买了一定数量的12322 型“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它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舰,主要用于运送战斗装备和海军登陆部队先遣登陆分队队员,可在未构筑工事的岸边登陆,对滩头部队提供火力支持,同时还可运送水雷,布设主动雷障。其标准排水量480吨,满载排水量555吨,最长57.3米,最宽25.6米,最高21.9米,吃水1.6 米,最大航速60节,巡航速度55节,航程300海里,续航时间5天,满载登陆时续航力1天,乘员27-31人(4名军官,7名准尉),能在浪高2米、风速12米/秒的海况下平稳行驶,可突破1.6米高的墙形水障。 下面介绍一下俄国人12322型“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 12322型“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首舰МДК-95号原计划1985年交付使用,结果仅于1986年建成,而且还是试验型样品,在经过进一步的试验之后,于1988年正式纳入苏联海军战斗编成,其后的量产型对船体结构进行了一些修正,装配了新型无线电电子武器装备。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海军共装备了8艘“欧洲野牛”型气垫登陆舰,主要在波罗的海舰队(巴尔季斯克基地)和黑海舰队(多努兹拉夫基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瓜分了这种舰艇。俄罗斯得到了8艘中的3艘,乌克兰得到了5艘,分别是1988年生产的МДК-57“克拉马托尔斯克”号、“戈尔洛夫卡”号、“阿尔焦姆夫斯克”号,同时还接管了乌克兰境内的费奥多西亚市“大海”造船厂及其在建的2艘气垫登陆舰,其中的1艘“顿涅茨克”号于1993年6月26日纳入乌克兰海军战斗编成。 该级艇主要用于运送战斗装备和海军登陆部队先遣登陆分队队员,可在未构筑工事的岸边登陆,对滩头部队提供火力支持,同时还可运送水雷,布设主动雷障。其标准排水量480吨,满载排水量555吨,最长57.3米,最宽25.6米,最高21.9米,吃水1.6 米,最大航速60节,巡航速度55节,航程300海里,续航时间5天,满载登陆时续航力1天,乘员27-31人(4名军官,7名准尉),能在浪高2米、风速12米/秒的海况下平稳行驶,可突破1.6米高的墙形水障。 建设中国已从俄罗斯购买了三艘野牛(Zubr)级气垫登陆艇,每艘高达1亿美金。2006年4月,《亚太防务报道》杂志载文称,中国可能与乌克兰达成了关于提供气垫登陆艇燃气轮机技术的合作协议。乌克兰将为中国提供鳝鱼(Murena)级和野牛(Zubr)级气垫登陆艇使用的M一70型燃气轮机的建造资料,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生产舰艇燃气轮机的技术和经验,中国发展大型气垫登陆艇部队的计划仍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早在冷战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购买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调查和谈判工作,但是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向《亚太防务报道》介绍说,俄罗斯和乌克兰将在中国购买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交易上展开竞争,这是中国最希望看到的场面,它将使中国能够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合同。在合作方式上,中国一直希望能够达成双边或多边的官方协议并进行交易。然而对于中国方面的要求,俄罗斯只是提出在圣彼得堡为中国建造新的舰艇,并不打算达成任何官方协议。乌克兰除了提出在费奥多西亚为中国建造新艇外,也没有提供给中国其他的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鳝鱼级还是野牛级,都是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开发的船型。这种国家间的合作关系意味着任何关于出售或技术转让的官方行为都必须经过双方的同意,而俄罗斯在与中国达成官方协议方面表现的并不积极。 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官员称,“我们非常了解中国对于设计文件的浓厚兴趣。这些文件虽然存放在乌克兰的费奥多西亚工厂,但是它们却并不属于乌克兰。”他将中国与俄、乌两国武器出口局的接触称为“礼仪舞蹈”。“中国非常擅于利用谈判过程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以逐渐拥有本土生产某型装备的能力。在每次谈判中,中国都会争取得到最大的收获,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技术文件,进而将其转变为本国的生产能力”。该官员还透露,如果抛开双边协议,仅就技术交流而言,中国已经说服了乌克兰出售鳝鱼级气垫登陆艇的设计资料,“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获得了成功”。他还说,中国将很快掌握鳝鱼级的船体建造技术,但中国也将面临缺乏舰艇燃气轮机本土生产能力的巨大难题。虽然在中国造船史上,还从来没有自主生产并应用过一部燃气轮机,但是通过与乌克兰达成的M一70型技术支持协议,中国将获得由乌克兰提供的重要的生产设备。尽管如此,中国在购买乌克兰的技术之后,似乎在如何使用上遇到了困难,仍然在尝试着复制M一70型发动机。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拥有了M一70燃气轮机的设计文件。俄罗斯专家指出,中国可能会通过直接购买M一70发动机的方式满足短期内自主生产鳝鱼级气垫登陆艇的需要。 在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设计工作中,乌克兰主要负责动力单元部分。实际上,在苏联时期,所有的气垫登陆艇都是由现属乌克兰的国有企业礼号机器设计公司提供动力装置,包括燃气轮机和齿轮箱。礼号机器设计公司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舰艇燃气轮机生产商。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直接从乌克兰购买比俄罗斯本土生产发动机的成本要低的多。但是由于近年来俄罗斯强调发展国产发动机以替代乌克兰产品,因此俄罗斯NPO土星公司开始按照俄罗斯海军的要求生产本土型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发动机。俄罗斯海军从土星公司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M一70FRU型发动机和价值1000万美元的M一75FR发动机,同时还采购了部分由乌克兰生产的发动机。 中国有多型驱逐舰和护卫舰都使用了从乌克兰购买的燃气轮机。除M一70型燃气轮机外,Mashproekt公司还研制了M-80型(GTD25000)高能(25~30兆瓦)燃气轮机和齿轮箱,用在中国的某型水面舰上。中国曾经在1980年代生产的两艘052A级驱逐舰上安装了美国生产的LM2500燃气轮机,后来由于美国的制裁行动促使后续舰的建造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转向乌克兰寻求燃气轮机技术。2001年,乌克兰与中国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向中国转移大型舰用燃气轮机(GTD25000)的生产技术。GTD25000型燃气轮机重16吨,效能36.5%,转速3000~3600转份、功率26700千瓦(23500千瓦),长6.4米、宽2.5米、高2.7米。GTD25000是乌克兰生产的最大、最新型的燃气轮机,其性能十分优异,4台该型机即可满足一艘10万吨级航空母舰的动力需要。但是,与LM2500相比,GTD25000燃气轮机模块化程度差、不易维修,而且耗油量极大。中国总共从乌克兰购入了10台GTD25000燃气轮机。 产品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运送步兵和坦克:根据俄文资料,首艇1986年建成,1988年服役,应该是加入了波罗的海舰队(因为俄、乌分家时共建成8艘,俄分到5艘,乌分到3艘及未完工的2艘。在前苏联黑海舰队服役的3艘都给了乌克兰,俄分到的5艘都在波罗的海舰队),舷号762,使用编号也有两种说法,МДК-95或МДК-51,推测建造工厂是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金刚石”造船厂,编号是100。 希腊海军的4艘1232.2计划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各提供2艘,其中俄罗斯海军转让一艘,新建一艘。乌克兰海军转让两艘(工厂编号302和工厂编号303),但由于工厂编号303维修困难,进度缓慢,所以决定转让工厂编号为305那艘替代303~~工厂编号为303那艘现在乌克兰海军中服役,但目前使用状况不明。 M一80型燃气轮机应用于大型水面舰而言,M一70则主要是为了气垫登陆艇而设计。重3.5吨,输出功率为6700千瓦,效能31.5%;输出功率为8700千瓦,效能36%。 中国724型气垫登陆艇724型是PLA海军操作服役中唯一中国制造的气垫登陆艇(LCAC)。大概20-30艘被PLA海军水陆两栖舰队部署用于在大型登陆舰艇和滩头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运送。每艘072-2(Yuting级)型大型登陆舰能携带二艘724型登陆艇,直接通过登陆舰的船尾门进入/离开入坞舱。 设计特点登陆艇是正方形平底构造船体,有三个舱:前面的士兵舱,中央的驾驶舱和后部的动力舱。十名士兵在一个无保护、开-顶部的舱中搭载,可能增加真正战斗的意外事件。 动力装置登陆艇采用二台BF12L913C型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额定380马力,提供动力驱动气垫鼓风机和空气螺旋浆。二个直立的环形外罩,罩住空气螺旋浆和固定竖立在艇的尾部。四叶螺旋浆提供登陆艇最高航速40节。重量: 6.35 吨 长度: 12.4 米 光束: 4.7 米 高度: 3.7 米 速度: 40 节 航程: 100 英里 组员: 2-3名 能力: 10名士兵 中国海军新型气垫登陆艇夏日,亚丁湾某海域,我海军“昆仑山号登陆舰”舰坞舱尾门缓缓打开,新型气垫艇在引擎的轰鸣声中滑出坞舱,海面立即腾起了巨大的水雾。调整方向后,气垫艇开足马力向大海深处疾驰而去,远远看去像飞腾在海面上的一团云雾。 这是海军新型气垫艇在深海的第一次亮相,而这次绚丽登场的背后则是几十年的艰辛探索。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就开始了气垫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气垫艇的开发。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功设计制造出小型气垫艇并装备部队。尽管该型艇吨位较小、运载能力有限,但它的列装和使用实践却为新型气垫艇的顺利研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0年磨一剑。2009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新型气垫艇在万众瞩目中下水。近些年来,某登陆舰支队总工程师许卫雄一直关注着该艇的设计建造,他向记者介绍说,这艘气垫艇凝结了国内大量先进的数字化、自动化技术,艇上90%的设备来自于航空领域,大功率燃气轮机、垫升风机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其可以像脱缰野马般驰骋大洋,航速、载重等参数均达到设计目标,与世界同类艇比较,其性能亦可跻身前列。 新随“昆仑山”舰驶向亚丁湾,训练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首次亮相“深蓝”当天,在气垫艇准备返回母舰时,记者多少有些担心,因为深海的风向和涌浪时常变幻莫测,更关键的是气垫艇的艇身与“昆仑山”舰坞舱内壁之间仅有不大的空隙! 然而,艇员们过硬的技术却让记者的担心有些多余。只见气垫艇在母舰的引导下逐渐靠近坞舱尾门。50米、30米、10米……在抵达舱口时,气垫艇与“昆仑山”舰在相对静止的那一刻,瞬间加大马力,精准地钻进了坞舱。 训练结束后,气垫艇分队队长刘伟非常高兴。“我们每一名艇员都进行过上百次的模拟和实际操练,心理素质和操作技术都非常过硬。”刘伟对记者说:“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把每一次进出母舰都作为一次挑战。因为即使成功了一千次,我们也坚决不接受一次失误。” 新型气垫艇集众多新技术于一体。作为我军第一艘新型气垫艇,适航性、可靠性等指标都需要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型气垫艇定会大有作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