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释义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生命周期如同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动规律,并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面向市场推动该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生命周期

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成长和发展是企业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追求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冲动。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具有不同特点和危机的若干发展阶段,这要求企业要在各个方面实施不断的变革与之相适应,其中尤以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为重。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特定成长阶段的适应性强弱,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和目标的实现,只有适应企业特定成长阶段的组织结构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地成长与发展。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微妙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生命周期分类

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周期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相当机械的看待市场发展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更富有挑战性,观察顾客需求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由不同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的(需求生命周期)。

产品/行业生命周期

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发展——产品/服务由那些“早期采纳者“购买。他们对于价格不敏感,因此利润会很高。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开发具有更好质量和大众化价格的产品,这又会侵蚀利润。

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假定事情必然会遵循一种即定的生命周期模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可预测的而不是有创意的、革新的战略。

需求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概念更有建设性的应用是需求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假定,顾客(个人、私有或公有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娱乐、教育、运输、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口的统计特征随着时间而演变,政治环境则在不同的权力集团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偏好也会改变。与其为了保卫特定的产品而战,倒不如为了确保能够继续满足顾客需求而战。

理论来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其发展延续的特定组织结构形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同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不同表述。

企业发展生命周期

美国人伊查克.爱迪斯曾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老化和衰亡。他写了《企业生命周期》,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十个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爱迪斯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企业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指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提示了企业生存过程中基本发展与制约的关系,在我所接触过的管理理论中还没有一种这样人性化,这样从企业生命过程的角度来探索管理的。

转型企业生命周期

爱迪斯画了一条象山峰轮廓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据说这条曲线可以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实际上很多企业没有走完这条完美的曲线就消失了。有的仅仅几年、十几年还在成长期就夭亡了。原因是企业成长中会遇到许多陷阱,企业没有跳过去。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创业”的陷阱,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时企业基本上已经发展起来了,处在学步期或青春期,将要从创业型转为管理型,进行较大的跳跃。爱迪斯指出的创办人或家族陷阱,也正是现在民企关心的如何超越家族制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企业最危险的一个陷阱。

发展中企业生命周期

还有一些做的比较大,可以说进入青春期的企业,也遇到了成长的困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也难有增长,似乎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制约和摆布着自己的命运,左冲右突,难以脱离这个怪圈。实际上是企业长期停滞在粗放经营和管理上,缺乏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机制,落后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根据爱迪斯理论,壮年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最为理想的点,在这一点上企业的自控力和灵活性达到了平衡。壮年期的企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壮年期并非生命周期的顶点,企业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决策和不断的创新变革,使他持续增长。但如果失去再创业的劲头,就会丧失活力,停止增长,走向官僚化和衰退。

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和方法,把企业看成一个机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组织,从把握全程到注重阶段提出动态管理的思想,对于思考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周期特性

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是以12年为周期的长程循环。它由4个不同阶段的小周期组成,每个小周期为3年。如果再往下分,一年12个月可分为4个微周期,每个微周期为3个月。该规律的行业特征不太明显,适用于各种行业,甚至大部分商业现象。由于不同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尽管它们有 共同的规律,但在4个不同周期阶段变化各异,各自的发展轨迹也不同。这些不同的变化特征归纳为如下三种变化:

普通型

周期运行顺序: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低潮期(3年)。普通型变化最为常见,60%左右的企业属于这种变化。它的4个小周期的运行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通过4个小周期的循环。

起落型

周期运行顺序: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稳期(3年)。起落型变化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属于盛极而衰,大起大落之类型。这类变化企业的比例约占20%。它的运行轨迹在周期转换过程中突发剧变,直接从高峰落入低谷。处于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经营者一般都会被眼前的所迷惑,错误估计形势,拼命扩大投资规律,准备大干一场。殊不知这种投资决策的失误,结果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全军覆没。

晦暗型

周期运行顺序: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名曰晦暗,隐含韬晦之意。这类变化的企业与上述两类变化相比,运转周期中减少一个上升期,多出一个下落期。这就表明在12年4个小周期的循环中,这类企业可供发展的机会少了3年,而不景气的阶段多出3年。这类企业的比例约占20%。

一个正常运作的企业,如果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中达6年之久,不光众人士气低落,企业决策者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周期阶段的企业决策者,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态:一是彻底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想作任何努力,任企业自生自灭;另一种则出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拼命扩大投资,采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方式来挽救败局。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反在陷阱中越陷越深。所以在这个阶段,以上两种策略都不足取。

晦暗型变化的企业虽有诸多弊端,但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它在经历下落和低潮两个小周期阶段的低位循环后,运行轨迹突发剧变,直接从低谷冲上高峰。鉴于这个变化特点,企业决策者要权衡利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因素。“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企业处于低潮,固然不利,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这段时间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调整组合的大好机会,采用相应的战略调整,着眼于中长期目标的投资。

企业定位

根据企业发展时间的不同,以1991年、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四个年份为标志来定位自己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企业的发展超过12年

(一)一个企业的发展时间超过12年,如果其在1991年进入上升期,1994年进入高峰期,1997年进入平稳期,2000年 进入低潮期,那么就可通过这12年4个小周期循环推断出这个企业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它将在下个周期的2003年进入上升期。其他类型的企业依此类推;

发展时间处于10-12年

(二)发展时间处于10-12年,即在1991年-1994年间创办的企业,如果在1994年进入上升期,1997年进入高潮期,2000年进入低潮期,那么可以推断出该企业属于起落型变化的企业,它将在2003年进入平稳期(其他类型依此类推)。这种类型的企业要特别注意2000年直接由高峰落入低谷的变化特征,这是识别起落型企业的唯一标志,低潮期的盲目扩张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是起落型企业的最大潜在危机;

发展时间处于7-9年

(三)发展时间处于7-9年,即在1994年-1997年间创办的企业,如果在1997年进入下落期,2000年进入低潮期,即可推断其为晦暗型变化的企业,它将在2003年进入高峰期。识别此类企业的特征主要有二点:该企业处于不景气的低迷状态达6年之久; 直接由低潮期进入高峰期。晦暗型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是采取紧缩型战略渡过前2个周期的低迷,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要注意的是,若企业在1997年后进入上升期,2000年进入高峰期,则将在2003年进入平稳期,这类变化的企业仍属于普通型变化的企业;

创业时间处于6年左右

(四)创业时间处于6年左右,即在1997年-1998年创办的企业,可根据2个周期循环推断属于哪一类变化的企业。如在创业后低迷不振,2000年突然崛起进入高峰期,可以得知为晦暗型企业;如创业后进入上升期,2000年进入高峰期,则可推断为普通型变化的企业;

创业时间处于3年以下

(五)创业时间处于3年以下的企业,没有以前的周期可以印证,判断比较困难,只能根据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研究经验加以判断。在2000年后创办的企业,如处于 低潮状态,这类企业很可能属于普通型,下个周期将在2003年进入上升期;如处于平稳期,则可能属于起落型变化的企业。在此不多加述说。

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周期都能与此规律密切配合,但不排除一定时间的误差,正如价值规律也有振荡现象出现。当然也有少数特殊现象,如企业持续发展或低迷10年之久的,这些都与企业的先天素质优劣和后天发展环境好坏密切相关。对这些企业而言,小周期里仍有高峰期和低潮期之分。持续发展的企业在总体上可采取发展型战略,只是在各个周期阶段做相应战略调整。持续低迷10年之久的企业总体上采取紧缩型战略,在各个周期阶段再做相应的战略调整。

机会和危机并存

在战略转折点上,机会和危机往往并存。北京金响集团,是一家老字号糕点厂,它和台商合资上马膨化食品叫金响卷,生意一下子做火了。短短两年,产品卖到中国二十几个省,还出口到美国。到1998年底,一条生产线昼夜生产也供不应求。当时,公司主管拍板,马上再添三条线,结果三条线还没安装,销售一路滑坡,外欠款1000多万元收不回来,企业难以为继,原因就是只看到机会,不分析危险,在转折点上失误。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从1999年下半年感到企业面临一个转折点,面临生存危机、管理危机。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已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二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开始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三是从九十年代后期,企业面临的市场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感到仍以现有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管理能力去迎接未来的五年、十年是不行的,必须跳出经验,冲破传统,立足未来,为了生存而毁灭,为了发展而变化,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构筑新的平台。于是调整自己的战略,决定2000为管理年,2001为管理深入年,2001为管理创新年。主要是提升经营管理,练内功,打基础,准备相应的硬件条件,同时放慢发展的速度。这两年搞了CI的策划、通过了ISO9002认证、抓企业制度改革、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这些做法是保证不要偏离那条曲线。

如果一个企业能从盲目感觉的梦境中走出来,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生命阶段,抓住从量变到质变的机遇,采取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平稳地实现突破和转折,就会不断创造业绩,健康成长。

弄清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总体规律,再参照三种不同类型的变化特征,对号入座,认准自己属于哪一类变化的企业,然后根据界定的时间,推算出企业各个周期的时间段。最后根据这些数据,把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发展轨迹绘制成图表。

选择战略

针对所处周期选择适当战略 针对不同的周期应采取不同的战略,从而使企业的总体战略更具前瞻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依照企业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可将企业的总体战略划分为如下三种:发展型、稳定型和紧缩型。

发展型战略

(一)发展型战略,又称进攻型战略。使企业在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该战略宜选择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上升期和高峰期,时间为6年。

稳定型战略

(二)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使企业在战略期内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宜选择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平稳期实施该战略,时间为3年。

紧缩型战略

(三)紧缩型战略,又称退却型战略。它是指企业从战略基础水平往后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战略。采取紧缩型战略宜选择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低潮期,时间为3年。

以上三种战略中,可以说所有的企业最不希望采用紧缩型战略,因为这与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许多企业即使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宁愿采用发展型战略而非紧缩型战略。其实从战略角度考虑,有时候战略上的退却比进攻更有成效。企业要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把这两种战略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是非常理想的,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与正常曲线分离而掉下来。比如巨人、三株、秦池。他们是在一个战略转折点上出了问题。一个企业的走向转为下降或上升,出现较大变化的这个转折点非常重要。从生命周期曲线上看到这样的点非常多,特别是在两个阶段交替的时刻。每个阶段临界状态的转化叫战略转折,战略转折点也叫危机点,他包括危险和机会。如果能战胜这一点,突破这个极限,企业就能继续发展,否则就会走下坡路。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仅仅思考在一个平台上量的增长,必须不断构筑新的平台,不能总是留恋过去的框架,沿袭过去成功的一套过时的方法。一句话,只有生命周期阶段的突破者,才能化“蛹”为“蝶”,只有这样不断的蜕变,才能实现正增长的持续。

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先生有一句话“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面临一个战略转折点。”就是说,你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否则你仍用过去的办法,就难以驾驭和掌控企业,更不用说永续经营。十年前一个日本人说,全世界企业都存在“一千万障碍”,很多企业在收入不到一千万时做的很好,一旦超过一千万很快就完了。为什么?因为一千万以下可以人盯人,靠个人,靠全家人去管理,超过一千万人盯人就难了。超越这个阶段就是不要用人去管,而用制度。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必须要有不同的管理,这是爱迪斯先生强调的企业生命周期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小企业经营者极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能生存发展。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采取发展型战略进行盲目扩张。在企业生命周期的高峰期会取得一定成果,一旦进入低潮期就恰得其反,后果不堪设想。而低潮期是周期循环力量衰竭的产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只有选择最佳的时机,才能取得成功。周期战略的应用目的正在于此。

与就业的关系

选择企业要看企业性质或制度,更要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

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蜕变)的不同阶段。即使是性质或制度完全一样的企业,由于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对员工的需要和影响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处于诞生期的企业,会对员工提出极大的挑战,也会给员工提供极大的就业机会。在这一类型的企业就业,会有相当大的压力和风险,但也常常有很高的回报。处于诞生期的企业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外联公关能力、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过于按部就班的人、讲究条例或程序的人不大适合在这样的企业工作。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工作也需要员工有较大的付出,但是工作忙碌,收入也相应较高,升迁的机会也较多。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需要的是精力充沛、好胜向上、办事能力强、效率高的员工。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已经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工作比较有规律,“稳定”是这类企业吸引人的一面,但“挑战”与“机遇”往往也容易被人忽略。在这类企业就业,要注意保持向上的心态和创新的态度。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其实也处于蜕变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会比较接近诞生期。在这类企业工作,比单纯的创业更艰难,如果无法自新突进,就有随着企业衰退而落后于整个时代的风险。

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关注,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在1960年以前,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论述几乎是凤毛麟角,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刚刚起步。在这一阶段,马森·海尔瑞(MasonHaire,1959)首先提出了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停滞、消亡等现象,并指出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企业在管理上的不足,即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局限性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

2.系统研究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比前一阶段更为深入,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哥德纳和斯坦梅茨。

哥德纳(J.W.Gardner,1965)指出,企业和人及其他生物一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但与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相比,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期性。一个企业由年轻迈向年老可能会经历20—30年时间,也可能会经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第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既不明显上升也不明显下降的停滞阶段,这是生物生命周期所没有的。第三,企业的消亡也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变革实现再生,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斯坦梅茨(Steinmetz L.L,1969)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发现企业成长过程呈S形曲线,一般可划分为直接控制、指挥管理、间接控制及部门化组织等四个阶段。

3.模型描述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学者们在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一些企业成长模型,开始注重用模型来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主要代表人物有:邱吉尔、刘易斯、葛雷纳以及伊查克·爱迪思。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

葛雷纳(L.E.Greiner,1985)认为企业通过演变和变革而不断交替向前发展,企业的历史比外界力量更能决定企业的未来。他以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为指标,根据它们在组织规模和年龄两方面的不同表现组合成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创立阶段、指导阶段、分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该模型突出了创立者或经营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方式和管理机制构建的变化过程,认为企业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由前期的演进和后期的变革或危机组成,而这些变革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

伊查克·爱迪思(Adizes)可以算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共十个阶段(见下图),认为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当企业初建或年轻时,充满灵活性,做出变革相对容易,但可控性较差,行为难以预测;当企业进入老化期,企业对行为的控制力较强,但缺乏灵活性,直到最终走向死亡。

在这一阶段里,西方学者们已经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和完善了,因此这一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

生命周期波动的原因

企业生命周期波动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决定理论,其隐含的理论前提假设是企业生命周期应该是稳定的,只有在受到外力冲击时才会发生波动。内因决定理论认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经营周期,而经营周期的变化方向基本上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企业经营周期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在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之间的循环或替代选择,当循环圈越大或增长繁荣期越长时,企业生命周期也就越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