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祁山 |
释义 | 1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祁山祁山为一旅游胜地,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甘肃礼县均有同名称的景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地理位置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景区存在差别。 ◎ 基本介绍祁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地下党员蒋毓华的故里;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在其诗中写道:“若祁山之胜,岂亚于西山。”每年三月三牡丹开遍山;山上有祁阳山观,山下有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教育基地“蒋毓华故里纪念馆”此山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是革命精神的发扬之所,是现代旅游休闲之宝地!! ◎ 祁山原记山以祁名何也,诗咏《中原》日:‘祁祁’,或取其盛大而名之也。诗咏《兴雨》日:‘祁祁’,或取其致云雨而名之也. 域中之以祁名者,以山为县城之脉,县之名祁阳,於蜀汉,县固以山得名也.危峰耸秀,拔起于平畴之间,俯瞰湘流,一碧澄莹,四望诸岩峦,苍翠缭绕,实湘南之胜境,旧以为景之一,讵不宜哉。穷堆地以人传人,亦以地传昔人. 谓柳子文章,皆永州山水力,然柳子迹所未至,其不传者实多,若祁山之胜,岂亚于西山。使柳子见之,传颂岂在西山下哉。古今来文人学士,毓山之灵,即为山之记。 余也驽劣,愧不足为名山记也,顾念我祖德先公,卜筑湘南,世居山之麓,环山田亩,多蒋氏之业,德先公之孙天贵公,曾于山中建观宇,捐田以克常居,厥后融祖岱,公等相继兴修,用壮山色,仰止之余,盖不胜之思焉。 若乎山之上,春风桃李,秋雨梧桐,猿啸鸟啼。与樵唱田歌,互答于云树间,牡丹竟秀,顶兆科名,登山者其亦有低徊,而不能去者乎.余不文,聊以记之概。亦以志先畴旧德,于弗替云。 ◎ 祁山名人陶铸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 祁山名人蒋毓华蒋毓华革命烈士(1888—1927),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活跃在祁阳县的早期革命活动家.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和雷晋乾,王一分等祁阳特支领导农会会员打土豪分田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取得北伐战争胜利.湖南马日事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共祁阳特支常委蒋毓华同志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 祁山景观祁山观祁山观: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大部分道教徒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虽然城市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纯为绿色食品,时间长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仙风道骨,益寿延年。同时优美的环境对于寻访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气清新,住所幽静,正适合病人静养。 ◎ 祁山景观牡丹花牡丹花:为百花之王,人们称牡丹花为国色天香,佩带象征富贵和官运;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代表祁阳人民繁荣富强的物质文明。 ◎ 祁山名胜蒋毓华纪念馆蒋毓华故里纪念馆:蒋毓华革命烈士(1888—1927),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活跃在祁阳县的早期革命活动家.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和雷晋乾,王一分等祁阳特支领导农会会员打土豪分田地,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取得北伐战争胜利.湖南马日事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共祁阳特支常委蒋毓华同志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解放后经其战友、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倡议,祁阳县人民政府为其修坟立碑。值建国六十周年.家乡人民和其宗亲故友后裔更加怀念英烈,捐款筹资修建湖南省祁阳县蒋毓华,希望建成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教育基地,以慰英灵。 2 甘肃省礼县祁山◎ 基本介绍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 祁山景观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游揽胜的绝好去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传说宋时野仙孙元明绍兴中(1140年左右)来洞元观,居栖真岩,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 栖真岩下有洞元观,原为梅列侯宅,唐大历中改建而成。洞元观内有楼、阁、殿、堂等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后改为东岳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庙毁,又改建为祭祀朱熹的场所。这里背山面水,幽雅清静,祁门一些知名文人常来此游览。叶元杰有诗咏栖真岩:“孙仙何处未归来,石壁题诗已半苔,惟有岩花常作主,春风依旧几支开。” “青萝线天”为古代著名的“梅城十二景”之一,是青萝岩和一线天的合称,位于祁山东麓青萝坞。此处有岩似青萝,生南北向,岩下滴水,风吹作响。岩下有一石室,高5丈,阔20丈,中可容百人,旁有涌泉,人称乳泉,甘甜可口。青萝岩松苍柏翠,绿荫蔽日,岩罅石缝间清泉甘冽,水声潺潺,古刹掩映于绿树之中,钟声悠扬,景色清幽至极,曾给来此论学赋诗的许多诗人学士无数灵感。距青萝岩不远,峭壁峥嵘,巨岩摩天,此处两道悬崖构成了一条夹壁,仅可容单人通过,鬼斧神工,游人置身其中,仰首窥视,可见一线苍天,故有“一线天”之称。邑人吴云山诗云:“巨石撑突疑无根,奋怒欲落惊我魂。”巨石凌空,仿佛随时都有坠落之势,惊心动魄。一线天中阴影朦胧,使人“仰看不知当日午,侧景焉能辨晦明。徘徊薄暮惝忘归,山外无数云烟隔”。 祁山也由此留下了许多名家墨迹及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在山东北面的半山腰上,一方为“佛”字,无款识,为篆 祁山书阳刻,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米左右。其左边有一方为“山中灵囗”,最后一字和款识由于岩体剥落,已辨认不清。右边与之对应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题额,不知何故没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约百米处还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题款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修炼参禅处,至今仍能见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痕迹。 ◎ 祁山人文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四时祭祀。时隔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下来的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自成格局。 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候祠,历有修复。现存武候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门外有照壁、戏台,为建国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 武侯祠武候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 葛武候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对祠宇、塑像、壁画进行了维修粉饰,新植了花木,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增设了服务性设施,成立了文管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在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相关历史事件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四时祭祀。时隔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下来的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自成格局。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对祠宇、塑像、壁画进行了维修粉饰,新植了花木,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增设了服务性设施,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在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 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祁山位于县城东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康熙《祁门县志》中说祁山“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门人倪望重在《祁门县志补》中写道:“祁,大也,盛貌”。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此说也有一番道理。 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游揽胜的绝好去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传说宋时野仙孙元明绍兴中(1140年左右)来洞元观,居栖真岩,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 栖真岩下有洞元观,原为梅列侯宅,唐大历中改建而成。洞元观内有楼、阁、殿、堂等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后改为东岳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庙毁,又改建为祭祀朱熹的场所。这里背山面水,幽雅清静,祁门一些知名文人常来此游览。叶元杰有诗咏栖真岩:“孙仙何处未归来,石壁题诗已半苔,惟有岩花常作主,春风依旧几支开。” “青萝线天”为古代著名的“梅城十二景”之一,是青萝岩和一线天的合称,位于祁山东麓青萝坞。此处有岩似青萝,生南北向,岩下滴水,风吹作响。岩下有一石室,高5丈,阔20丈,中可容百人,旁有涌泉,人称乳泉,甘甜可口。青萝岩松苍柏翠,绿荫蔽日,岩罅石缝间清泉甘冽,水声潺潺,古刹掩映于绿树之中,钟声悠扬,景色清幽至极,曾给来此论学赋诗的许多诗人学士无数灵感。距青萝岩不远,峭壁峥嵘,巨岩摩天,此处两道悬崖构成了一条夹壁,仅可容单人通过,鬼斧神工,游人置身其中,仰首窥视,可见一线苍天,故有“一线天”之称。邑人吴云山诗云:“巨石撑突疑无根,奋怒欲落惊我魂。”巨石凌空,仿佛随时都有坠落之势,惊心动魄。一线天中阴影朦胧,使人“仰看不知当日午,侧景焉能辨晦明。徘徊薄暮惝忘归,山外无数云烟隔”。 祁山也由此留下了许多名家墨迹及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在山东北面的半山腰上,一方为“佛”字,无款识,为篆书阳刻,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米左右。其左边有一方为“山中灵囗”,最后一字和款识由于岩体剥落,已辨认不清。右边与之对应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题额,不知何故没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约百米处还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题款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修炼参禅处,至今仍能见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痕迹。 祁门旧志上记载着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坞。据考,此景在祁山东麓,出青萝岩,沿公路东行约百米处进朱家坞,即珠溪。珠溪寺建于唐光化年间(898--900),宋明两代又数次修葺,清代毁于兵火。古时,文人墨客常到这里踏青寻幽访古。清顺治年间祁门训导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诗,“珠溪曲坞”诗云:“阒然十里隔尘嚣,指点招提问野樵;石裂屏开栖二凤,溪回珠合过三桥;争夸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遥;花落水流别有异,那闻山外马蹄骄”。同治《祁门县志》载,宋绍定6年(1233),知县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请邑中诸文人学士,方岳曾作诗一首《次韵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风生意长,梅花吹雪入诗香;夜寒记得僧房梦,修竹半窗云一床。”以其一贯清新自然的风格,写出了珠溪清丽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后因历经兵乱而倾废,珠溪曲坞之景也无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阊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号靴石。《太平寰宇记》载:“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圆丈余,坠于溪中。”此石自祁山坠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绿,深不见底,称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过数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头出露水面,人们俗称为“大石头”和“小石头”。县人吴云岫咏相公潭诗:“十里青萝山下路,野花红过相公潭”。时至今日,这两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季,人们喜欢来此凭石跃水,恰似天然浴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