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祁家川 |
释义 | 青海省平安县祁家川平安县祁家川七百多年来,众多民族在这一带往来迁徙,结果使这里渐渐成为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自从1644年清王朝统治以来,回族人成了这条山沟的主要居民。只有祁家川的地名还能使人想起这里的早期居民藏族祁家部落。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拉木登珠就出生在祁家川的当采村。东经101度51分57秒、北纬36度22分39秒——这个地理坐标,属于中国青海省平安县祁家川当采村(红崖村)的一个普通院落。祁家川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石灰窑乡西南6Km处,属脑山地区,一九三五年农历六月六日,第十三达赖的转世灵童降生在红崖村当彩家族祁却才让家中。他的家庭是个佛教世家,家族中不少人在塔尔寺等寺院为僧,大哥是六世当彩活佛,弟弟是西藏阿里的一位活佛。他在1938年被认定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次年入藏,途经塔尔寺驻锡,1939年10月7日抵达拉萨。 湟中祈家川塔泽拉木登珠: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935年7月6日(农历六月初六,藏历木猪年五月五日,星期六,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丑时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40年,西藏地方政权认定青海省湟中县(平安县)祁家川当采村的藏族农民祁却才仁和妻子德吉才仁5岁的儿子拉木登珠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藏历木猪年(公元1935年)五月五日,一个男孩出生在青海湟中祈家川,一个藏语名为塔泽(汉译为咆哮之虎)的小村庄里。男孩的先祖,据说是来自于几百年前,在吐蕃还有王的时代,一支由当时的赞普芒松芒赞,从西藏中部的彭波派防此地的守军。当然,到了男孩的父母一辈,他家不过是当地一户再普通不过的农牧家庭。在男孩即将出生的那段日子里,父亲突然患病在床,巧合的是,在男孩出世以后,阿爸的病也好了起来,于是父亲给男孩取名叫做“拉木登珠Lhamo Dhondup”(汉译为期盼充满神性),Lhamo Dhondup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意为“满足愿望的女神”,这暗合喇嘛教的最高宗旨:阳阴人。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去做个出色的小喇嘛。一日,男孩又玩起了他平常经常玩的游戏,他假装即将出远门,收拾物件放进袋子里,然后说,“我要到拉萨了,我要到拉萨了”。照例,他的阿妈会微笑着过来,给男孩的行李袋子里放上一块糌粑,然后看自己小儿子开心的笑颜。但这天没有,因为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没时间陪自己的儿子玩耍。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男孩闹着要去拉萨的话语,恰好被一位扮作仆人的僧侣听见。他的名字叫做格桑仁波切,来自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寻访已经圆寂的十三世法王的转世灵童。 摄政在圣湖所看到的神示,对比实际,“阿、噶,玛”三个字,可以对应解释成“安多”,“塔尔寺”,以及此村边上的“噶玛夏松寺”。全都对上了,巨大的成就感充盈着领队高僧的心胸,但还不能放松,接下来进行体检。察看这男孩身上是否有八种生理特徵,它们是将历代法王与常人区别开来的特徵。其中包括:大耳朵、宽眼睛、眉毛梢朝上翘、大腿上有虎皮斑,还有一只手掌上有一个形似海螺的痕迹。这些检验者们恭敬的脱下了孩子的衣服,看到有三处地方符合他们的期待。此时所有的寻访团成员已经完全沉浸在崇敬、兴奋的气氛之中,几乎停止了呼吸,在垫子上都坐不稳,连话都讲不出一句来。而小男孩此时展露出一个淘气的笑容,使所有人都失去了定力,幸福的泪花夺眶而出。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全家人移居拉萨并成为西藏一个显赫的家族以后,他的家族拆掉了原来的小房子,盖起了这所当地风格的建筑。1956年以后,这里的前院成了一个小学,叫当采小学。但是这里的藏族居民。除了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外,已经很难看出他们和当地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 红崖村巨变平安县城西南15公里处,是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的故乡——石灰窑乡红崖村。这里山路盘旋,地势陡峭。沟中长年流淌着一股清澈的河水。沟两边尽是赭红的山崖,由于长年累月的风雨剥蚀,断层叠垒,奇峰突兀,恰如一幅长卷国画大写意。 红崖村座落在石灰窑沟脑的山坳里,是一个十分偏僻的村庄。它之所以知名,与达赖在藏族政教界显赫的地位不无关系。1935年农历6月6日,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降生在祁家川当彩家族祁却才让家中,其家即在今平安县石灰窑乡红崖村。 到了红崖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宏伟的达赖故居。院中高杆上经幡飘扬,经堂飞檐下铜铃叮当,别有一番肃穆庄严的宗教氛围。 达赖故居在“文化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国家拨款34万元重新建造。经过一年多的加工营造,一座占地1400多平方米、富有藏传佛教特色的藏式建筑群拔地而起。为了保证建筑质量,人民政府从浙江聘请了木雕高手,从塔尔寺邀请了著名的油漆、彩绘僧人参加建设。因而,新建筑除样式与原建筑完全一致外,其雕刻、油漆和彩绘都比原建筑精致、考究多了。难怪凡到过这里的人,莫不被那高超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构建筑。东西两侧各5间大房,门窗、板壁和梁栋上装饰着雕镂精细的花鸟走兽图案,古香古色,素雅大方;南面是5间过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给人以典雅华贵的感觉;北面的主楼2层10间,粗大的圆木支撑起宏大的殿宇,四壁绘满反映佛教教义的壁画,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摆设着佛事器物,悬挂着达赖喇嘛及其父母的多帧照片。这座佛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古雅而不失华贵,壮丽而透出森严。可惜,偌大的一座院落却无人居住,只得由其主人的堂姐祁洛赛一家代为看管。 1985年,祁洛赛曾千里迢迢去印度探望堂弟达赖喇嘛,共叙姐弟多年分离的思念, 介绍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回来后她把与达赖在印度的合影挂在屋内显眼的地方,时常望着照片盼望流落在异国他乡的亲人回到祖国的怀抱 。红崖村的乡亲们也都怀着同样美好的愿望。然而,事情往往不是凭单方面的愿望就能实现!需要连带说及的是,在重建达赖达故居的同时,国家另拨出专款10万元,复修了达赖的家寺夏宗寺。夏宗寺在红崖村西10多里处,是一座依山悬空修建的寺院,建筑格外别致。该寺有6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落发为僧的地方。十四世达赖隆生在红崖村,使境内的这座寺院声名大震,并由此定为达赖的家寺。“文化革命”中夏宗寺也遭破坏,1984年国家拨款修复,1986年大经堂落成,现有5名住寺喇嘛。为了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人民政府耗资40余万元修复达赖故居和家寺,受到宗教界人士的交口称誉。 红崖村三面环山,属于平安县的高寒地区。全村46户人家,藏汉两个民族杂居,总人口为230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山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0年全村粮食总产6万多斤,1986年增加到到近9万斤;1980年全村现金收入只有4千多元,1986年增加到2.13万元。此外,全村有大牲畜120多头,户均近3头;有羊430多只,户均近10只。最为村民称道的是全村实现了“三通”,即电通、水通、路通。红崖村祖祖辈辈照明靠油灯,喝水不方便,出门攀小道,生活非常艰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1977年架通了用电线路,1986年从10多公里外引来了自来水,1987年又修通了公路,把红崖村与平安县各干道及湟中县丹麻连通起来。仅修路一项,国家就耗资14万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1956年达赖的姐姐才仁卓玛从拉萨回故乡探亲时,曾决定把达赖故居外院改为村里的学校。1979年国家拨款4万元,把已破旧不堪的学校改建为砖木结构房屋的新学校。为了彻底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国家又拨款7万元,在达赖故居对面新盖了3栋18间教室,校舍一律为砖木结构,水泥平顶,玻璃窗,石灰墙,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定名为红崖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几年来,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一直为百分之百,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人们每当走进红崖村,总会看到学校操场上孩子们在尽情地游戏,总会听到教室里、校院里到处朗朗读书声。村民们引以自豪的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偏远的山村向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先后送去了20多名有文化的工作人员;人们从红崖村下一代充满理想和追求的眼神中,看到了这个少数民族山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