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越节 |
释义 | 历届齐越节回顾(第一届(1997年)主题:永不消逝的声音 第二届(1998年)主题:献给祖国的声音 第三届(1999年)主题:迎接新世纪的声音 第四届(2000年)主题:聆听龙的声音 第五届(2001年)主题:心海放歌 第六届(2002年)主题:雕刻时光 第七届(2004年) 第八届(2005年) 第九届(2006年) 第十届(2007年) 第十一届(2008年) 第十二届(2010年) 第十三届(2011年)) 齐越节概况为纪念齐越先生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传承发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于1996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每届设立一个主题。 2004年6月,“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这标志着“齐越朗诵艺术节”中最引人注目的“朗诵大赛”也更加正规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进一步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广泛参与性的全国大赛。从此,“齐越节”正式更名为“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该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青年学子当中发掘朗诵人才,弘扬朗诵艺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 发展十几年来,在各方的支持参与下,一年一度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影响日渐广大,不仅成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用声音创造明天”的语言盛会,也为各界朗诵爱好者提供了一展风采、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的舞台。 在朗诵节上,众多朗诵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广泛支持,方明、虹云、林茹、周正、陈铎、曹山、王刚、张筠英、瞿弦和、濮存昕、李野墨、李易、曹灿、徐涛等朗诵和表演艺术家们常常出现在这个舞台上,为这个舞台增光添采,这些朗诵和表演艺术家们也是举办大赛的动力基础。 1996年至今,“齐越朗诵艺术节”已成功的举办了十二届,目前有60余所院校先后参加了此项比赛。回首过往,“齐越朗诵艺术节”创办至今已经历了15年的风雨磨砺。在历届的“齐越节”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深切缅怀齐越教授》白钢、《母亲》刘冬瑞、《声音》查谦、《我的心》王凯。那些在舞台上为我们留下的难以忘怀的经典作品,那些让我们为之赞叹的大家风范,那些记录时代、彰显青春的画面,无不历历在目、震撼心灵。 相关活动在朗诵艺术节期间,还会举办京内组初赛、复赛、京外组复赛、名家名篇朗诵会、决赛、全国高校朗诵艺术研讨会等内容,历时数月。目前邀请参加高校50余所,旨在通过比赛、研讨会、名家表演形式传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有声语言专业教育的学术交流、展现我国青年学子朗诵艺术的最高水平。 齐越老师生平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23日生于黑龙江满洲里,河北高阳人。 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他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就是他与丁一岚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 齐越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他的一生心系祖国和人民,品德高尚,一身正气,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培养新的一代播音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我们的播音主持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播音作品。 他在几十年的广播工作中,传达着党和政府的庄严宣告和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有这一种特殊的魅力,他深情地吸引着听众,打动着人心,给人以启迪。正如齐越老师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 历届齐越节回顾第一届(1997年)主题:永不消逝的声音第一届齐越节除了在校内小礼堂正常的预选赛外,还开展了一些校外的相关活动。其中包括清明节到河北沧州姜庄子村,齐越老师曾经劳动过的地方接受革命教育。在颁奖晚会上,94级白钢同学一声:“齐老师,我们看您来了,我们是您未曾谋面的学生”,使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最后,这篇自创作品《缅怀齐越教授》获一等奖。 第二届(1998年)主题:献给祖国的声音第二届齐越节较之第一届,不但在参赛人数有所增加,而且朗诵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有所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朗诵人才。其中95级播音的田龙等六人朗诵的《百年恩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多层次的表现形式荣获一等奖。金北平与欧阳夏丹的《老人与海》也成为了齐越节上的经典节目。 第三届(1999年)主题:迎接新世纪的声音1999年,跨世纪。恰逢国庆五十周年。因此,第三届齐越节更注重了朗诵艺术的时代精神。此次齐越节分为“古风新韵”、“心中的齐越”、“迎接新世纪的声音”三个单元。“古风新韵”细细品味了唐宋诗词歌赋的神韵,“心中的齐越”则以录音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回顾了齐越老师的主要作品。而最能体现此次齐越节主题的第三单元“迎接新世纪的声音”则唱响了同学们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心声。 第四届(2000年)主题:聆听龙的声音此次齐越节旨在传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追寻两岸同源文化,关注两岸统一步伐,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和熟悉朗诵艺术。来自97播音的王凯所带来的《我的心》获得好评,来自马来西亚的97播本留学生陈春好的自创稿件《听听这龙的声音——一位华裔的独白》更成为全场亮点。 第五届(2001年)主题:心海放歌第五届齐越节撇开了原来齐越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限制,让同学们“心海放歌”,更加自由热烈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此次齐越节上取消了原有的比赛评奖模式,预赛时,统一体裁,评出优秀作品参加最后的决赛。决赛只设立优秀作品奖,不分名次先后。 第六届(2002年)主题:雕刻时光由于五年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齐越节在全校有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各系同学的踊跃参与。本次比赛设立最高奖“齐越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优胜奖六名。99播本曾湉的《最后一只藏羚羊》以绝对的优势获得“齐越奖”。来自01文编郭畅的《喊黄河》以其真挚的表达、饱满的激情打动全场观众,荣获一等奖。 第七届(2004年)成功举行六届的朗诵艺术节已在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将比赛范围扩大到全国,邀请了全国八所拥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参加,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 第7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天上的草原》(阿木古郎) 本届齐越节正式更名“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并向全国各地的专业学府开放的一届。在本届齐越节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朗诵篇目,如《天上的草原》、《乌骓别霸王》、《一如当初》、《大明宫词》等等。阿木古郎,02级北广播本的小伙子。用一篇根据家乡草原创作的《天上的草原》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第八届(2005年)在此次齐越节上,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播音高等教育理事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成为播音教育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在齐越节的开幕演出“名家名篇”朗诵会上,众多德高望重的朗诵界,播音界的艺术家登台献艺,给同学们带来一次视听盛宴,反响异常热烈。 第8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最后一支藏羚羊》(曾湉)、《我的心》(张一萌)共获齐越奖 相信这篇稿件各位都不陌生,近年来,文艺名家对于此篇的朗诵名篇很多,很多朋友都会对徐涛老师的朗诵版本印象深刻。但是在本届比赛中,参赛者张一萌同学利用年轻人的视角激情的对老稿件进行了全新处理,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朗诵功底可见一斑。 第九届(2006年)齐越节“齐越奖”空缺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大明宫词》(吴平、胡筱)、《青衣》(侯凯迪) 《青衣》属于老稿件,个人认为这篇稿件要点在于对感情的控制必须得体,重则做作,轻则平淡。参赛者的表现较为适中,比较迎合评委的口味,故在得分上取得优势。 第十届(2007年)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嘎达梅林》(孙伟)、《审判》(靖宇、宋歌)共获齐越奖 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及嘎达梅林的事迹改编而成,在作品中,参赛者运用真挚情感。大气、舒张的完成了对稿件的处理,属真情流露之作。 第十一届(2008年)齐越节“齐越奖”作品《誓者》(李寅、王论论) 源自电视剧《大宅门》的片段,运用激烈剧情冲突及反差角色转换凸显了两位参赛者优秀朗诵功底和技巧。全篇稿件一气呵成,调动了观众评委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得到了观众及评委的一致认同。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希尔斯堡》 取材于1989年英国希尔斯堡惨剧,讲述了一对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弟弟在惨剧中离开了人世,哥哥却无时不怀念着自己的弟弟。朗诵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第十二届(2010年)齐越节“齐越奖”空缺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大工匠》(于越、田森)、《钱学森回国》(黄燎) 取材于电视剧《大工匠》,展示了老一代钢铁工人为了祖国的建设而贡献出一生力量的感人历程。朗诵者以坚实的朗诵功底,充分展现了老一代钢铁工人对国家和岗位的热爱,表达了那一代人最质朴的生活情感,让人心生敬畏。 第十三届(2011年)齐越节“齐越奖”空缺(2011年11月20日晚,由方明宣布)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板凳上的妈妈》、《秋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