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凯利 |
释义 | 齐凯利,人名,主要代表人物:曾为一名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不幸受伤,胸部以下瘫痪,凭借坚韧的毅力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并自学考取了律师证书。曾获94年远南运动会轮椅击剑花剑第一名、重剑第二名。 2003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轮椅击剑花剑第三名、重剑第三名。 1996年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 中文名:齐凯利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成就:1996年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人物简介齐凯利简介姓名:齐凯利 性别:女 工作单位: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职务:员工 最喜欢的一句格言:纳百川而为己用 集小成以致大成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论语》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在从未接触过法律的情况下,通过一年的自学,取得了律师资格。 身残志坚的齐凯利亲身体验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接力活动,她是可口可乐公司和北京青年报联合选拔的北京5名火炬手之一。在昨天的可口可乐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选拔活动启动现场,齐凯利带着她出生才6个月的宝宝出现在了媒体面前,谈及三年前的火炬传递感受,她依然激动不已。 齐凯利曾经连续5年夺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比赛的冠军,这位本来有着光明前途的姑娘在20岁那年却因为训练意外事故而瘫痪。从那以后,1.82米的凯利只能与轮椅为伴,但她带病完成了大本学业,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还拿到了残运会击剑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并从事着网络管理工作。身残志坚的凯利因为她精彩的人生在2004年被选为光荣的奥运火炬手。三年过去了,凯利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依然不变的是她美丽如初的笑脸。凯利说,“那次火炬接力活动让我永生难忘,气氛异常热烈,我在传递过程中的感受非常复杂,是激动、兴奋、骄傲、自豪等所有情感交织在了一起。”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凯利和自己的宝宝一起举起了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仍然陶醉在当年的幸福当中,而她6个月的宝宝则成了迄今为止触摸到“祥云”火炬年龄最小的中国公民。 人物自述1986年至1992年就读于北京八中,我是学校田径队的跳高运动员,优越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训练基础使我连续五年蝉联了北京市跳高第一名,并且打破过北京市记录,获得了全国跳高第三名。并且两次获得“北京八中希望之星”称号。1992年从八中毕业之后,我被保送到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其间获得了高校运动会跳高第二名。1993年的一次训练致使我脊柱受伤,造成高位截瘫,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被挫折击倒的我,放弃了钟爱的跳高,可放不下的是对体育比赛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渴望,于是我开始转行,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又投入到轮椅击剑训练中。在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我获得花剑金牌、重剑银牌。从从未接触过击剑,到拿到金牌,我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在比赛之后的日子里,我重返学校, 一边跟着原来的班上课,一边补习落下的课程,在 1996年如期毕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 先后获得了 “京港优秀伤健青年奖”,“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学金” 和“德敏学习成才奖”。 1996年5月,我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在评选十杰系列活动中,我认识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彭雪峰,并深刻感受到了彭雪峰作为一名律师公正、严谨的人格魅力。在他的启发和鼓舞下,从小迷恋法律的我开始了我的律师之路。我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本科的教材和很多复习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在2000年终于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 远南残运会后,北京市残疾人击剑队解散了。我没有因为客观条件没有了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我努力创造条件,找寻新的目标,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了乒乓球上。在1998年,我又接连夺得了轮椅乒乓球TT4级别赛和公开级的两个全国冠军。 2003年初,北京轮椅击剑队重新组建,我被召回队里,开始了8个月的赛前集训。由于我下肢没有感觉,加上竞技体育的大运动量训练,我的臀部都磨烂了。在这9个月中,我先后做了四次手术,可为了参加比赛,我在医院病床上都没有停止训练,终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重剑铜牌和花剑铜牌。 同样是在 2003年,我还开始了在北京人民大学网络学院法律专业学习,为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今后能走上律师行业做准备。 2004年夏天,我又荣幸的成为雅典火炬接力北京站的火炬手,代表中国六千万残疾人完成这神圣的使命。 2005年7月参加全国轮椅击剑锦标赛,获得重剑冠军,同时被选为国家轮椅击剑队队员,备战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同年11月参加第一届轮椅击剑世界杯巴黎站比赛,获得重剑铜牌、花剑铜牌。006年2月参加轮椅击剑世界杯香港站比赛,获得重剑团体金牌;个人重剑铜牌、花剑铜牌。 主要奖项1994年 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轮椅击剑花剑冠军、重剑亚军 1995年 首届“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 ;“京港优秀伤健青年奖” 1996年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1997年 德敏学习成才奖 1998年 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选拔赛TT4级冠军、公开级冠军 2003年 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轮椅击剑花剑铜牌、重剑铜牌 2004年 雅典火炬接力北京站火炬手 2005年 第一届轮椅击剑世界杯巴黎站重剑铜牌、花剑铜牌;全国轮椅击剑锦标赛重剑冠军 2006年 轮椅击剑世界杯香港站重剑团体金牌;个人重剑铜牌、花剑铜牌 人生故事少年时候的我有着让人羡慕的生长环境,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教授。好动的我迷上了体育,加上先天的身体条件不错,中学时期我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打破过市记录,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跳高第三名,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多次被评为北京八中的“希望之星”。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北京科技大学,获高校运动会跳高第二名。 然而人生的不幸往往就在不经意时发生了。1993年1月冬训的第一天,由于一次训练事故,造成了我终身残疾——完全性截瘫。从此不满20岁的我被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但我坚信,坐在轮椅上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1994年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从没有摸过剑的我,在教练一招一式的指导下,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封闭训练后,取得了轮椅击剑、花剑金牌、重剑银牌。运动会结束之后,我重返大学校园继续学业取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归社会找到了工作。2000年我又开始自学法律本科课程,用了一年的时间,考取了律师资格。我认为性格左右了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自己性格中坚强与韧性是促成成功的关键因素。人生如棋,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每一步棋一样,都要做得有目的性,都要做得有价值,这其中将不乏有很多亮点,这样才可以把点点滴滴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第二起跑线上的飞翔曾经,无数次,她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奔跑,在横杆前起跳、腾空、像飞鱼跃出水面般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自如过杆,然后落地。不仅是过杠的一瞬间,起跳的角度与远近、腾空的早晚、收腹的早晚都是一次成功背跃式跳高的要素。 经验告诉她:成功来自一次完美的自我身体的控制。 看来,两个小时又过去了。齐凯利蠕动嘴唇自言自语:但是,我会怎样?这个问题恐怕还是没有答案。” 这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四周是雪白的墙,门上面镶着一块玻璃,门外的人能够通过它看里面,而躺在房间中间床上的人却无法通过它看外面。躺在床上的是动弹不得的病人,苍白的脸分明很年轻,一双大眼睛目光流转,扫向房间任何一个方向的企图都以失败告终,没有窗户,没有透明的可以让目光穿越的媒介……房间里没有钟表,时间在空洞的想象中仿佛海上的泡沫。海上的泡沫,也许是海的女儿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化做的吧,她成全了心爱的王子而湮没了自己原本有五百年的生命,躺在床上的病人呢?她的王子又在哪里?她一想到那可爱的海的女儿所成就的他人的幸福,眼睛里就溢出晶莹的泪花,思想仿佛沉重而僵硬的身体……门开了。一位护士走了进来。她的思绪被打断了。 感觉好一点儿了吗?护士问。 嗯。她的上下唇象征性地磕碰一下,脸部肌肉努力地做出笑的姿势。 好好休息。护士娴熟地翻动她的身体,然后踱步出门。 两个小时!每过两个小时就有一个护士进来给自己翻动身体,以免皮肤长时间不与空气接触而长出褥疮。移动身体,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对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现在,如果不是由别人帮助,她自己根本无法完成。 她,齐凯利,曾是运动场上的健将,现在却是高位截瘫的病人。 她的思绪就挪到了海的女儿的童话上了,她想她的梦中王子是谁呢?从小就在热爱体育的父母熏陶下参加体育训练了,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从小就在心里编织一个冠军的花环。小学练习跳远,初中到高中练习跳高。曾经连续5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称号,打破过市记录;曾经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跳高第三名,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曾经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获得了跳高银牌。她的梦中王子不是任何一个别人,而是她自己,一个作为冠军的齐凯利,为了达到这个形象,她付出了太多。然而,梦想还没有实现,她却因为一次意外,躺到了病床上,那个头顶桂冠的齐凯利闪烁着冰冷的光环在未来隐遁了,过去的齐凯利带着众多曾经的成功也消失了。现在,躺在病床上的齐凯利是谁,既没有了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她现在在做什么?她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这是1993年冬天的一天,没有雨雪,天气很冷,门上的玻璃视窗上蒙了厚厚一层水汽。与这个日子天气相似的另外一天,1993年1月17日,发生了齐凯利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一幕:在杠铃房准备做半蹲力量训练的齐凯利在杠铃架前站稳,双手紧握住一百公斤重的杠铃,吸气,举起杠铃,就在杠铃脱离保护架的一瞬间,地上的棕垫突然绊住齐凯利的脚,齐凯利的身体不能自制地失去重心,一下子肩负杠铃坐到地上,霎那,胸部以下一片麻木……那一瞬间,仿佛一只正展翅高飞的鹰被折断了翅膀,齐凯利本能地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眼睛湿润了又干燥了,又被回忆的荆棘刺痛得模糊。护士又进来了,将齐凯利的身体翻动一下。看来,两个小时又过去了。齐凯利蠕动嘴唇自言自语:“但是,我会怎样?这个问题恐怕还是没有答案。” 答案是自己给自己的。“会怎样呢?不会有什么变化,面对现实,做一个轮椅上充满勇气与热情的好好生活的人,决不认输。”除夕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医生在齐凯利的病历上写下判语:“齐凯利,女,19岁,11、12胸椎骨折、错位,脊髓横断。诊断:完全性截瘫。”齐凯利无法看到病历,她只是隐约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还是保持着一贯乐观的心态。“需要手术吗?”齐凯利眼巴巴地看着医生问。医生迟疑了一会说:“要的。”“医生,等我做完手术后,我还能不能跳高?”齐凯利想从医生嘴里得到确切的信息。医生皱起眉头,将脸转向一边说:“等你做完手术再说吧。” 然后,医生叮嘱齐凯利的父母,去买个轮椅。医生的声音很小,但齐凯利听得还是很清楚。 手术后,齐凯利的轮椅一下子还无法用上,她的身体还极度虚弱需要整日卧床治疗与休息。于是,她一日日地躺在床上,失去了真正的时间概念。当然,护士来叫醒她的时候,也是走廊里逐渐从寂静到人声喧杂起来的时候,应该是早上吧。然后,吃药、打吊针以及家里人的看望充斥了她的一天。而夜晚,睡眠无法持续,每两个小时一次的翻身让她总是处在半梦半醒的状态。心底里,她自恃是坚强的女孩,总能将事情往好的一面想,她想即使自己真的瘫痪了,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发展这么快,只要好好活着,总有一天她还是会被治愈而站起来的。但时间长了,终于有一天,她怀疑了这种乐观,她想到了“我会怎样?”的问题,她几乎想了一天都没有答案。没有行动能力的日子,没有时间表的日子真是像一片大沼泽,令人沉陷,吞噬人的意志。 “我能做点什么?”齐凯利问医生。医生望着齐凯利认真的表情,笑了,说:“你能看电视。”于是,医院特别关照齐凯利的父母把家里的电视搬到了病房。齐凯利终于可以用眼睛了解病房外发生的一切了。当然还有荧屏上的体育竞技比赛转播节目,每当看到那熟悉的运动场,齐凯利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一匹骏马急驰而过,每一个马蹄都坚实地敲击着她柔软的心房,发出“砰砰砰”的回声。是的,我还要比赛,我还要做冠军!所以,我要快点好起来。齐凯利一次次地告诉自己。她的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因为她的伤情严重,恢复时间缓慢,不久,医生又特许她在病房里玩游戏。成了老病号的她跟医生们混得很熟了,很多医生都爱跟她聊天,甚至在下班后无事就到她病房里坐一会儿,跟她一起玩“魂斗罗”、“打棒球”与“垒上飞”等游戏。游戏带给了齐凯利类似体育比赛的乐趣,她意识到躺在床上也是能得到胜利的,虽然,这是游戏,但是,毕竟可以从中得到胜利者的满足。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很浅,但给苍白的脸庞平添了一抹嫣红。 三个月后,终于等到用轮椅的日子了。出院的那一天,齐凯利懵懂地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或者奇迹般地站起来(对于她来说,“站起来”的希冀始终是一簇不灭的火苗),但现实是在家人的帮助下坐上轮椅的她像坐在一堆乱石头上,坐不稳,手也抬不起来,她心里暗叫不好。很快,她就又被送到了一所“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她听父母说了,这是亚洲最大的康复中心,在这里治疗对她以后的生活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一进到康复中心里面,一看到一大群跟自己一样坐在轮椅里的人们,瞬间,她的浑身上下像被冷水淋透了般直打冷战。在医院里,她是被治疗者,从没有人告诉她“你是一名残疾人”,而在这里,在她一眼就断定是残疾人的人群里,分明地,她发现自己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在康复中心的小广场上,她分明看到“中国康复中心第*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横幅。她愤懑着,又伴随着失落,心说:“我怎么归到这一堆里来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后的集体训练时,老师要求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做到生活自理。言下之意,他们当然是残疾人。齐凯利与同伴一同参加训练,他们有的程度比齐凯利轻得多,只是腰部以下瘫痪,有的则严重得多,是颈部以下高位截瘫。在人群中,她的好胜心本能被激发了,心里憋足了一股劲要做到最好。以前每次训练时,她都告诉自己:要干就干好,在同等层次上,我一定要拔尖。现在,她把坐在轮椅上的恢复训练也当作比赛前的训练去认真完成。 在齐凯利“生活”得越来越有感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父亲来看望也是因为体育训练受伤的儿子,他的儿子本来也非常有希望成为一名竞技场上的冠军。父亲看着坐在轮椅上的儿子,不由叹息,语气里还夹杂着一丝否定:“你,你们以后还能做什么?!”旁边的齐凯利听到这一句话,不由脱口而出:“坐在轮椅上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不一定去做非得站着做的事情,有很多事坐着也能做好!”男孩的父亲愣了,男孩与周围的伙伴则迷茫地看着齐凯利。齐凯利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她转着轮椅来到僻静处。目光里跳跃着欣喜:是的,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在怀疑一切的那天,她自己对于未来提出的“我会怎样”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答案是自己给自己的。“会怎样呢?不会有什么变化,面对现实,做一个轮椅上充满勇气与热情的好好生活的人,决不认输。”齐凯利的眼睛又湿润了。这一次,泪花的颜色是橙红的,旭日东升的颜色。 齐凯利想起挂在大成律师事务所墙上的一句格言:纳百川而为已用,集小成以致大成。她想,其实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不就是这样的吗? 1994年5月,为迎接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的召开,中国轮椅击剑队在京组建,国家体委的领导向残联推荐了齐凯利。从来都没有摸过剑的齐凯利又重上体育竞技场了,对她来说,一切都意味着从零开始。分不清什么是花剑,什么是重剑的齐凯利在教练一招一式的指导下,开始了轮椅上的新生活。从闪烁的剑光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之火在熊熊燃烧。她暗下决心要让那些怜悯和惋惜变成惊叹,让那些惊讶的目光再惊讶一次! 1994年6月初,中国轮椅击剑队开始了100天的强化训练。天气非常炎热,齐凯利穿上击剑服、面具与手套,每天坚持7到8个小时的训练,坚决忍住身上的伤痛。大约三个月后,齐凯利终于站到了击剑冠军的领奖台上,取得了轮椅击剑和花剑金牌、重剑银牌。 这次胜利给了齐凯利更为坚定的信念:坐在轮椅上也能取得胜利。 接着,齐凯利重返了母校――北京科技大学,一边跟着原来的班上课,一边补习落下的课程。1996年齐凯利如期合格毕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 一切都很顺利。齐凯利在轮椅上完成了原本常人看来永远都做不到的事。1996年5月,齐凯利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评选十杰系列活动中,她认识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彭学峰,并深刻感受到了彭学峰作为一名律师公正、严谨的人格魅力。她向他述说了她曾经对法律专业的向往,并告诉他从小她对侦破小说以及福尔摩斯形象的迷恋。他启发她:既然这么喜欢法律,就可以试着去考个律师证,与其叶公好龙还不如身体力行。她心动,也行动了。她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本科的教材和很多复习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以比录取分数线高70多分的成绩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 但是,要获得律师执业证书成为一名律师除了具备律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要有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的经历,这对于齐凯利来说显然是困难的。齐凯利没有正规大学法律专业的素养,一时无法承担律师事务所里一名实习律师的工作。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后,她想起挂在大成律师事务所墙上的一句格言:纳百川而为已用,集小成以致大成。齐凯利想,其实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不就是这样的吗? 现在,齐凯利作为一家媒体网站的网络管理员,每日晚上6点上班直至凌晨。每天下午,齐凯利呆在家里看书,她报名参加了人民大学远程教育2003年法律系的学习;偶尔,她和朋友一起打车到郊外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受伤后的每一次成功都给予她深刻的成就感,日子的缓慢流逝中,她平静自信地生活着。曾经,无数次,她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奔跑,在横杆前起跳、腾空、像飞鱼跃出水面般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自如过杆,然后落地。不仅是过杠的一瞬间,起跳的角度与远近、腾空的早晚、收腹的早晚都是一次成功背跃式跳高的要素。经验告诉她:成功来自一次完美的自我身体的控制。 现在,那个可以实地奔跑的齐凯利的确不复存在了,但是,另一个轮椅上的齐凯利却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毫不逊色地在任何她要做到的事中试图做腾空飞跃的姿势,并且飞得很好! 雅典奥运会中国火炬手要讲齐凯利的话,那实在是有太多的故事可讲。可以说说她连续5年夺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的历史;可以说说她20岁那年因为训练意外造成的瘫痪;也可以说说她带病完成了大本学业、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还拿到了残运会击剑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不过这一切在凯利看来只是过往,今天我们见到的齐凯利仍然不变的是她美丽如初的笑脸。 齐凯利的家在北京市一片老式的住宅区里。这种三层小楼在北京已经很少见了,而这里也马上就要拆迁。现在凯利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看看自己长大的地方。 凯利今年31岁,虽然1米82的身高只能与轮椅为伴,但是她的运动天赋并没有因为瘫痪而被埋没,现在她仍然是一名击剑运动员,家里的沙发靠背就是她每天练剑的地方。 除了击剑之外,凯利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她是一名网络管理员,每天在网上工作6小时。这个工作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家上班,而且网络也给了爱交朋友的凯利更多的交流机会。 凯利的网名叫作“聆雨听风”,她和爱人刘文浩就是在网上认识的,去年年底刘文浩放弃了南京的工作来到了北京,和凯利领了结婚证。 凯利和刘文浩把举行婚礼的日期定在了今年6月。2004年,对于凯利来说确实是极为特殊的一年。 永不服输的轮椅剑客1994年第6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中国女运动员齐凯利一举夺得轮椅击剑花剑的金牌和重剑银牌。 这位一脸坚毅的女运动员在坐上轮椅之前的19年时间里曾是运动健将。她从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参加体育训练,成长过程中,曾经连续5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称号,打破过市纪录;曾经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跳高第三名,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曾经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获得了跳高银牌。她在心里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冠军花环。 然而,梦想还没有实现,大学二年级时,齐凯利却因为一次训练意外,躺到了病床上。 那是1993年冬训的一天,在杠铃房准备做半蹲力量训练的齐凯利举起一百公斤重的杠铃,就在杠铃脱离保护架的一瞬间,地上的棕垫突然绊住齐凯利的脚,她的身体不能自控地失去重心,一下子肩负杠铃摔在地上。刹那间,她感觉胸部以下一片麻木…… 随后医生诊断:完全性截瘫。从此以后,齐凯利就开始了与轮椅相伴的日子。多年的运动训练培养了她不服输的性格,短暂的沮丧之后,她的好胜心本能地被激发了。她把坐在轮椅上的恢复训练也当作曾经的赛前训练去认真完成,她坚信:坐在轮椅上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终于机会来了,1994年5月,为迎接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的召开,中国轮椅击剑队在京组建,当时的国家体委领导向残联推荐了齐凯利。从未摸过剑的齐凯利又重登上体育竞技场了,对她来说,一切都意味着从零开始。分不清什么是花剑、什么是重剑的齐凯利在教练一招一式的指导下,开始了轮椅上的新生活。1994年6月初,中国轮椅击剑队开始了100天的强化训练。天气非常炎热,齐凯利穿上击剑服、面具与手套,每天坚持7到8个小时的训练。很少有人知道轮椅剑客训练的艰苦,“坐在轮椅上训练,由于我下肢没有感觉,而且高度紧张,臀部经常会被磨破。一磨破,就要做手术。”齐凯利说。大约三个月的封闭训练后,齐凯利终于站到了击剑冠军的领奖台上,取得了轮椅击剑的花剑金牌、重剑银牌。 为北京奥运加油齐凯利曾获得了远南运动会轮椅击剑冠军、世界杯重剑团体第一名,并且担任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手。对于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她却要第一次远离运动员的身份—— 走进齐凯利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温馨的婴儿床,她怀抱中的儿子已经7个月大了,小家伙正瞪着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如果不是生宝宝,我肯定会去参加明年在北京举行的残奥会,不过现在看来,只能抱着他去看比赛了!”眼前的齐凯利仍是那么开朗,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除了当观众,齐凯利又一次报名参加了奥运会火炬手的竞选,她希望在北京再次高举起奥运火炬。 穿行在彩虹通道里2004年参与在北京的火炬传递的经历一直让齐凯利记忆犹新,而齐凯利手举火炬、笑容甜美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火炬传递每人的距离是400米,用时大概4分半左右。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前一棒只用了2分半就跑完了。我刚刚做好准备,火炬就来了,连期盼的时间都没有了。”齐凯利有些遗憾地说道。 那天她是全程的第33棒。当天贴在衣服上的“033”号码至今还贴在齐凯利家的梳妆镜上。贴纸已经有些斑驳了,但其中蕴涵的骄傲却不曾褪色。齐凯利说,当她手握火炬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道路周围挤满了热情的群众,五颜六色的彩带洒向空中,短短的400米就如同穿行在“彩虹”的通道里。 执著的品质身高1.82米的齐凯利从小学就开始体育训练,曾经连续5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跳高冠军。然而19岁那年,训练场上的一次意外却造成了她高位截瘫,整日与轮椅为伴。面对如此大的生命落差,齐凯利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她始终微笑着,用自己执著的努力,让生活慢慢好起来。 齐凯利开始练习轮椅击剑时,受损的脊柱上还钉着钢板,训练时外翘的钢板就隔着皮肤,一下一下磨在衣服上。不过,从小练就的身体素质和领悟、掌握动作的能力,让齐凯利很快脱颖而出,在1994年远南运动会上获得了金牌,这时距离她受伤才短短2年。由于下肢没有感觉,训练时又高度紧张,运动员的臀部经常会被磨破。一磨破,就要做手术。2003年为了参加全运会,齐凯利连续训练7个月,其间住院3次,这样的手术一共做了11次。 在受伤、训练的日子里,齐凯利不仅如期完成了本科学业,而且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今年,她的第二学位法律专业也即将毕业,又将向热爱的律师工作迈近一步。“这可能就是当运动员培养的执著品质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受伤确实给我的生活和训练带来很多困难,可人生就是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体育让齐凯利获得了许多冠军,也让她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说起这些她仍旧是平静的语调,脸上没有一丝愁容。 儿子比金牌更重要2005年11月,齐凯利参加了轮椅击剑世界杯巴黎站比赛,获得花剑和重剑第三名;2006年2月,她又在香港站比赛中获得了两个第三名,并与队友一起夺得了重剑的团体冠军。这些都为她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打下了良好基础。不过,从香港站回来之后不久,齐凯利却“病”了。 “我觉得特别累,脑子挺清醒,可就是劲使不到手上。”练习轮椅击剑项目的齐凯利对手上的感觉最敏感。她想着去医院开点感冒药,没想到却意外地得知自己怀孕了。“2008年奥运会太重要了,我不能要这个孩子。”和大多数为比赛全力付出的运动员一样,齐凯利做出了决定。但当丈夫和母亲陪她来到医院时,在候诊室外的楼梯上,他们却徘徊了很久…… 2006年12月,齐凯利的儿子出生了。“因为生宝宝错过了测试赛,不能参加残奥会比赛,心里当然很遗憾,但是从见到宝宝的第一眼开始,我就一点都不后悔了。在我的生命中,他比金牌、比比赛更重要。”齐凯利一边笑盈盈地望着儿子,一边幸福地说道,“我已经和队友们说好了,等明年残奥会时,我要抱着儿子去现场,给他们加油助威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