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长城遗址
释义

齐长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的进攻,在南部边境建筑了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齐国长城。

中文名:齐长城遗址

建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点:山东省长清区古济水河畔

全长:618893米

高:2.5米

宽:5.2米

遗址简介

齐长城西起山东省长清区古济水河畔的钜防(即今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跨泰山,绵地千里",途经莱芜等18个市(县、区),于今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北于家河直达黄海,全长618893米,史称千里齐长城,其中保存最好的齐国莱芜段57832米。

构筑特点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现遗址底宽仍达5.2米,高仅2.5米。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板筑时夯层10厘米~25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米~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米~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米~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在长清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300米。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米~10米的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

象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进攻的。

齐长城遗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东到三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篓、雁门等诸"寨"而无城墙,直到沂源县大崮、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址。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山,东到大崮,南北18公里,东西14公里范围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车马厮杀的战场是难以在这"博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况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许多劳役之苦。

历史背景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崭露头脚,渐渐崛起于东方。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从地理方面看,齐国所受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海是不必防范的,西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可谓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在它南面的鲁、楚等国,虽然泰沂山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易守难攻,正是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是齐国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必需设防。而且据史料记载,春秋至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因此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在军事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的入侵。正是出于防御目的,齐桓公开始在此修筑长城。随后,齐灵公、齐威王又不断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齐宣王时已修至东海。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鲁弱楚强,扩修齐长城重点是防楚,史载"乃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者"可以作为明证。明、清、民国等时代的统治者又对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进行过维修,所以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堪作历史见证的遗迹,而且是全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地理环境

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西起莱城区大槐树乡的芭麻峪村,东至和庄乡的荣科村,横跨大槐树、鹿野、上游茶业口、和庄等5个乡镇,穿越后关、长城岭等大大小小28个村庄,历三平山、鸡爪顶、摩池岭、霹雳顶等9座高峰,踞天门关、锦阳关、青石关三道雄关,沿莱芜市北部边界的崇山峻岭,经大大小小224座山头,蜿蜒起伏百里之遥。

齐长城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修筑的,主要有关、烽火台、团城和墙四部分组成,关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则建在大关的山顶,用以传递敌情;团城是建在关两侧高山顶上的石围墙塞,用以屯兵和观察敌情。城墙的位置一般是建在随山升降的分水限南侧的斜坡上。地势一般是南低北高。因为南面低,来犯的敌人需要向上进攻,非常困难,起到防御作用。北面高则可以居高临下,易于防守。墙底厚一般约3米,但关处厚4一8米。南半部分是外墙,平均高约4米,关处墙最高8米,北半部分是站墙,厚1米,高1米左右,有便于瞭望、巡逻、隐蔽和作战的优点。在城墙的阴面,建有横向的拦沙土水的小石墙,有的墙内垒着泄水沟,以防止城墙被雨水冲坏,墙的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砂石山就用砂石,青石山就用青石,上游镇南栾宫村西的"道士帽"山处的220米城墙则是用沙土夯筑而成,特殊地带就以悬崖代墙,如三顶山、鸡罩山上的墙就是如此,砌墙的方法也因料而异,土墙就用夯筑法,石墙、关楼和城堡则用支垫干垒法,关门洞采用的是发暄技术。其中,尤以干垒法和发暄技术最值得称道,不怕雨雪冲刷,经得起风吹日晒,因而至今完好无损,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的是莱芜境内上游镇娘娘庙(锦阳关)以西的662米,共有190个城垛,每个城垛上有一个瞭望口。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如一条巨龙,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说起齐长城,不能不提青石关。青石关位于和庄乡青石关村,关城堡建在东丰山和西小山之间的山坯上,长宽各百余米,原有南、北、西三座城门楼。北门洞顶原建有玄帝阁,阁基东西长10.5米,柱石还保存完好。南门外上方镶嵌着"青石关"三个阴刻楷书大字石匾,现垒在关门东侧南尾的西山墙上,保存完整。南北门有大路相通,路西原来有座店铺,是曾国藩经过这里到博山时的住所,有2间大门、3间北屋、2 间西屋,都是石墙瓦屋,建筑风格古朴,南门外路边有"奕世流芳"和"曾国藩所其处"的石碑。

青石关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以及和齐鲁古道的关联,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留下许多轶文趣事,演绎出无数动人篇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31岁离乡出青石关南去时,就曾留下这样的诗篇:"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青石关如同齐长城一样,自有它辉煌的历史。在齐长城下,人们不仅传诵着许多名人诗篇,而且还流传着许多凄婉动人的故事,相传长城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聪明英俊的王小与老母相依为命,无奈家贫如洗,王小老大不小了也没有娶上媳妇,老母盼媳心切,日久成疾,双目失明,王小靠讨饭奉养老母、并天天到山上打柴换药为老母治病,历尽生活艰辛。王小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神灵,托梦指点他道:北墙跟前一地花,九月满目黄金甲;得此妙药圣草日,定是慈母见天时。王小醒来,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天天打柴时见到的齐长城下的野菊花嘛!于是采来野菊,熬汤为老母洗眼,果然灵验。这一偏方,至今在齐长城下流传应用,造福一方百姓,又说青石关南19公里处的望夫山,是因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传说住在山下的孟姜女,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抓去修长城,一去几年杳无音信。孟姜女盼夫心切,天天手提盛着馒头的篮子和面汤罐子,伫立山头向北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望穿双眼,盼白双鬓,不见夫归,久而久之,竞立化为石,至今屹立山顶,见证着流逝的岁月,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诉说着几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此山因之得名“望夫山”,为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考察历程

通过专家考察论证,齐长城创建于春秋初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470多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长城巨防。它又是一部硝烟滚滚、风雨沧桑、落戟沉砂、遗迹斑斑的古代战争史。

博山境内的3条齐长城复线不仅具有军事价值,而且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齐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苍莽巨龙,蜿蜒迤逦于齐鲁大地,昂首奔向东方。它饱经2000多年的硝烟战火,阅尽人间风雨沧桑,多少年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只要一提起它的名字就怦然心动。历史上曾有很多有识之士对它进行过考察研究,但由于绵延千余里、人迹罕至、山巅峡谷荆棘丛生,历史文献始终没有对它进行过全程实地考察的记载,因此,历史上也就无人识得它的真实面目。尽管《管子》《史记》《左传》《战国策》《括地志》《水经注》《泰山郡记》《泰山道里记》等许多古籍对它都有过记载,却都是寥寥数语、谬误很多;有些学者籍史书和方志进行分析推论,著述立篇,终因未到现场察勘,对齐长城的描述错误颇多,形成以讹传讹,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缺憾。正因为上述原因,使得齐长城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千古历史之谜。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填补山东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使世人认识齐长城的本来面目,泰安市已经退休和退居二线的路宗元、孙立华、李继生、张广坪、和进海等五位同志自己提出课题,拟出考察方案,自愿组成了齐长城考察队,自1996年10月19日从起点出发,于1997年10月21日到达终点,历时367天,圆满地完成了全程实地徒步考察齐长城的任务。

五位老人拉着50米测绳测量长城长度

他们沿着时断时续的长城遗迹,用罗盘仪确定长城走向,用皮尺测量遗迹高度和宽度,用50米钢丝尼龙测绳丈量长城长度,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长城现状,采用步行踏察的方法,从起点一步步、一米米地测量到终点,迂回行程近1万公里,步行1000多公里。获得了齐长城全面、完整、翔实的考察资料,首次测量出齐长城的准确长度,绘制出有史以来第一份准确的齐长城位置走向图和五万分之一的现存遗迹图,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遗址保存现状和被破坏的原因,发现了3条长城复线及众多关隘、城堡和烽

艰险的攀登

火台遗址,弄清了齐长城的建筑特点,解开了部分历史疑案,矫正了古籍记载的谬误。收集了大量有关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风土民情,确定了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考察过程中还对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进行了调查。有长清的双乳山济北王墓、孝堂山汉石屋,沂源猿人遗址,沂山东镇庙,安丘公冶长书院、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莒县浮来山定林寺,五莲山盘古城等。这些考察成果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中国长城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考察队受到沿途各县市区和乡镇的热情接待与全力支持。各县都派出1至5名文史人员陪同考察,乡镇派员当向导。吃住多数由沿途乡镇无偿提供。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以赞助考察经费、捐赠交通工具等多种形式,为考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保证了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考察中历尽千辛万苦,队员们不顾年迈体弱,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奉献精神支撑着五位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考察齐长城的丰硕成果,队长路宗元同志在考察活动结束后不久便永远离开了人世。

每天午餐在长城遗址上吃干粮

齐长城考察队的行动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是齐长城研究工作的里程碑。这项活动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修智、原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带领省委、省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专程到泰安听取考察队关于考察成果的汇报,高度评价齐长城考察活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济南举行《齐长城考察新闻发布会》,对考察队进行了表彰奖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文物学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齐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对五位老者徒步考察齐长城的壮举以及所获得的成果予以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曾先后三次听取考察队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所采用的考察方法,评价道:“你们采取的是最原始、最科学、也是其他方法无可代替的步行踏察方法”。当他看到考察成果资料后评价说:“你们五位老同志的这种精神真是了不起。你们做了一件划时代的总结性的工作。这些资料是你们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科学性很强,将来一定是做为珍贵的历史文献留下来,永远传下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