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星农场 |
释义 | 七星农场是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富锦市境东部,福前铁路通过场区。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45公里。以农场南部的外七星河得名。 摘要七星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富锦市境东部,福前铁路通过场区。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45公里。七星农场,以农场南部的外七星河得名。始建于1954年,为松江省富锦县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富锦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同年5月,改为七星农场。1958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五团。1969年7月,生产建设兵团新建第六师,改隶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建三江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8年恢复七星农场原名。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2.8万人。七星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坡降平缓。外七星河流经场区南部,场区多为 沼泽地,是黑龙江垦区规模较大的农场。全场土地面积181万余亩,耕地面积68.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和玉米,1992年粮食总产量5.6万吨。畜牧业以养奶牛、菜牛、猪为主,兼养鹿、家禽等。场办工业有啤酒厂、肉鸡屠宰厂、麦芽厂及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3万人。场部所在地七星镇,也是建三江农管局的驻地。城镇内总人口1.45万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垦城镇。 基本信息始建于1954年,为松江省富锦县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富锦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同年5月,改为七星农场。1958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五团。1970年7月,生产建设兵团新建第六师,改隶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建三江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8年恢复七星农场原名。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2.8万人。七星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坡降平缓。外七星河流经场区南部,场区多为 主要企业沼泽地,是黑龙江垦区规模较大的农场。全场土地面积181万余亩,耕地面积68.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和玉米,1992年粮食总产量5.6万吨。畜牧业以养奶牛、菜牛、猪为主,兼养鹿、家禽等。场办工业有啤酒厂、肉鸡屠宰厂、麦芽厂及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3万人。场部所在地七星镇,也是建三江农管局的驻地。城镇内总人口1.45万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垦城镇。 经济发展1997年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经营利润800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是垦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农场之一。 ?七星农场以“两自理、四到户”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改革已推进到位,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到1997年底,水田已发展到21.5万亩,玉米5万亩,粮豆总产量达到22万吨,平均单产347公斤。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1997年底奶牛存栏5424头,生产商品鱼522.5吨,实现畜牧渔业产值4300万元。 ?七星农场现有18家工业企业,有年加工3万吨的等级面粉厂,有年加工1万吨的稻米加工厂,有年产5000吨的麦芽厂,以及制油厂、啤酒厂、冷冻厂、白酒厂等,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服务业和非国有经济成绩斐然,1997年创产值9000万元。 ?进一步强化了基础和环境建设,1990年以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为生产队装上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修建了办公室等。投资和自筹资金近亿元,建住宅楼17栋,面积3.5万平方米。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50%以上,住房砖瓦化率达80%以上。1997年投资400多万元修建白色路面2.2公里,安装了路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1993—1997年全场用于教育投资达5814万元,60%的学校实现楼房化,1997年全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社会保障网络已经形成,农场职工医院是省级文明医院。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3‰。 发展前景?七星农场在省委八次会议提出的“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社会总产值争取达到10.2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528元,全场实现小康目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