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释义

毛泽东同志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作品名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题解: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

注释

1.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

2. 苍黄:同 “仓惶”。

3. 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4. 慨(kǎi凯)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5.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6. 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7. 霸王:指项羽。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8.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9.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背景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大快人心,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就在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的两三天内酝酿成这首雄浑的诗作。

毛泽东同志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翻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诗词鉴赏

鉴赏之一

整体把握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逐句分析

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总结。诗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推陈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鉴赏之二

主要内容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完全崩溃。接着,解放军又以破竹之势,解放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神州大地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京古称建业、金陵,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不仅历来为兵家所争,而且亦是好几个封建王朝的帝都。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又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统治的中心。本诗一开头就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对麾下百万雄兵那种自豪心情溢于字里行间,过大江的“过”字,有几层心境复合在一起,其一,蒋军曾说千里江防牢不可破,但江防再严,也难于抵挡百余万精兵强将,这个“过”字,既反映毛泽东对革命军事力量的自豪自信,也含有对敌军江防的不屑。其二,长江一过,南京就在岸边,过大江即意味着攻城隅府,南京政府就此休矣,这个过字,是解放军为中止国民党中央政权反动统治而打上的句号。其三,毛泽东解答了一个设问,钟山风雨为何竟敢令大地苍黄变化?依靠的是百万雄师,依靠的是雄师百万过大江,毛泽东用首联两句诗再次论证了一个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然,这里并不是再用理论演绎来论证这个论断,而是以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事实来论证,如此的印证怎不令毛泽东豪情升腾。

在诗的二联中,毛泽东继续升腾历史豪情。南京历来被形容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建立帝业的好地方。汉末孙吴政权,明代朱氏朝廷,太平天国,以及孙中山的临时民国政府均立都于此。尽管蒋介石也看重这块地方的帝王景象,但终因反历史进步而被人民铲除。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当年曾被蒋介石军队追赶于穷山恶水之间,奔走二万五千余里才摆脱被消灭的困境。如今,毛泽东率领的百万正义之师铲除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对比历史情境的变迁,既自豪,又激动。他看着南京市民欢迎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捷报,为人民欢呼解放而动情,为人民的欢呼而高兴。

南京虽然解放了,但全国还有一大片土地仍在国民党统治下。国民党军队虽元气大伤,仍有残兵百万,如得以喘息,势必卷土重来,那是危险的。因此,毛泽东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三联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学霸王”。当年,项羽为博得“仁慈”的虚名,宽大为怀,没有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的军队 ,结果反被重新壮大势力后的刘邦消灭。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寓言故事,强调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坚持革命到底,才能争取革命的全胜。这两句诗广为人们引用。而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表达了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千秋万代幸福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诗的末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句,包含着毛泽东对历史的慨叹。天是自然之物,然日夜闻睹历史变迁,自然的天亦会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产生感情反应。老,通常是指自然之物进入衰败期,也可喻为社会态势渐入迟钝之境,然而“老”字有时可指代一种成熟的境地。全句意思是说,天地若是通人类情性,那它们耳闻目睹人类是如何在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发展以后,天地亦会同情为自身解放奋斗不息的人类进步力量的。这种同情怎么表现呢,毛泽东笔调一转,证明人类历史尽管几遭兵火战乱,然而大的趋势总是沧海变桑田。沧海变桑田才是人间正道。虽然沧海变化是人类所为,但毛泽东巧妙地在诗中写成似乎是宇宙所为。这二句诗是对全诗的升华,一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别看当年蒋介石政权穷凶极恶镇压人民解放事业,历史进步终究是阻挡不了的。二是有些人指责解放军理胜不饶人,穷追狂打国民党残余势力。这样做是向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负责。战争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和平、建设,把沧海变成桑田。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洗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刻涵义,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民取得了胜利,人民更懂得如何巩固这胜利,如何建设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艺术手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同样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首先,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并以此驾驭全诗,贯通全诗,面对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性胜利,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纵观历史,透视现实,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这不是一个战役、一场决战成败的评价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亿万人的命运。它从艺术上再现了这一战略思想,预示了人民战争必然最终胜利,热情奔放,气势雄浑,是一支高昂的革命战歌。其次,诗借景抒情,景因情生;又寓情于理,使情、景、理水乳交融,化为情真理达的妙合之作。诗人满怀激情赞颂这场空前的胜利,狂喜之情溢于诗行,由风雨苍黄到今昔慷慨,展示了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欢欣之后是沉思,是新的运筹帷幄,故引经据典,提出“追穷寇”的战略决策,从而展示出社会变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四句抒情,百万大军龙腾虎跃,石头城里雨骤风狂。捷报飞传北京,领袖为之动容,激情迸发,慷慨高歌;中华大地欢呼雷动,河山激荡,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啊!后四句议论,把政治上的战略决策诗化,融哲理于诗中,震人耳目,发人深省,使人的眼界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又次,诗中活用典故,意境深远。项羽反秦,威震海内,后来却毁于一旦,皆因不攻咸阳,宽饶刘邦。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一经毛泽东点化,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典故的妙用,使诗的意境变得广阔深远,一幅除旧布新、建设一个朝气蓬勃、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美好图景顿时出现在眼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