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
释义 | 罗荣桓湖南衡山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九三○年起,历任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第一军团、江西军区、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不幸逝世。当噩耗传来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在开会,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亲自到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在这几天里,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了此诗。 诗词原文诗词名: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七律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注释译文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一向很敬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罗荣桓,他在知道罗逝世的消息以后悲痛逾常,这首悼诗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写成的。由于罗曾长期同林彪共事,所以诗内提到林的事。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这首诗一九七八年发表时所署写作时间,是根据原在毛泽东身边做医护工作并曾帮他保存诗稿的的回忆。 记得当年草上飞: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有题像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此诗收入《全唐诗》。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贵州、四川境内率领中央红军迂回作战,四渡赤水,出敌不意地威逼贵阳转入云南,胜利地渡过金沙江,从而摆脱追堵的几十万敌军。在迂回过程中,部队经常需要急行军。林彪曾在同年五月在四川南部会理城郊召集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夜写信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认为这样“走弓背路”要“拖垮军队”,要求改变军委领导。林的这个要求被政治局会议完全拒绝。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毛泽东在九月七日为中央军委写的给林彪、罗荣桓等的电报(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早已详细说明攻打锦州的重大意义和同先打长春的利害得失的比较,但林彪仍然找出种种理由来一再反对。罗荣桓是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的,所以诗中特意提及。 斥鷃每闻欺大鸟:斥鷃(yàn宴),蓬间雀,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庄子·逍遥游》说,斥鷃笑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 昆鸡长笑老鹰非:昆鸡,古说即鹍鸡或鶤鸡,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写作背景罗荣桓从1927年秋收起义时就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行列,并同毛泽东一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几十年如一日为革命英勇奋斗。为毛泽东最早认识的元帅和唯一共事一生的人。曾任红四军政委、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委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毛泽东一向很倚重他。 罗荣桓简介罗荣桓元帅(1902-1963)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后方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正规军人数占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 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首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兼任总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一任院长等职。 题解罗荣桓参加了秋收暴动,是毛泽东的老战友和部下。罗荣桓元帅逝世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在开会,消息传来,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并讲:罗荣桓是很有原则性的人,他对敌狠;不肯背后议论人;党内要有原则性;原则精神。会议结束后,毛到医院向罗遗体告别。 诗词鉴赏毛泽东一代诗人,作品甚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仅此一首,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直接标明“吊罗荣桓同志”的吊唁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联: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追忆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与深厚情谊。 毛泽东与罗荣桓是湖南同乡,又是亲密战友。因此,当罗荣桓辞世后,令毛泽东追忆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毛泽东在这里只写了两桩事。一是“草上飞”,暗喻秋收起义及井冈山割据之时,红军在游击战争中机动灵活,英勇神速。意味着矫健和胜利。草上飞,借用相传为唐代黄巢的《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诗句(有人考证此诗为后人伪托。)。二是“每相违”,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每相违,语出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同心,犹知己。违,就是分离。意为心虽同而行踪却相违。”此处意思相近,讲“每相违 ”,实则把“同心”二字带了出来。 “每相违”,是毛泽东诗词注释中的一大难点。目前,对“每相违”的注释,有多种版本。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执。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 有注为:喻意见常不相合。 有注为:每:每每,往往。相违:有二义,一谓人相分离,一谓意见相对立。此处可作双关语理解,谓自己和罗荣桓在红军时期曾有两次因为党内军内发生意见分歧或路线斗争而暂时离别。…… 有注为:常常互相见不到。违,背离,不见面的意思。 有注为: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切合诗义。 颔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写罗荣桓的思想品德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从而引发作者的深思。 长征不是难堪日,承首联写出,这是以退为进的写作方法。长征,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的一次行军,在毛泽东看来,长征尽管是“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但还算不上是什么最难忍受的日子,“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而罗荣桓也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这说明了罗与毛的心情是相同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这里,作者高度赞扬了罗荣桓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作者在这里赞颂罗荣桓的同时,想到:长征是对革命者最严峻的考验,是最为困难最为危险的时刻,它象征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维系着新民主主义的成败。如今,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于是,作者自问自答:“战锦方为大问题”。意思是说“战锦 ”则有所不同,这才真正是“大问题”呢?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战锦”喻指用枪杆子打下的锦绣江山。“长征”是夺取江山,“战锦”是保卫江山,它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这里指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时日,是暗含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战争胜利了,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才是大问题。作者当时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中国不变色,中国党不出修正主义这样的大问题,战锦,当是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胜利后骄傲享乐,终于招致衰亡)的典故。又陈毅《赣南游击词》中有句:“他年战场获锦归”。说是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有大功者朝廷还赐锦衣、锦带等,加官封爵。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恐怕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最难解的诗句。长期以来引起学者的争议。也有不同的解释,其分歧点是涉及到了林彪与否。 长征不是难堪日,大多的注释为:指的是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林彪写信给中央军委,认为这样“走弓背路”,“造成疲劳”,会“拖垮部队”,要求改变军委领导,提出要毛泽东下台。林彪的这个要求,被政治局会议完全拒绝,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 战锦方为大问题,大多的注释为:战锦,指攻打锦州(1948、9—10),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关键性的大仗。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找出种种理由,一再反对,不敢先打锦州,主张先打长春。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中央又对林彪进行多次开导,所以攻打锦州取得了伟大胜利。锦州之战对与解放战争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一战而关全局,故毛泽东称之为“大问题”。 但有的学者对上述或类似上述的解释,予以否定。胡为雄先生从多方考证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指长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时日,暗含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战争胜利了,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才是大问题。作者当时考虑的就是如何使中国不变色,中国党不出修正主义这样的大问题。战锦,当是用“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胜利后骄傲享乐,终于招致衰亡)的典故。(《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是识得其中三味,悟出真谛。(见《毛泽东诗词鉴赏》红旗出版社2002年9月版)。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较接近毛泽东当时的思想,也贴近诗义。 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赞扬罗荣桓的崇高与伟大。 斥鷃(yan)每闻欺大鸟,据《庄子·逍遥游》载:翱翔蓬蒿(hao)之间的小鸟斥鷃讥笑乘风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说,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斥鷃笑大鹏鸟飞得太高,认为自己在蓬蒿中飞翔,也是飞得最好了。斥鷃,古籍中鸟名,亦称尺鷃、鷃雀等 昆鸡长笑老鹰非,见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与鸡》中说,鹰因为飞得低而受到鸡的耻笑,说鹰飞得跟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昆鸡,在中国史书上同鶤(kun)鸡、鷃鸡,属专用词,指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鶤。”屈原《楚辞·九辩》有句:“鷃鸡啁(zhou)哳(zha)而悲鸣。” 这两个典故中的尺鷃、昆鸡以喻小人,但不一定有所实指,大鹏鸟、老鹰则是喻罗荣桓之为人。小人的作用是用以衬托罗荣桓,是说罗荣桓有高尚的道德、高远的情怀,就像大鹏鸟与雄鹰一样,不是一般小人能比拟的。 尾联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点明吊唁之意,说明了罗荣桓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语意沉重真挚。作者把追忆与评价、个人与国家、悲痛与惋惜,皆以浓厚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成为全诗的一个自然总结。 君今不幸离人世,这一句朴实无华,似脱口而出,却充溢着诗人对战友“离世”的难以言状的悲痛伤感和令人心碎的惋惜。一个“君”字,更是包含了无限的意蕴,是对战友的呼唤,又是痛惜中的自言自语。 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句诘问,是作者在呼唤离去的亲密战友的同时,想到过去,又想到现在和未来,接着冲涌而出的一种地呼天抢地的真情表露。一腔忧患、一股苍凉情愫跃然纸上,流泻在字里行间,撼人肺腑,令人深思。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罗荣桓国之栋梁的形象树立起来了,同时,又把作者与罗荣桓非同一般的关系挑明了:罗荣桓是毛泽东志同道合的亲密的革命战友,是毛泽东一向敬重、值得赞颂与怀念的第一个远离我们而去的元帅。这也许就是毛泽东关心罗荣桓、亲自率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医院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罗荣桓的遗体告别、继而在悲痛中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哀悼诗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与罗荣桓毛泽东晚年几乎不再参加别人的追悼会。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在毛泽东之前去世,而毛泽东亲自参加的,只有罗荣桓和陈毅(政治原因)两个人的葬礼。在十大元帅里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关系是最亲密的,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入眠。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毛泽东唯一悼念战友的诗。 共同的战斗生活使毛泽东与罗荣桓加深了了解。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工作能力、思想品质、为人处事等大为赞赏,两人成为知心战友。毛泽东称罗荣桓为一辈子共事的人。 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前,毛泽东异常严肃、庄重的站起身来,用很低沉的声音说:“就在今天下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我们敬爱的罗荣桓同志因病逝世了,在这里,我提议,为罗荣桓同志默哀三分钟以表达我们的怀念。”立刻,全体起立,静默肃然。 接着,毛泽东对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等人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他这个同志,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敌人狠,对同志亲,从不背后议论人,有话讲在当面,原则性、纪律性很强。当年,在山东的时候,我说一个罗荣桓去了活了一盘棋。东北战役(原话如此)的时候,他主张打锦州,和中央保持了一致。这是一个好同志啊,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啊。”他冲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点点头说:“请你转告林月琴同志(罗荣桓夫人),就说罗荣桓同志逝世,我很难过,请她注意身体,继承罗荣桓同志的遗志。”罗瑞卿用笔记下了这几句话,当晚,就告诉了林月琴。 罗荣桓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深的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奠基人(毛泽东语)的元帅鞠了三个躬。而且,他专为罗荣桓赋诗一首,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传诵一时。当时没有发表的原因是这样:毛泽东不同意,他说:“这只是我个人对于罗荣桓同志寄托的战友的哀思,不要当作以往的作品看待,而且,我一向不主张个人感情萦怀的,拿出去不好。”当他走到林月琴的身边时,他说:“月琴同志,荣桓同志的逝世使我很难过,诗稿写的很草率,不过,代表了对战友的一片感情而已,荣桓同志一生不说假话,值得我们学习啊!”(据林月琴回忆) 毛泽东的秘书回忆,罗荣桓的逝世的确让毛泽东很难过,这也是很少有的,毛泽东有一个晚上都在写那首痛悼罗荣桓的诗。而此前,只有建国初期任弼时的逝世才会让他如此动容。此后,从毛泽东的原来诗稿上看出,毛泽东的笔迹抖动,全无半月前的那张《龟虽寿》那样洒脱。毛泽东主席建国以后军内只参加过罗荣桓、陈毅的追悼会,而陈毅追悼会的政治含义远比战友感情来的深,只有罗荣桓的追悼会,毛泽东流露出了一些凡人的感情。这是很值得回味的,也是这个罗荣桓,多年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在给《罗荣桓传》题词的时候,曾经饱含深情的说道:“罗荣桓同志是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人民群众着想,这样的同志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是优秀的共产党员。”2002年,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央、中央军委高度赞扬了罗荣桓光辉战斗的一生,江泽民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面旗帜。”一个生前死后连续得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赞许的军中将领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毛泽东如此评价罗荣桓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和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有一次谈话,详细谈及了罗荣桓的为人。毛泽东说,罗荣桓老实,原则性强。在说到井冈山时期罗荣桓任连党代表时,毛泽东说:“为什么让荣桓当党代表呢?就是因为老实。”而且认为:他非常老实,可又很善于总结经验,他对是非、对正确和错误鉴别得特别分明。毛泽东还说,在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斗争中,罗荣桓表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并且遭遇到了撤职。虽蒙受冤屈,但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毛泽东又说,罗荣桓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当然,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也没有什么,历史总会正确地评定一个人的功过的。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罗荣桓也的确是毛泽东所说的那种老实人。由于罗荣桓的这样老实,他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也因此曾多次委以重任(1937年林彪受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委任罗荣桓兼任115师代师长,八路军总部向国民政府电告推荐陈光代理师长早于中央军委六小时,故陈光担任代师长。1946年,毛泽东提议罗荣桓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党委书记兼政委,由于罗荣桓顾全大局,大力推辞,由林彪担任党委书记、政委兼司令员)。 1949年6月,毛泽东提议任命罗荣桓为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9月,毛泽东又提名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50年4月,毛泽东找罗荣桓谈话;希望他担任公安部长。他向毛泽东推荐罗瑞卿担任,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不久,毛泽东又提名由罗荣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60年底,谭政被免去总政治部主任后,毛泽东又同意由罗荣桓重新担任这一要职。罗荣桓复出后,曾在如何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等问题上,同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林彪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毛泽东又多次支持了罗荣桓的正确意见。 古田会议上,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林彪任红四军军长后,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 他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动提出改为大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原议。 1961年和1962年,毛泽东曾两次和别人谈到罗荣桓,并概括了如下: 1、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一起倒霉的。 2、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 3、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4、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 5、罗荣桓到山东的第一天,就想的是把山东全部拿过来,就想到把全国拿下来尽义务。 6、山东是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罗荣桓一到山东,就在谁领导谁,谁团结谁,谁统一谁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正确路线。 7、罗荣桓在山东,一直抓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什么是中心?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少奇同志到山东,支持的就是罗荣桓。 8、敌人蚕食了,是面向根据地,还是背向根据地?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他掌握山东局面以后,敌人越蚕食,根据地越扩大。 9、罗荣桓是执行上级指示的模范,也是善于提不同意见的模范。百团大战不能说都不对;但是,罗荣桓不参加百团大战,集中力量抢占山东的地盘,这很了不起。罗荣桓领导的整风,把主要目的放在从检查领导思想作风开始,到改进领导思想作风结束。重点是端正路线。而且抵制了延安的“抢救运动”,这很难得。 10、罗荣桓最守纪律。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再也不敢去找罗荣桓乱说。从高饶问题上看出,最正直的人,是罗荣桓。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 罗荣桓一贯维护和贯彻毛泽东思想,并且最早发表专题报告,号召学习毛泽东思想。通过罗荣桓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与林彪进行斗争的过程来看,罗荣桓坚持的是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坚决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教条化。罗荣桓在党的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政权工作、统一战线、等方面还有许多重要论述,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罗荣桓是惟一终身从事政治工作且军功卓著的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是我军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双优的元帅! 毛泽东一代诗人,作品甚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仅此一首,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直接标明“吊罗荣桓同志”的吊唁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联: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追忆战争年代的战斗生活与深厚情谊。 毛泽东与罗荣桓是湖南同乡,又是亲密战友。因此,当罗荣桓辞世后,令毛泽东追忆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毛泽东在这里只写了两桩事。一是“草上飞”,暗喻秋收起义及井冈山割据之时,红军在游击战争中机动灵活,英勇神速。意味着矫健和胜利。草上飞,借用相传为唐代黄巢的《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诗句(有人考证此诗为后人伪托。)。二是“每相违”,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每相违,语出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前人注:“同心,犹知己。违,就是分离。意为心虽同而行踪却相违。”此处意思相近,讲“每相违 ”,实则把“同心”二字带了出来。 “每相违”,是毛泽东诗词注释中的一大难点。目前,对“每相违”的注释,有多种版本。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执。 有注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 有注为:喻意见常不相合。 有注为:每:每每,往往。相违:有二义,一谓人相分离,一谓意见相对立。此处可作双关语理解,谓自己和罗荣桓在红军时期曾有两次因为党内军内发生意见分歧或路线斗争而暂时离别。…… 有注为:常常互相见不到。违,背离,不见面的意思。 有注为:指在红军队伍里相见甚稀,彼此都有过遭排斥打击的经历,而心却是相通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比较切合诗义。 颔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写罗荣桓的思想品德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从而引发作者的深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