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合堂村 |
释义 | 七合堂村位于内古赤峰市林西县南部,新城子镇北端,204省道西侧,全村共228户村民,902口人,集中在3个自然村内,全村总面积32320亩,其中耕地面积6108亩,水浇地不足200亩,其中绝大多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区。 村情简介七合堂村是林西县新城子镇典型的山区。有3个自然村,228户,902口人,总土地面积32300亩,耕地6108亩,除不足200亩水浇地外,绝大多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坐落在两山夹持之间的七合堂村,干旱、风沙,严重缺水。到1990年时,这里由于过渡砍伐、超载放牧等原因,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山是光秃秃的,山洪常常泛滥,百姓吃粮靠返销,花钱靠借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描述了当时这里的状况:山秃草木稀、耕地效益低、沙飞石乱滚、人穷向外移。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几经磨难,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大变样:一个具有现代庄园经济雏形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1990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300公斤的现状。成为吃粮靠反销,花钱靠贷款的典型国家贫困村。该村2009年被国家水利部授于“全国水土保持示范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行政村。2002年,七合堂村被县政府命名为《林牧结合、庄园经济示范区》,2001、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度两次命名为风沙源治理示范村,村党支部和支部成员多次受自治区、市、县表彰,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定为“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被自治区环保局列为“环境教育基地”,被自治区林业厅定为“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示范村”,被自治区林科院确定为“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区”。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典型,2007年县委、政府决定,在邻近的老虎石沟村实施“七合堂再造工程”。 经济情况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反复探讨,从本地实际出发,压缩劣势畜牧业的发展,封山禁牧,恢复植被造林还草的生态建设,制定出了第一个十年长远规划,到2000年人均稳步实现:一口猪、一头牛、两只羊(小尾寒羊)、4亩耕地产吨粮,三亩果、十亩杏、八亩松、收入2000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经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了三个基地加庄园的产业示范区,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象,1992年,全村一举砍掉山羊2400多只,从而七合堂畜牧业发展实行了舍饲圈养,1996年又引进了小尾寒羊种羊200余只进行繁育,根据小尾寒羊的生理特性繁殖快、生长旺、爱粗饲等特点实行模式化养殖,规模化发展及肉羊改良等措施全村养羊户198户,存栏母羊2000多只,年出栏优质小尾寒羊种羊和肉用羊各在2000只左右,建起全县每个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七合堂村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共发展果树近6000亩,封育补种山杏树12000亩,退耕还林4100亩,栽植松树8000亩,杨树6000亩,人均林地面积达到33亩,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17%上升到目前的81.7%,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象,七合堂走上了生态立村之路。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近万元,随着野果逐步进入盛果期,以及松树、杨树逐年增值,今后十几年内,七合堂村每年人均纯收入将以1000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今后发展自1992年全村实行了封山禁牧的举措,全村万亩山杏林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年产山杏核近40万斤,全村农民又看到这是一笔财富,致使没等杏核成熟就开始采摘抢青,行政村制定各种办法,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为此积极的推行《山杏树有偿承包》及荒坡和山杏林找到自已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承包治理荒山、荒坡的积极性。从而,荒坡得到有效的治理,山杏林得到有效恢复与管理,年产山杏核50万公斤左右,建起了全县第一万亩山杏核生产基地。按着全村的实际,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对发展吉红“123”小苹果进行全方位周密细致的考察论证,根据水土气候等条件,确定了发展果树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亮点,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引进苗木,并聘请有关的技术人员,跟随指导,定期培训,栽培果树等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村共建小果园156处,面积3600余亩,品种现有几十种,主要品种:“123”、黄太苹、K九等品种。现年产水果100万公斤(现有50%在初果期)创出了内蒙野果的知名品牌,远销广东、深圳、澳门等地,是上等的小苹果类之首。为此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果树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内蒙野果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