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层连阁式陶仓楼 |
释义 | 简介七层连阁式陶仓楼,为东汉时的建筑明器。这件陶楼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白庄,现收藏于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博物院。整个建筑由院落、楼阁、走廊和复道四部分组成。主楼高192厘米,七层。附属建筑为仓楼,高四层。是目前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 具体介绍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由于中原地区久经战乱,加上年代久远,汉代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河南出土的大量建筑明器就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与水平。建筑明器,指人们将生前居住的房屋做成模型随葬在死者墓中,包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这件东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 这件陶楼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白庄,由院落、楼阁、走廊和复道四部分组成。主楼高近两米,共七层,各层彩绘有几何图案。附属建筑高四层,为储藏粮食的仓楼。建筑前还卧有一只小陶狗。陶楼最精彩之处在于主楼与副楼之间通过一条长廊式的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汉代叫复道,类似我们今天的过街楼或行人天桥,从而解决了两幢高楼之间的通行障碍。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是目前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 色彩令人惊叹之处在于此器物通体用白、红、黄等色彩绘制成几何图案,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仍旧能看出当时绚丽的色彩。这件陶仓楼形体高大沉稳,比例协调,明暗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彰显出中国古代造型、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复道这座陶楼最精彩之处在于主楼与附楼之间的长廊式复道。复道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在高层建筑之间架设的空中通道,类似我们今天的过街楼或行人天桥,初兴起时它主要作为宫廷建筑设施,汉代时期豪门权贵也争相效仿,不少私人甲弟都设有复道,于是复道建筑就此兴盛开来。复道将一座座高层楼阁连接起来,形成了巍峨壮观的组建筑群。这种复道建筑形式大约兴起于秦代,兴盛于汉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时咸阳200里内的宫观中,就有270个复道或通道相连。到了汉代关于复道的记载更多,但作为这一时期复道的实物资料却很少见,这座七层连阁式陶仓楼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风貌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再睹秦汉时期复道的风采。 高楼建筑之起源中国素以庭院建筑著称,提及高楼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西方,总会把它看成外来物。殊不知从考古的大量资料说明,高楼的祖先应当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出现高台建筑,就是在下面堆砌很高的台子上面建造祭坛、宫殿等。据古文献记载,商纣王曾建“摘星楼”寻欢作乐;到秦汉时期,多层楼阁兴盛,大量用于皇帝的宫殿和地主阶级的庄园中。在封建统治阶级墓葬里也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建筑模型,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层。后来佛教传入后,古代工匠把印度的佛塔与汉代的多层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式的佛塔建筑,有的高达几十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摩天大楼”了。 提及汉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这于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汉代道家的升仙思想盛行,上自皇帝,下至小庄园主都一心想死后升天变成神仙,加上当时的许多道士都隐居在远离喧嚣尘世的高山中,使许多人认为住得越高越能接近神仙,便于升仙。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殿堂与住所便越盖越高了。从这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墓葬中出土的建筑明器来看,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摩天大楼了。 今天我们站在这座高大雄伟的汉代陶楼前,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它证明了以庭院建筑而著称的古代中国,高层建筑同样是毫不逊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