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陀南星 |
释义 | 概述种中文名:普陀南星 种拉丁名:Arisaema ringens (Thunb.) Schott 中国植物志:13(2):155 种别名 :由跋 属中文名:天南星属 属拉丁名:Arisaema 科中文名:天南星科 科拉丁名:Araceae 【拼音名】Pǔ Tuó Nán Xīnɡ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普陀南星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ringens(Thunb.)Schott[Arum ringens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外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台湾等地。 【性味】味苦;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主痰湿咳嗽;风痰眩晕;中风;口眼喎斜;破伤风;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需经炮制后用)。外用:适量,醋磨涂;或研粉醋调敷。 注意【注意】阴虚燥咳及孕妇禁服。 摘录【摘录】《中华本草》 植物形态块茎扁球形,具小球茎。鳞片向上渐狭,内面的长约12厘米。叶2(-1),叶柄长15-30厘米,粗7-8毫米,下部1/3具鞘,鞘管状,口部截形;叶片3全裂,裂片无柄或具短柄,中裂片宽椭圆形,长16-23厘米;侧裂片偏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18厘米,宽均在10厘米以上,先端渐尖,具长1-1.5厘米的锥状突尖,侧脉脉距约1厘米,集合脉距边缘5毫米。花序柄短于叶柄,有时长为叶柄的1/2。佛焰苞管部绿色,宽倒圆锥形,长3.6-4厘米,上部粗1.8-2厘米,喉部多少具宽耳,耳内面深紫,外卷;檐部下弯成盔状,前檐具卵形唇片,下垂,先端外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无柄,圆柱形,长1.5厘米,粗8毫米,雄花规则地螺旋状排列,每花花药2,具短柄,2室,药室短卵圆形,顶孔横裂;雌花序近球形,长宽1.5厘米,子房卵圆形,顶部渐狭,胚珠1;各附属器棒状或长圆锥状,长3.5-4.5厘米,先端钝,基部增粗至0.9-1.2厘米,具长5-10毫米的柄,向上渐狭,上部粗5-8毫米。花期4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