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天忠愤集 |
释义 |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诗文总集。编者孔广德,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 内容简介编选和出版此书时寓居上海。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石印巾箱本12册。卷首朱印光绪皇帝关于甲午战争的上谕六道,并以其中“忠愤”二字题名。上谕中关于“遇有倭人轮船阑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和“当此创钜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等语,亦为所收诗文的主题思想。次为孔广德自序、张之洞等人序3篇。自序指出,当时文坛的主要情绪是因忠而愤。“忠愤”也正是这部诗文总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编选标准。这种“忠愤”正是爱国主义在甲午战争时期的具体表现。书分14卷,前12卷共收章奏29篇,议论99篇,诗226首,颂赋各1篇,词7阕。后两卷增采章奏32篇。这部诗文总集,上承鸦片战争时期《射鹰楼诗话》的影响,下启阿英所编一系列反侵略文学集的先声,对于了解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人民爱国情绪和诗文创作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选段马尾海战爆发时,敌船(孤拔所率的法国舰船)枪炮发射的枪弹、炮弹密如骤雨,福星管驾官陈英仍屹立在瞭望台上,下令战士向敌舰开炮。他的仆人姓程的说:“伏波、艺新两船已向上流开去,我们的船也应开往上流,会合各船再相机回击敌舰。”陈英瞪着眼睛说: “你要我临阵逃走吗?”斥退了他,紧接着下令:“男子汉享食国家的俸禄,应当以身殉国!今日临 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船领先急速冲向敌阵,他船自会跟上,这样说不定能打胜仗呢?”船上的战士齐声赞同,于是发动轮机,掌好大舵,冲进敌阵,开左右边炮轰击敌舰。……敌舰三艘合围攻击福星,陈英中弹牺牲在瞭望台上,三副王涟继续指 挥开炮奋击,也中敌弹倒在船台上。战士们虽伤亡很多,仍坚持作战不后退一步,直到火药舱中弹爆炸,船烧起来,战士们才纷纷跳入水中。福星号原来配备有九十五名兵额,只有二十多人幸存,真可以说是一场血战啊! 作者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诗文总集。编者孔广德,别号鲁阳生,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前后在世。编选和出版此书时寓居上海。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石印巾箱本12册。 影响《普天忠愤集》卷首朱印光绪皇帝关于甲午战争的“上谕”六道,并以其中“忠愤”二字题名。“上谕”中关于“遇有倭人轮船阑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和“当此创钜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等语,亦为所收诗文的重要主题思想。次为孔广德自序、张之洞等人序三篇。自序指出,当时文坛的主要情绪是因忠而愤:“或则忧愤而上封章,或则感愤而抒议论,又或则蓄其孤愤而形之于咏歌,无非愤也,即无非忠也。”“忠愤”也正是这部诗文总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编选标准。其目的是“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兼其公忠,群思补救,挽既倒之狂澜,撑天下之全局”。 这种“忠愤”正是爱国主义在甲午战争时期的具体表现。名为“普天忠愤”,则是因为采辑范围甚广,“上自朝士大夫,以至布衣女史,旁及西人”(《凡例》)。书分14卷,前12卷共收章奏29篇,议论99篇,诗226首,颂赋各1篇,词7阕。后两卷“增采章奏”32篇。书中所收基本上是光绪年间作品,大多“有关时局,泣涕而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同前)。其中颇多不经见之作,如无名氏《冤海述闻》。 这部诗文总集,上承鸦片战争时期《射鹰楼诗话》的影响,下开阿英所编一系列反侵略文学集的先河,对于了解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人民爱国情绪和诗文创作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