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世价值 |
释义 | 普世价值,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代词。“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 在中国的现状(支持者的观点 反对者的观点 网络争论十分激烈) 普世价值与我国价值观的分歧(民主 自治 地方语言和文化 行为判断(惯例还是准则) 是否应该把错误归结于个人 交流和表达和交流成本问题 一个硕士生和普通工人价值是否对等) 简介概述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在哲学上,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西方的普世价值大体指人权天赋,生来自由,民主权力一类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词义1、本义: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目前,中文里的“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 1) Oecumenical value来源于基督教会的普世教会运动(Oecumenical Movement),该运动兴起于19~20世纪间,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世界各地基督教内部各派别的关系,形成统一的传教活动,该运动鼓吹教会的普世性,主张“教会一家”,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对立,提倡相互间的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正义为基础”的“大社会”。从Oecumenical中,又衍生出普世主义Oecumenism,指各教会(专指基督教)之间的教义统一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普世”来源于一个基督教的宗教概念,在《圣经》中,也存在着“普世救赎”这个说法,而基督则被信徒们称为“普世君王”。 2)Universal value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包括人的需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人的价值观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译应当是“普适价值”。 3)中国讨论:目前中国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的“普世”二字,应该是对Oecumenical的解读,源于基督教。“普世价值”也应翻译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经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译成“普适价值”较为妥当。“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则源于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4)维基释义: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基百科上,中文的“普世价值”这一词条创建于2006年8月16日,从内容上是对应英文Universal Value词条(直到现在,维基百科的“普世价值”也是对应Universal Value,并无Oecumenical value一词),但自2008年6月27日开始,该词条突然被频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对游行集会的态度、政治评价标准、对东方文化中“相对普世价值”的批判等内容。至2010年,该词条的解释又逐渐归结于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解读,在政治学与法学上仅以一种“思考”存在,同时声称自由主义思想家Isaiah Berlin(赛亚.柏林)曾对该词进行过解释,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链接。 2、引申义:1)代词 “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天赋人权: “人”的位阶在“国家”之上;“人”才是国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人与生俱来 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集会游行的自由。这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随时更换或推翻。 2)争论 例:如果民主自由等观念是普世价值,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 根据讨论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类别。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我国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侧重点行动主义:在这个分类中,惯例是决定人的行为对错的道德认知。人们根据一条规定或原则去判断某种行动是否合乎道德标准。行动主义着重于分别对与错的行为: 尊重别人:以它为目标而不是手段; 自然法与人权:保护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例如生存的权利,生育的权利,追求知识的权利,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权利等; 功利主义:发扬将满足感和欲望最大化的观念; 道德利己主义:容许人保留有限的私欲; 公义:在人及团体中发扬公平的信念 主要内容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衍生内容人道四海一家,每个人都跟我一样是人类兄弟。因为如此,所以无法坐视拥有同样血肉的人类兄弟同胞活在痛苦、不幸、不公义之下。 人本以人为目的,而不以人为手段。 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平等与自由,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之自然权利,而非国家、元首、君王或宗教领袖所恩赐才拥有。只要是人,不分种族、肤色、贫富、性别、宗教、国家、民族,大家都享有同样身为人的尊严。 尊重每个人都有跟我一样的尊严;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自由时,须以不侵犯他人为其界限。 法治人民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此为民主的基本定义,而政府只不过是人民之仆;执政者乃受人民所暂时委托而赋予暂时权力,并非国家真正的主人。正因如此,执政者必须依大家所公认之法律为标准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依个人好恶随意变更标准,而令国家的主人──人民感到无所适从。 多元每个人、每个族群、每种观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谁比谁更正确或高一等。即使目前某一方居于主流,也应尊重与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与声音。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该捍卫对方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在中国的现状关于普世价值在中国,现在仍然有争议。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世价值的突然兴起实际上是西方对东方传统价值观的入侵。更广泛地,认为是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东方传统价值观的碰撞。 对于西方普世价值的讨论,不论是倾向于西方价值观的《南方周末》,还是倾向于东方价值观的人民日报及旗下环球时报,都做了专门的讨论。但是在基本的认识上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支持者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遵守的基本道德理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样也要有普世价值。支持者认为,“人权高于主权”。认为“你不民主,我不爱国”,相信所谓普世价值的力量,并且批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给了中国威胁论以证据。支持者希望,中国中小学能够加强普世价值观的教育,来提升中国人的人文素养。 反对者的观点而反对者则认为普世价值不存在,其所为普世性是西方人一厢情愿相信的。反对者认为普世价值本质是西方的价值观。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并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反驳的理论依据,同时举出各种例子说明普世价值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认为这是西方的新的意识形态斗争。 网络争论十分激烈“普世价值”与“反普世价值”争论在网络上十分激烈。普世价值认为价值中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正确的。例如:民主、自由、博爱、人权,公平、平等、公正、正义,改革、开放、发展、共富,和平、和谐、慈悲、宽容。所以人们应该站在全世界之上的角度,应该接受普世价值,从而追求全中国全社会全世界自由、民主、公平的“普世价值”。 但是反普世价值认为这些东西中许多东西真正实现则会触动现有体制的根本,如果要绝对接收普世价值,那现有的体制就会发现,自身的许多东西与这些价值之间是矛盾的。反对普世价值的人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普世的,只能存在相对的自由,相对民主,相对正义,相对的慈悲与宽容。 普世价值与我国价值观的分歧普世价值观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为了简明扼要,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区别。 民主支持者认为,中国政治应该民主化;反对者认为,中国已经民主,所谓民主化是西方民主化 自治支持者认为,民族地区和省市地方应该进行自治,而反对者称已经进行中国特色的自治 地方语言和文化支持者认为地方语言和文化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反对者认为应该首先建立统一的主流的语言和文化,地方语言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共存 行为判断(惯例还是准则)中国人判断一件事情对错往往是根据惯例来的。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和别人的做法不一样的话,往往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而普世价值观认为,一件事情的对错应该从几个基本准则开始或者通过历史经验来判断对错,只要不违反准则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争议可以进行探讨。 是否应该把错误归结于个人中国人比较认同“万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内因是主导;普世价值认为,外因是主导,每个人都是受到环境影响大于个人。我们所谓批评人,实际上是通过环境作用来使得其更加认真地工作。但是有些时候事情的成功和失败是由环境决定的,个人很难决定。 交流和表达和交流成本问题中国人表达观点是比较含蓄的,希望转个弯让别人自己意会到,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国人判断一个人品行的思维往往是,看他的表现和周围人对此人的看法,然后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普世价值认为,说话要直白,降低交流成本。交流成本高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和人之间隔阂变大,造成误解。因为人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不可能仅仅通过表现来了解个人,需要通过交流来互相了解。 一个硕士生和普通工人价值是否对等这个问题,中国人往往会认为硕士生对社会的价值比普通工人大。但是普世价值观却不这么认为。假设一个27岁的硕士毕业生和一个27岁的初中毕业的工人。他们从初中毕业开始走两条路。普世价值观认为,他们学到的东西是等价的。硕士生花10年时间在锻炼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初中毕业的工人也在花10年时间锻炼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他们各有各的擅长点。他们的10年是对等的。所以说,在欧美普世价值观的国家,一个疏通厕所的工人和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差不多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才能够使他在自己的职业得到发展。国内之所以硕士生比工人价值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中国教育资源缺乏,很多人只能做入门比较简单的工人。但是一旦中国教育资源丰富了,工人也会成为稀世珍宝。 观点争鸣概念错误不论争论什么问题,按照逻辑学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概念。因为这是争论问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概念不明确就无法明确各方的观点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也就无法明确所争论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就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把本来并不存在的问题当作靶子,乱批一通;甚至会把别人并不存在的观点当作别人的观点,加以批驳。特别是在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时,更应当首先对这个新的概念做出比较清楚,比较容易被他人理解的解释,给这个新的概念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以便于他人理解明确这个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明确这个“新”理论的观点和论点。 但是在笔者看了一些相关文章后,至今尚未见到“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什么地方,不知究竟是谁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也不知这个概念的始提出者是否对这个新的概念做出比较清楚的解释,给这个新的概念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笔者在一些相关文章中,看到有些人对这个新的概念做出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给这个新的概念下了一些不同的定义,觉得这些解释、这些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一些解释、一些定义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尽管如此又觉得对这些解释这些定义并不完全满意。所以也想提出自己对这个新的概念的理解,给这个新的概念下一个定义。 在笔者看来,要理解“普世价值”这个概念一个是要理解什么叫“普世”,一个是理解什么叫“价值”。笔者理解,所谓“普世”可以从两层意思去理解:一是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二是普遍存在于世,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某一事物存在的面很广,存在于世间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时间方面,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存在于任何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地点方面,不受地点限制,可以存在于任何国家地区;条件方面,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可以存在于任何条件下,等等。所谓“价值”,就是指对某一事物本身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的判断,是意义的另一种说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限制,即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都存在的意义,都起到的作用,都产生的影响。有价值也可以说成是有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肯定某一事物本身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普世价值,也可以说成是有普世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普遍为世人所公认的,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都起到积极作用,都产生积极影响。 定义有必要说明,尽管笔者对“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做出这样的解释,下了这样的定义,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这样的定义也只限于对“普世价值”这个概念一般的理解。而不适于对“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在所有语境条件下的理解。要准确地理解“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我们还把“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放到一定的语境环境中去理解。比如,当我们说黄金有普世价值时,这里的“普世价值”可以理解为是指经济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指黄金具有普世公认的交换价值。当我们说李白的诗、梵高的画具有普世价值时,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二者都具有文学艺术上的普世价值,但李白的诗就不具有经济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而梵高的画就还具有经济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有收藏的价值、交换的价值。我们说进化论和蒸汽机的发明都具有普世价值,但相对来来说,进化论不会给人们带来直接看得到的好处,而蒸汽机的发明却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直接看得到的好处。因此前者只具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而后者除了具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外,还有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直接看得到的好处意义上的普世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说大米有普世公认的价值,那么能不能说大米有普世价值呢?恐怕还不能这么说。因为普世价值的含义里还有比较难得,比较珍贵的意思。 笔者之所以要首先对“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做出这种解释,是因为在笔者看来,有的人在提出“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时其实对这个概念并不了解,根本就不懂得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胡乱使用这个概念,就对不同的观点妄加评论。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署名杜光,就属于这种情况。杜光在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是人类社会直到几百年前的近代才终于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价值。”这句话去掉中间的定语,意思就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是共同价值。还有,“于是有了自由、民主平等、个性、人权等等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这句话也是把自由、民主、平等、个性、人权等等当成了普世价值,只不过是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争取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实现”这句话还是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当成了普世价值。 以上说法有两个问题: 一是如果说,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具有共同价值、具有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我们还可以理解。就好比说,个人有个人的价值,人类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可是如果说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是共同价值、是普世价值,恐怕会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不知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就好比说,个人是个人价值,人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这种说法不仅无法理解,简直就说不通。 二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这种说法的逻辑推理,提出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相反的专制、专权等是不是价值呢?如果不是共同价值、普世价值,而是相反的价值,那又是什么相反的价值呢?到目前为止,除了共同价值、普世价值之外,我们还从杜光的这篇文章中知道还有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那么专制、专权等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或是社会价值呢?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是不是与共同价值、普世价值相反的价值呢?这些问题恐怕杜光先生根本回答不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杜光先生根本就不了解什么叫价值,什么叫普世价值。依照笔者对普世价值的理解,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什么价值,无论个人价值,还是普世价值,只要是价值,都既不是观念的存在,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任何价值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只能是某个事物(包括观念的存在和实体的存在)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就好比我们说铁有重量的属性,水有温度的属性,黄金有价值的属性一样)只能附属于某个事物,为某个事物所具有。比如价值附属在个人身上,为个人所具有,叫个人价值;共同价值附属在人类身上,为人类所共同具有叫人类共同的价值;普世价值附属在民主、平等、人权身上,为民主、平等、人权所具有,叫做民主、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等等。 所以我们在讨论什么是普世价值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我们讨论的不是某个事物本身是不是普世价值,而是在讨论某个事物是不是具有普世价值。 那种把民主、平等、人权本身当作普世价值的人,之所以提出民主、平等、人权是普世价值,就是想以此推理,共产党也追求民主、平等、人权,所以共产党也追求普世价值。所以普世价值是没有阶级性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所以我们就应当用普世价值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如此等等。这种判断和推理显然由于前面的概念错了,判断错了,所以后面的判断和推理必然错误。还有诸如什么爱心、同一个理想,同一个梦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观点错误在笔者看来,如果明确了笔者以上的论述,那么不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从笔者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要回答“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问题除了要明确“普世价值”的一般概念外,还要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整个文章的意思来理解“普世价值”这个概念的含义。据此,在笔者看来,提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问题中的“普世价值”既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价值,也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价值,而应理解为是政治意义讲的价值。因此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是否具有被人们所普遍公认的(政治意义上)、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都具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 根据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那种认为民主、平等、人权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是具有被人们所普遍公认的(政治意义上)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方方面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不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否赞同笔者对他们所持观点的这种解释。笔者绝无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他们的意思,只是为了使争论的问题更加明确,也就是明确所争论的是不是同一个问题。)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如果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似乎在认识上不会存在分歧,会普遍公认这些概念都是有(政治意义上)积极意义、积极作用的概念。但是我们所讲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绝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具体的概念。这些具体概念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观念形态,以观念形态存在出现,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理论、学说等;二是表现为现实形式,以现实形式存在出现,即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的社会制度、体制、机构等。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产生的时候起,就不是只有一种思想、理论、学说,而是有多种思想、理论、学说;体现民主、平等、人权等的社会制度、体制、机构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多种。在笔者看来,各种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及各种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社会制度都有相同的地方,也都有不同的地方。至于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取决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共同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他们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就有相同的地方:二者都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制度。所以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公认这个思想认识上的共同点,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积极的作用。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其民主、平等、人权思想也有相同的地方:二者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要建立独立民主的共和国。正因为二者有这种共识,所以二者才能建立起统一战线。所以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公认这二者的这种共识,对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平等、人权思想也有共同之处,都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要求维护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全世界人民都普遍公认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共同之处在世界历史进程是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的。 但是资产阶级、国民党、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要维护私有制;而无产阶级、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要建立公有制。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及所建立的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社会制度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各方都不承认对方的民主、平等、人权思想及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制度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上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 所以人们只公认某种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而不承认有任何一种民主、平等、人权思想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下都对人类社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所以不论哪一种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都不具有人们所公认的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限制的所谓的普世价值。 此外,我们也不能认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适用于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具有普世价值。比如在解决国家与国家的争端,国内地区与地区的争端,阶级与阶级的争端时就不能完全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去解决问题。比如藏独问题,台湾问题怎么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去解决?难道我们能够允许台湾通过所谓“全民公决”、“自主投票”、“自由选择”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式,把台湾从祖国的领土上分裂出去吗?如果什么问题都能够通过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方式、方法去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保留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专政的机器呢? 还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制度、方式、方法是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产生好的结果呢?未必如此。希特勒不就是通过所谓“民主选举”上台的。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实行民主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家分裂。美国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强加给伊拉克的结果就是伊拉克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火,至今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状况。文革中“大民主”的结果不也导致全面内战,打倒一切。(尽管笔者并不赞成全面否定文革中的大民主)。 理论依据错误一些人之所以提出民主、平等、人权有普世价值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民主、自由、平等是由人性决定的,由于人性中天然具有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这就决定了人们必然要产生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由于人性是人类共同本性,是不带有阶级性的,不论哪个阶级的人都是有人性的,因此由人性决定的民主、平等、人权也就不带有阶级性。这种看法是十分荒谬的。因为这种看法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人类有共同的人性,对民主、自由、平等有共同的追求,却会出现与民主、自由、平等相反的思想、相反的行为、相反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现象。如果说后者是因为人类在发展中又出现了兽性所导致的结果,那么人类的这种兽性又是怎么从共同的人性中产生的?这是人性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在如何看待民主、平等、人权上的反映。 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来,存在决定意识,人的任何思想观念都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都不可能脱离客观存在,从所谓的人性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可能产生任何关于社会的思想观念的。既不能产生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观念,也不能产生专制、独裁的思想观念。如果社会上不存在专制、独裁的现象,人们也就不会产生专制、独裁的思想观念;如果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根本就没有见过专制、独裁的现象,他怎么会知道专制、专权、独裁就不好,就应该反对专制、专权、独裁,就应该追求民主、平等、人权。只有当社会上存在专制、独裁的现象,一个人通过接触社会看到专制、独裁的现象,体会到专制、独裁的坏处,他才会知道社会中什么叫专制、专权、独裁,才会知道专制、专权、独裁究竟有什么坏处,他才能产生反对专制、专权、独裁,追求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观念。 在人类还处于阶级社会的阶段,由于各阶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接触到的客观条件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也不相同,各种思想观念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观念也不相同,也是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即具有阶级性。正如笔者前面所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同样追求民主、平等、人权,但资产阶级追求的民主、平等、人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平等、人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上的。这就决定了二者的追求各自带有各自的阶级性,这是人性论所解释不了的。所以一些人认为民主、自由、平等是由人性所决定的,而不带有阶级性,如果不是无意,那么就是故意掩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民主、平等、人权在本质上的不同。 一些人之所以提出民主、平等、人权是由人性所决定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他们看来,专政、暴力都是由兽性所决定的,都是不符合人性的,都是不符合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因此应当加以取缔。他们不知道,不仅无产阶级需要专政,资产阶级也离不开专政,这不是由什么人性兽性所决定,而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只要民主,不要专政。如果哪个国家要取消一切专政,必然要造成社会动荡,矛盾冲突不断,根本就不可能再有什么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所以那种从人性出发,按照所谓“普世价值观”的要求,要取消一切专政的想法,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地唯心主义的空想。 一些人之所以提出民主、平等、人权是由人性所决定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想把从所谓的人性中产生的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观念及社会制度当作一种固定的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由于人性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所产生的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观念也应当是相同的,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应当是相同。他们想以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固定模式去衡量一切,去改变一切。 一切民主、平等、人权思想观念,一切体现民主、平等、人权思想观念的社会制度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固定模式。这让我们想起了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先生的所谓“世界模式论”,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所要求的用所谓“理性”衡量一切。应当承认,目前我们国家所建立的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社会制度、体制、机构等确实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革、加以完善。我们对于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加以补充和提高。但是这一切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民主、平等、人权问题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观。这种科学价值观要求我们不是从所谓人性出发,从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固定模式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在民主、平等、人权的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具体条件,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有益的经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创造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而不能在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指导下,把其他国家的民主、平等、人权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当作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到我国,这样不仅无益于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会像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那样出现更混乱的问题。 司马南分析许多人问我有没有背景?有没有人授意?”司马南坐在他家中阔大的客厅里,对记者说,“没有,背景就是我学会打字了。如果我没有学会打字,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文章。” 所谓“这样的文章”,就是最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司马南署名文章《冷看<南方周末>裸体冲锋》。司马南说,他不满意《南方周末》所宣扬的一些理念,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当他在5月23日看到《南方周末》的编辑部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后,“一夜未睡,10个小时一气呵成,完成了5000多字的文章”。 《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认为,四川地震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而在司马南看来,这样不遗余力鼓吹普世价值,既虚伪也荒唐,“普世价值也许不错,像巧克力,或咖啡,或卷烟。这玩意儿,摆着玩可以,尝尝鲜儿,也成。当饭吃,不靠谱了”。 这篇“奇文”嬉笑怒骂,充满了嘲讽和挖苦。“我写文章是明火执仗”,司马南笑着对记者说,“我憋了一股气,所以文章写得非常流畅”,“文章写出来之后,我就发到我的博客里了”。 新浪、搜狐等网站请司马南开博客,开了一年他也没写一篇文章。原因很简单,他不会打字。《冷看<南方周末>裸体冲锋》是他学会打字后写的第一篇文章。“文章写得用了一点心思,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能不能推一下?我以为他们会推,结果谁都不推。”司马南说。再后来,过了若干天,一个叫王小东的人在博客里转了这篇文章,有的网站又主动拿过去贴,反驳文章也出来了…… 在抗震救灾中,国人团结一心,但是痛定思痛之时,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再次浮出水面,而且似乎更趋激烈。于是,司马南的文章引发了网络上的一场风暴。有支持的,也有驳斥的,笔下都毫不留情。支持者欢呼,“侠士司马南出征亮剑,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不畏权贵、追求真理、秉承公平正义的鲜明战斗风格,风采依然”。反驳者则指责司马南“上纲上线,文章就像文革时期的大字报,运用联想,粪便全向人家头上泼,你难道又想像批海瑞罢官那样?” 所谓普世价值观,字面很清楚,本用不着争论,而且普世价值似乎也不应该有西式或非西式之分,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言论自由、诚信友爱等等,它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加入多个国际公约,也应视为践行普世价值的标志。普世价值不是伪科学,不需要特异功能才能理解,但为什么又陷入到这样一场吊诡之争? 而司马南的出场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司马南与柯云路论战、与胡万林等大师们激烈缠斗的时候,《南方周末》站在了司马南的一边。许多人也正是从《南方周末》知道了司马南。 随着那些气功大师们销声匿迹,司马南不再是公众视野的焦点,尽管他依然活跃在电视等媒体。司马南坦率地说,“文章行文的时候我是有意识地凶巴巴、恶狠狠的,除了情绪状态以外,我也想通过这件事情引起一些人的注意。”现在看来,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他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