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利大通桥 |
释义 | 普利大通桥普利大通桥位于港塘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其时,正值“海上丝绸之路”兴旺时期。此地是古代石狮通往泉州府的交通要道(在港塘境内),该桥由3块石板铺成,宽约四五米,总长300余丈(100余米),共157个桥孔。桥上设一石亭,名曰中亭。据悉,中亭至霞泽73孔,至港塘84孔。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恐日军向内陆入侵而采取断桥断路政策,对其每隔4孔左右桥身便撬掉2块石板,施以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桥遭受劫难,很多人抬走大桥的石料,大桥从此消失,唯中亭残留,中亭高约三四米,面积约30平方米。亭顶的瓦片已经多处破损,墙壁上的石条有些也掉到地上,内外两层共16根石柱。石柱上刻着“释迦牟尼佛”、“南无大势至”、“南无量寿佛”等字样。 普利大通桥又称“金锁银链桥”。传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大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这周德兴不仅是个军事工程专家,还是个风水专家(在泉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周德兴破坏泉州风水的传说)。当时,在港塘东边海中有一块很大的圆石,远远看去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珠,名为“金龙戏珠”,据说是个风水穴位。相传有此风水穴位,霞泽会出“天子”,港塘会出“皇后”。周德兴发现此风水穴位后,便将圆石开凿建成1座石亭。亭中有3块石碑,3尊石佛。其它的石料则劈成石板铺设大桥,名为“金锁银链桥”。风水穴位破坏后,霞泽出“天子”,其金銮殿,就变成“金银店”(加工迷信用的金纸的作坊)。闽南方言“金銮殿”与“金银店”近音,天子印也变成盖金纸的印。港塘出“皇后”(即正宫),就变成加工棉絮用的“弹弓”。闽南方言“正宫”与“正弓” 谐音。 龙尾桥位于蚶江镇。宋宝庆三年(1227年)由和尚圆光倡建,石梁式结构,长500余丈。 登嬴桥位于石狮。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和尚道询倡建,石梁式结构。 厦渎桥位于石狮市区北,石梁结构。建筑年代不详,今名下泽桥。 菜妈桥位于石狮市区北,石梁结构。建筑年代不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