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济消毒饮 |
释义 | 普济消毒饮,中药的一种,属于清热解毒类,主治大头瘟。其配方出自《东垣试效方》。但其临床应用要注意随证加减,使用时忌服辛辣、刺激、油腻饮食,阴虚患者慎服。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名 出处 分类 组成 方歌 趣记 功用 主治 用法 禁忌 注意事项 化裁 附注 各家论述)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名普济消毒饮 出处《东垣试效方》 分类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黄芩(15克) 黄连(15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趣记普及消毒, 芩恋皮草选柴根,敲板骂牛不产生。 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注意事项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以及脾虚便溏者慎用。病变局部可外敷如意金黄散等以增强清热消肿之效。 化裁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附注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灼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各家论述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普济消毒饮 (大头天行《东垣》)【方名】普济消毒饮 (大头天行《东垣》) 【来源】《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 (酒炒)各五钱 ,陈皮( 去白)、 甘草(生用)、 玄参各 二钱, 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 各一钱 ,僵蚕、升麻 各七分 ,柴胡、桔梗各 二钱。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亦有加大黄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用法】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主治】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者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於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病以适至其所为,故遂处此方,全活甚众,遂名普济消毒饮子。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此解本之东垣,而稍加删润。然十书中无此方,见於准绳。) 附:普济消毒饮子-《东垣试效方》卷九【别名】普济消毒散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九 【组成】黄芩半两,黄连半两,人参3钱,橘红(去白)2钱,元参2钱,生甘草2钱,连翘1钱,黍粘子1钱,板兰根1钱,马勃1钱,白僵蚕(炒)7分,升麻7分,柴胡2钱,桔梗2钱。 【加减】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1钱或2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功效】清热解毒,祛厉疫之气。 【主治】时毒,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稍热,时时服之。 【附注】普济消毒散(《温疫论》卷二)。本方方名,《医方集解》引作“普济消毒饮”。 各家论述1.《东垣试效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 2.《成方便读》:大头瘟,其邪客于上焦。故以酒炒芩、连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热邪;又恐芩、连性降,病有所遗;再以升、柴举之,不使其速下;僵蚕、马勃解毒而消肿;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板兰根解疫毒以清热;橘红宣肺滞而行痰;连翘、薄荷皆能轻解上焦,消风散热。合之为方、岂不名称其实哉! 【临床医案】时毒: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清治之。遂命诊视。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遂处此方,服尽愈。 普济消毒饮-《顾松园医镜》卷六【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六。 【组成】连翘、黄连、黄芩、玄参、青黛、薄荷、荆芥、人参(不虚勿加)、牛蒡、甘菊、甘草、桔梗、柴胡、橘红。 【功效】散邪退热消毒。 【主治】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闭,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风,诸药不愈者。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半用汤调,时时呷之,病在上者,服药不厌少而频也。半用蜜丸,噙化就卧,令药性上行也。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各家论述】方中连翘、黄连、黄芩泻心肺之火;玄参治无根之火;青黛散郁火,止热烦;薄荷、荆芥散风热,清头目;牛蒡散风热,消浮肿;甘菊治头目肿痛;甘草、桔梗为舟楫之剂,恐其速下也;柴胡为升提之药,欲其达上也;橘红利气以开壅;人参扶正以驱邪;便秘加大黄,从其实而泻,釜底抽薪之法也。 普济消毒饮-《羊毛温证论》【来源】《羊毛温证论》 【组成】川黄连5钱,黄芩5钱,甘草2钱,桔梗2钱,元参3钱,荆芥穗2钱,防风2钱,升麻1钱,薄荷叶1钱,连翘(去心)1钱,马勃1钱,白僵蚕3钱,蝉退壳12枚,牛蒡子(炒)1钱,柴胡1钱2分,炒山栀2钱,生大黄8钱,芒消(提净)4钱。 【主治】羊毛温邪,恶寒壮热,体重身倦,头面肿大,或两腮肿,咽喉不利,喉蛾咽肿,口干舌刺,胸闷气胀。 【用法】水煎,去滓,下芒消,加黄蜜5钱,陈黄酒5钱,和温服。 【各家论述】用甘、桔、升麻,柴、薄疏通其气;芩、连、元,参、山栀以降温邪毒火;马勃、僵蚕、牛子以消肿;荆、蝉、翘、防宣热散结,再加消、黄以攻逐其热,则温毒解散,头肿皆消,而清气舒畅矣。 临床应用1.流行性腮腺炎:用本方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山栀、板益根、马勃、蒲公英、桔梗。日1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男性64例,女性36例;以2-6岁者为最多,占全例数64%,而2岁以下及10岁以上者较少见,年龄最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12岁。结果:4日内治愈者占全数77%以上,比一般病程缩短了3-5日,100例均恢复正常。 又有报道,用黄芩15g,黄连15g,陈皮8g,甘草10g,玄参12g,桔梗6g,连翘20g,板蓝根30g,柴胡30g,马勃10g,僵蚕20g,升麻6g,薄荷3g,牛蒡子12g。用时加水800ml,煎取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治疗流行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除1例为31岁,其它为6-14岁。诊断依据:①不规则发热;②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③具备头痛、呕吐、嗜睡、谵语、项强等症状;④脑脊液常规检查和一般病毒性脑炎改变相符。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头痛解除,各种精神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者为痊愈,结果:57例患者均告痊愈。 2.风毒病:用本方加减:川黄芩225g,胡黄连225g,净银花450g,净连翘450g,京元参450g,生甘草150g,牛蒡子450g,板蓝根450g,绿升麻225g,炒僵蚕225g,柴胡225g,陈皮225g,薄荷150g。共研细末,白蜜为丸,每粒净重3g。轻型及中型病例,日服3次,每次1粒。重型病例,日服4次,每次1粒。3日为1疗程。治疗风毒病7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其中1疗程治愈52例,2疗程治愈19例,3疗程治愈3例。 3.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用本方加减:双花15g,连翘9g,柴胡9g,葛根9g,板盘根12g,小豆根9g,马勃9g,桔梗9g,元参12g,生石膏30g,竹叶9g,甘草3g。6岁以下1日1剂,7岁以上两日3剂。水煎至150ml,分2-3次服。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7例,结果:88%的病例在3日内体温恢复正常。随着体温下降,咽部脓性分泌物逐渐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4.小儿呼吸道感染:用本方加减:黄芩、黄连、板蓝根、连翘、升麻、马勃、桔梗、玄参、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陈皮、甘草。日1剂,加清水适量煎沸15-20分钟,倒置杯中,微温时频服。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5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7个月至13年;上呼吸道感染32例,支气管炎、肺炎3例。结果:24小时内退热9例,96小时内退热21例,96小时以上仍未退热5例,平均退热时间51.4小时。48小时内痊愈9例,49-72小时内痊愈15例,73-96小时内痊愈6例;无效5例。 5.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潮:用本方加减: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各9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10g,僵蚕、升麻、柴胡、桔梗、大黄各9g。共为末,煎汤服,童便100-150ml为引先服。随症加减:①体虚之人或病后参加重体力劳动者加人参9g;②热厥者加服四逆散(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各9g);③热甚发斑,神昏谵语者加黄柏、栀子各10g,石膏60g;重型病例1日4剂,徐徐服之。④气血两燔者合用白虎汤加犀角磨汁服;寒厥灸神阙、关元、气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435例。本组病例系陕西周至终南医院1973年10月至1982年元月住院患者。按下列条件选择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症状;肾脏损害;以后5期典型病程经过者作为统计病例。依上述条件,将入院体温在38.5℃以上,发病3-4日的病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35例。两组病情基本相同。中医治疗组435例中,男267例,女168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3岁;入院体温38.5-39℃者198例(45.5%),39.1-40℃者108例(24.8%),40.1-40.9℃者125例(28.8%),41.0-42℃者4例(0.9%)。入院时合并低血压者77例(17.7%),其中热厥和寒厥分别为54例和23例,发病后曾参加重体力劳动者89例(20.5%);白细胞>5万/mm3者96例(22%),白细胞<5000/mm3者151例(30%);血小板计数<9万/mm3者181例(41.6%)。对照组435例中,男282例,女153例;年龄16-68岁;入院体温38.5-39℃者206例(47.4%),39.1-40℃者137例(31.4%),40.1-40.9℃者89例(20.4%),41-42℃者3例(0.68%)。第4个病日并发低血压者69例(15%),发病后参加过重体力劳动者97例(22%),血小板计数<9万/mm3者14例(33%)。结果:①退热情况:治疗组在服药后一般徐徐退热,稳固下降,不再反复发热。其中服药后8小时热退至正常者9例;12小时热退至正常者21例;16小时热退是正常者34例;18小时热退至正常者79例;24小时热退至正常者88例;48小时热退至正常者93例;72小时热退至正常者111例;平均热退天数为2.5日。对照组在用氢考药时,体温立即下降,但在2-4小时后大都复升,反复2-3次后甚或热仍不退,亦有猛降猛升,降至35℃以下,又升至40℃以上,平均热退天数4.5日。治疗组退热平均无数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②休克发生率:治疗组发生休克者127例(29%),越过低血压期121例(27.8%);对照组发生休克者143例(32%),越过低血压期者83例(19%)。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休克发生率和低血压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③少尿发生率:治疗组少尿发生率为42%(日尿量小于450ml者183例),越过少尿期的有167例,少尿越期率为38%;对照组少尿发生率为59%(日尿量小于450ml者258例),越过少尿期的101例,少尿越期率为23.2%。两组少尿发生率及越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多尿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多尿的病例分别为258例和276例(即日尿量超过5000ml者为多尿),多尿发生率分别是59%和60%。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组发生各种并发病例数相对比对照组发生的例数为少。⑥总的病死率:治疗组死亡36例(其中死于尿毒症者4例;脑水肿者6例;脑出血者2例;继发感染者3例;肺水肿者1例;垂体性昏迷者5例;呼吸窘迫综合症者15例),病死率为8%。对照组共死亡76例(其中死于尿毒性者10例;脑水肿者12例;脑出血者8例;腔道出血者4例;继发感染者2例;心衰肺水肿者7例;垂体性昏迷者1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者22例),病死率为17.4%。两组总的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