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蒲与路故城遗址 |
释义 | 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与路治所。俗称克东古城。蒲与又作蒲峪。在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 公里古城村附近。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设节度使,约废毁于金元之交的战乱。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调查该城址,70年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古城为重点对乌裕尔河流域进行 3次全面调查。1975年发掘该城南门址,1979年发掘城内东北隅的建筑遗址,证实该城址为金代蒲与路故城,确定了中国金代版图极北疆界的坐标基点。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简介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与路治所。俗称克东古城。蒲与又作蒲峪。在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 公里古城村附近。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设节度使,约废毁于金元之交的战乱。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调查该城址,70年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古城为重点对乌裕尔河流域进行 3次全面调查。 城址平面近椭圆形,东西1100米,南北 700米,周长2850米。城墙残高 3~4米,底宽20米,上宽 2~3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 8~13厘米,城门附近墙段残存砌砖遗迹。全城共有马面40座,间距60~70米。南北城墙近中间处各开 1门,为过梁式单洞结构,外筑半圆形瓮城,东西35米,南北17米。城外10米处有护城壕。 城内地势略呈北高南低,重要建筑遗迹主要分布在北部偏东区域。城东北隅的一处官衙遗址,由正殿和露台组成。露台宽9米,长7米,正面和东西两侧有青砖砌筑的台阶。殿堂面阔 5间,18.3米;进深 8间,11.6米。东西南三面墙壁砌筑青砖,北面为土墙。殿内有柱础3排,每排有 5块础石,间距约 4米。东侧有火坑,西北角有灶址。城内遗物以建筑材料居多,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青砖。陶器有罐、瓮、盆、灯。瓷器有定窑、磁州窑的碗、盘、罈。铁器有锅、札甲、马镫、车?、镞、钺形刀、砧子、铧尖、合页、锁以及带柄人物故事铜镜、押印、带?、印等。1947 年城内出土 1 方“蒲峪路印”,现存印模,方形,边长 7.8厘米,篆书阳文。此印的发现为蒲与路治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遗址保存较好,1985年建立了文物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出土文物蒲峪"二字系女真语,是"乌裕尔"的转音,系女真语"低洼地"或"涝洼地"的意思。古城濒临乌裕尔河南岸,横卧于东北、西三而沼泽草甸的怀抱之中。与东南方7.5公里处的克东县城、风景区二克山遥相呼应。西南7公里处是克东县金城乡政府所在地,北面越过乌裕尔河4公里是齐北铁路。 故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周长3000米,城墙是夯土筑成,基宽23米,顶宽1.5米,残高1.7--3.28米,设有南、北二门,门外有瓮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河,现已大部分淤平,局部地段仍清晰可辩。城内有大小土阜若干,为建筑遗址。 由于乌裕尔河是一条较大内陆河,两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淹没了两岸大片原野,形成大片沼泽草地。这样就致使蒲峪路治所以它特殊形状--椭圆形,横卧于东、北、西三面沼泽之中。不难看出,当初这里不但是山川秀丽,水草肥美,是捕鱼射猎的好地方,而且是水陆畅通,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197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对南城门进行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城门为一过梁单洞式建筑。门长12.55米,宽4.95米。门洞正中立档门石,路面采用河卵石、沙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伏。门洞前后两侧拐角处立有花岗岩角柱,城门座前后面砌有青砖。门洞内堆积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等建筑构件和陶灯、铁镞、甲片、马镫、车驯、铜钱、石弹等物。城门前瓮城内出土石弹、圆石、铁镞、甲片及烧焦的门楼木板,表明该城毁于战争。 197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古城二次发掘,地点为城东北隅一处建筑遗址(官衙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该遗址建于一个东西向土台上,由露台、正殿、居室、庖厨几部分组成。露台正南及东西两侧均有5级台阶,青砖铺成。正殿除北墙为土墙外,其余3面均砌有一层青砖,室内有3排椭圆形自然石柱础。庖厨位于正殿西北角,与其相连,周围堆满烧土、兽骨和陶片。居室有一长3米、宽1.5米、42个烟洞的火炕。出土遗物以陶器居多,质地为泥质火陶或黄灰陶,有的在腹部带有齿状或麻花状附加堆纹。瓷器以定窑瓷为主,次为影青、磁州窑等,器形为碗、盘、坛。建筑饰件有牡丹花砖、宝相纹花砖、连珠兽面瓦当、多角形纹瓦当、板瓦、滴水、螭首、陶手等。铁器有甲片、铁锅、三角形铁器、铁铧尖、铁镞、铁削、带扣。骨器有骨镞、骨勺、骨板。遗址内还征集到铜押印、带柄人物故事镜、铁锁、铁砧子、铁马镫、铁鞍饰、铜币等文物。两次发掘,是国内对金代城市的首次发掘,对研究金代北方城市建筑风格、金代考古学分期等极有价值。 蒲峪路故城的确定,为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地理坐标。发掘出土文物有陶、瓷、铜、铁、骨器和铜钱等200余件,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影响及意义蒲峪路金代故城遗址位于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地处小兴安岭西南丘陵地带,乌裕尔河南岸。横亘于东北西三面沼泽草甸的怀抱之中。蒲与,又作薄峪,女真语意为“低洼地”、“涝地”,因势筑成椭圆形。古城与东南7.5公里处的二克山风景区遥相呼应。蒲峪路为金代上京路所辖4路(余为胡里改路、恤品路、曷懒路)之一。辖黑龙江中上游及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处境相当今黑龙江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嫩江地区北部,北至俄罗斯外兴安岭鲁火疃谋克一带。此城址是确定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坐标。是金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金史海陵主》载,蒲峪路于金天德四年(1152年)前建成。古城村农民在耕作中曾出土两方铜印,其中1枚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文“蒲峪路印”4个字,与《金史地理志》记载相符,为金代蒲峪路衙署用官印,这方铜印系确定蒲与路城的有力物证。故城遗址呈椭圆形,南北短径约700米,东西长径1100米,城墙周长2872米,高5~6米,为夯土筑成。底宽20米,顶宽1.5~3米,残高3~4米。墙上每隔70~75米建有马面(雉堞)1处,全城共有38处。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现大部被淤平。城设南、北2门,城门破坏严重,豁口达15米以上。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东西长35米,南北宽17米,城门墙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古城周围地势低洼。墙外10米有护城河残迹。城外西北角护城河处有椭圆形土埠,周长420米,应是水运码头。 蒲峪路故城遗址除具观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考古研究价值。据“金史”记载:“蒲峪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蒲峪路设“节度使一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访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下设副使、判官知法、教授、司狱、译人、通事等多职,还有专门管理宗室的大宗正府,有医院和学堂。蒲峪路是金代版图中管辖区域最为辽阔,最为北部的一个行政区。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攘地封疆……北自蒲峪路以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由此证明宋金以来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蒲峪路城影响很大,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1974~1975年,黑龙江省博物院对乌裕尔河沿岸区域的古城进行普查。该城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及“蒲峪路印”进一步确定了金城乡的古城即是金代蒲峪路故城。该遗址的确定,为确定中国12~13世纪的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历史坐标,同时也证明了清初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平等条约。 目前,蒲峪路故城遗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1981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级风景区。 相关历史记载蒲与路是金代上京路所辖的蒲与、胡里改、恤品三路之一,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故城就是蒲与路的治所。遗址北临乌裕尔河,城因河而得名。蒲与,又作“蒲峪”,与“乌裕尔”一样,均为女真语,意思是指“低洼地”、“涝地”。根据《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四的记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 城址为椭圆形,实测周长2892米,城墙是夯土筑成,有瓮城、马面、南北二门。1975年试掘该城的南城门门址,出土有砖瓦、鸱吻、车錾、铁镜、凿头铁链及北宋的铜钱等文化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蒲与路印”的出土。这方锡印为蒲与路故城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金史·地理志》有记载说:“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为边……。”这说明蒲与路的辖境包括路治以北三千多里以外的外兴安岭上的火鲁火疃谋克。“火鲁火疃”是女真语,意思是“山谷之城”。谋克是金代军政合一的基层单位组织。从考古学上认定蒲与路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确定火鲁火疃谋克和金代北边疆界的坐标基点,从而证明早在七、八百年前的金代,中国的版图就远达外兴安岭以北了。 蒲峪路简介蒲峪路是一座经受过战乱、但曾经辉煌的古城,是我国金代东北边界的地理坐标。蒲峪路故城位于乌峪尔河南岸,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西约300米,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形制结构蒲峪路的名字来源于乌峪尔河。金代的城址有不少是以河流命名的,“蒲峪”二字系女真语,是“乌峪尔”的转音,为“低洼地”或“涝洼地”的意思。从高处望去,蒲峪路古城平面呈椭圆形。据测量,周长2850米,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700米。城墙夯土板筑,残高5—6米,顶宽约1.5—3米,基宽约18—20米。附有马面40个,每个间距约70米,城只设南北二门,遥相对应,均附筑瓮城。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现已大部淤平。城内有大小土阜,为建筑遗址。城内东北角有一处高约1米、长40米、宽20米的土阜,经发掘是一处官衙遗迹。南有露台,北有殿堂,当为官吏住所,殿西北发现灶址。 历史沿革城墙西北角护城河外有一座周长约427米的椭圆形土丘,丘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是蒲峪路水上运输的码头遗址。寻本溯源,蒲峪路要上溯到十二世纪初。当时女真族完颜部起兵反辽,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上京辖蒲峪、胡里改、恤品、曷懒四路,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据《金史》记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由此可知蒲峪路前身是万户府,海陵王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制,对地方行政制度做了上述改革。《金史》同时记载天德四年,即1152年十一月:“辛丑、买珠于乌古迪烈部及蒲峪路”。这就说明,蒲峪路的建置时间应当在天德四年以前。并且蒲峪路城内当时有很多建筑,是女真人居住比较集中地区之一。金代的蒲峪路到元代还被起用,并且延续至元代仁宗大德二年,即1298年,自此以后,史书中见不到有关蒲峪路的记载了。这就说明蒲峪路故城从建置到废弃最少经历了一百四十七年。 当代发掘1975年、1979年先后发掘南门址和城内东北隅的一处建筑遗址。出土文物较多。陶器有罐、盆、瓮、灯和纺轮等;瓷器有碗、盘、坛等,同时发现较多瓷片,以定窑为主;铁器有甲片、车輨、铧、合页、带扣、刀削、铲、镞、马蹬等;骨器有镞、勺等。建筑材料以砖瓦居多,其中有牡丹花纹砖、连珠纹兽面瓦当、板瓦、筒瓦、螭首等建筑饰物。1956年该城曾出土铜印一方,现已遗失,仅存印模。印汉文篆书“蒲峪路印”四字。对蒲峪路故城的确认,直到蒲峪路印的发现,才使其无须质疑。蒲峪路印的发现和消失就象蒲峪路故城一样充满了神秘和无奈。蒲峪路是金上京路下辖的四个路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遗址,是金代的北方军事重镇。该城毁于战火,还是自然灾害,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不解之谜。 现状现在的蒲峪路故城遗址东、北为沼泽地,遇到雨季通向古城的土路泥泞得无法通行,可古城内却干爽得滴水不存,它的水到哪里去了?难道古城的地下有排水设施?古城内土质肥沃,旱涝保收。一墙之隔,城外也许颗粒无收,是自然的神力,还是人类的奇迹,谁也无法说清。 金代疆界蒲峪路故城遗址为我们确定金代的疆界提供了可靠的地理坐标。《金史》蒲与路条下注文:“(蒲峪路)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东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边界火鲁火疃谋克三千里”。金代是我国东北北部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北方王朝。当时疆域鼎盛时期,东至日本海,西至青海积石,北至金蒲峪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即今外兴安岭为边,南以淮水中流及秦岭与宋为界。据此可知,我国金代北部疆界,在蒲峪路治所以北三千余里远,俄罗斯境内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蒲峪路成为研究金元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历史沿革、建筑、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金代北部边界的地理坐标,并且有力地证明了清初中俄两国政府所签定的《尼布楚条约》是符合历史情况的。自金代海陵王设置节度使至灭亡的48年中,蒲峪路共任用了六位节度使,他们均出自女真族。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土生土长的金代蒲峪路籍杰出的女真族英雄曷懒路兵马都总管仆散浑坦。他是金史中唯一明确记载的与岳飞直接交锋的人物。南宋岳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仆散浑坦却是一名不闻,他被埋进了金代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